延安炮兵学校 (即现在的沈阳炮兵学院) 是我军创建的第一所兵种院校,也是第一所炮兵学校,被誉为人民炮兵的"摇篮".它的建立对于我军炮兵的发展、壮大,以及夺取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战争年代档案材料的遗失,长时间以来,延安炮兵学校组建的时间在学术界说法不一,很有必要进行考证加以澄清.
一、关于炮校成立的几种不同说法
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正处于大规模战略反攻阶段,中国敌后战场也逐渐转入攻势作战,并开始由以游击战为主向以运动战为主的转变.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大量发展炮兵部队,加速训练炮兵干部,成为当时我军十分迫切而重要的战略任务.中央军委审时度势,将当时我军唯一的炮兵团---八路军总部炮兵团,扩建为炮兵学校,以大量训练炮兵干部,适应战局发展的需要.目前关于延安炮兵学校成立的时间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1944年12月4日"成立说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着的《炮兵回忆史料》 一书中,部分亲历延安炮校成立的老同志,把延安炮兵学校成立的时间确定为1944年12月4日.这也是学术界比较普遍的看法,军事博物馆也把延安炮兵学校建立的时间认定为12月4日.但是我们研究发现:1944年12月4日这一天,是中共中央军委、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西北局联合发出延安炮兵学校招生指示信的日子.指示信明确指出:为了准备由分散的游击战变为集中的正规战,由乡村打进城市里去,号召一切适合条件的青年与干部踊跃报考炮兵学校,为建设我们的炮兵而努力!指示信发出没多久,抗大总分校、七分校、延属分区机关和陕甘宁边区各旅,就选送来许多优秀的学员和干部.12月初,炮校还先后派出三个招生小组,由匡裕民、文击、黄登保分头到陇中、绥德、延安城区负责招收新学员.当时,延安炮兵学校计划招生800至1000人,分别从陕甘宁边区系统(由西北局组织部部长马文瑞负责)、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直属队 (由联防军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黄志勇负责)、中共中央直属机关 (由直属党委书记徐一新负责)、中共中央党校(由党校秘书长黄火青负责)、中共中央军委直属机关 (由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胡耀邦负责)、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各旅各分区 (由各旅或分区首长负责)、抗大总校 (由副校长何长工、政治委员李井泉负责)、抗大第七分校 (由校长彭绍辉、政治委员张启龙负责)、八路军总部炮兵团 (由炮兵团首长负责) 等单位中招考.
中央发出的延安炮校招生指示信,关于招生问题说的非常详细,但指示信并没有提延安炮校成立的事情.一般说来,一所学校只有成立后才能开始招生,不可能学校还没有成立就开始招生,所以笔者认为12月4日是延安炮校开始招生的日子,而不是延安炮校成立的日子.
2."1945年2月"成立说
有人认为应该把学校正式开展日常教学工作的日子作为炮校成立的时间.如果这样似乎应该把1945年2月作为炮校建设的时间.1945年2月,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选调的干部和学员陆续到校.共"招收了1000余名学员,学制8个月,共编制3个炮兵学员大队,10个中队,1个迫击炮大队,1个工兵科.学校的训练方针是'以技术为主,战术为辅',一切服从当时战争的急需.所学课程包括射击技术、战术运用、火炮操作、侦察指挥和马术、行军、宿营等,还有工兵的一些内容.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精讲多练'的原则,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全体学员经过艰苦奋斗、勤学苦练,终于圆满地完成了学习任务."1945年2月的一天,学校召开了全体军人大会,郭化若在会上做了第一次编队动员.全校共编3个炮兵大队:第1大队队长张志毅 (兼);第2大队队长宋承志 (兼),政治委员张英;第3大队队长张量,政治委员文击.除了3个炮兵大队外,还有1个工兵科,主任是唐哲民;1个迫击炮队,队长是赵章成.另外,还有1个秘书室,1个警卫连,全校共1300余人.
但是这只是延安炮校第一次编队动员的时间,并不是延安炮校成立的时间,因为在这之前,延安炮校已经形成了领导机构,规定了校名、校长、校委会、校址,这些都应该是学校成立的重要标志,举行军人代表大会是学校成立之后的重要工作,以此作为炮校建的时间,不符合历史事实.
3."1945年8月1日"成立说
也有人把开学典礼作为炮校成立的时间.在延安炮兵学校的开学典礼原来定在三月份举行,在学校完成学员编队等开学准备工作后,郭化若曾专门向贺龙请示关于举行开学典礼的有关事宜.贺龙说,这是件大事,要向上级报告,并很快给朱德总司令打了电话.朱德听到炮兵学校可以开学的消息后非常高兴,但由于中共中央领导同志正在准备召开中国共产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都抽不开身,所以他指示,炮兵学校可以先开课,开学典礼等七大后再补.
七大闭幕后,炮兵学校领导在征得中共中央军委的同意后,决定在"八一"建军节这天举行开学典礼仪式.1945年8月1日,是延安炮兵学校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的日子.这一天是开学典礼不错,但不是炮校成立的时间.
除了以上几种说法外,延安炮兵学校的创建者之一丁本淳同志在1991年6月写的 《朱德同志关怀炮兵建设》 一文,把1944年秋作为延安炮兵学校创建的时间;2000年7月26日《解放军报》 第10版"最早的炮兵学校"一文,把1944年11月作为炮校建立的时间;军训部档案馆馆藏资料 《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炮校校史》 则把1945年1月作为炮校创建的时间.
二、中央军委作出组建炮校指示的时间就是延安炮校成立的时间
我认为1944年11月底中央军委发布组建炮校指示信的时间就是延安炮兵学校成立的时间.因为在这封指示信中,宣布了延安炮校的校名、校长政委、校委会、校址,延安炮校已经形成了领导机构,这些都是学校成立的最重要标志.
1.郭化若首先提出组建炮校
郭化若曾在黄埔军校第四期炮科学习,后又到过苏联炮兵学校学习,对炮兵业务是比较精通的.1944年10月,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贺龙曾专门同郭化若谈过关于加强炮兵建设的问题,因为当时我军已开始进行攻占大城市和夺取交通要道的正规战,急切需要加强炮兵力量,必须很快培养一大批炮兵干部.为此,贺龙想调他去八路军总部炮兵团工作.郭化若认为加快培养大批炮兵干部是有战略眼光的做法,但靠炮兵团培养干部很有限,因此,建议把炮兵团扩建成一所炮兵学校.贺龙听了郭化若的建议后非常赞同他的观点,马上给中共中央军委打报告.11月,中共中央军委便正式作出决定,在八路军总部炮兵团的基础上组建我军历史上第一所炮兵学校.
2.中央军委决定组建炮校
1944年11月底的一天,陕甘宁晋绥五省联防军司令员贺龙和副司令员徐向前,在延安总部约见了郭化若并共同研究了炮兵学校的组建问题.贺龙代表中央军委,向郭化若传达了中央军委关于组建延安炮校的决定:宣布了炮校领导干部名单,郭化若任炮校校长,邱创成任政治委员,匡裕民任副校长,李荫南任教育长,张志毅任训练部部长,刘登瀛任政治部主任;规定校名为延安炮兵学校;校址定在原炮兵团驻地南泥湾的桃宝峪.
这一天,贺龙和徐向前还深刻分析了国际国内的有利形势,指出了建立延安炮校、加速训练炮兵干部,对于实施对日战略反攻的重要意义,勉励郭化若同志积极负责,团结好原炮兵团的领导干部和各级指挥员、战斗员,办好炮校.贺龙征求郭化若的意见,问他半年内能否开课.郭化若表示争取3个月就开课.接着他们研究了炮兵学校领导班子的组成、开办经费、供应保障等问题.贺龙再三强调:一要选好教员,二要选好学员,三要尽快开学,中间有什么困难,尽管找他.郭化若建议由中共中央军委给各军区发个通知,筹建炮兵学校要调教员、选学员,请各地支持.
3.学校明确办学原则
贺龙和徐向前与郭化若谈话后的第二天,郭化若便来到八路军总部炮兵团,向炮兵团的干部传达了上级关于建立炮兵学校的指示,并立即与炮兵团领导展开了建校工作.明确炮校必须按照"战争需要什么,就学什么,有什么武器装备,就学什么"的原则,尽快训练学员,以应急需.这也说明炮校已经成立,并开始工作.以炮兵团为基础扩建的炮校,不仅编制扩大,部门增多,人员猛增,而且任务变更.
从工作内容到生活秩序和活动方式,都面临许多新的问题,都需要以坚毅的精神和果敢的创造去迅速解决.炮校党委以抗日军政大学为榜样,发扬无私无畏、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迎难而上,群策群力地克服了面临的一系列困难:缺少办学的干部,他们就用兼职的办法解决,有的身兼三职,勇挑重担.缺少教员,他们就由各级干部兼任,能者为师.郭化若校长和大队、中队干部都要担负授课任务.缺少教材,他们就广泛收集日军、蒋军、晋军、苏联红军的教材,从中选取适用于我的内容.另外还组织炮兵团的一些干部动手编写一些特需教材.缺少教学设施,他们就自己动手挖窑洞,搭草棚当课堂、利用零碎木料,制作小板凳,自己动手修道路,修操场等等,把深山大沟变成了能安静生活和学习的园地.由于上下齐心,内外协调,开学前的准备工作进展迅速.赶印了多种教材:炮兵班教练、炮兵连教练、炮兵教学讲义、单炮作战法、射击教范、炮兵战斗条令等.在物资准备上,修整了炮队镜、方向盘、炮鞍装具,挖窑洞79孔,烧木炭3.5万斤,砍柴6万斤,筹措粮食500石,准备了床、油盐、蔬菜,教具器材等训练用品.
毛泽东十分关心人民炮兵的建设发展,曾亲自率领中央领导同志到八路军炮兵团视察.毛泽东更关心延安炮校的创建,他工作繁忙离不开,在延安炮校成立不久,就在延安杨家岭的中央小礼堂单独接见炮校排以上干部.他慈祥地向大家微笑招手,大家鼓掌欢呼,全场沸腾.毛泽东叮嘱大家:
要认清形势,为了展开对日战略反攻,一定要努力学习炮兵专业知识,将来象种子一样到各个部队去生根开花结果.1945年9月,延安炮兵学校奉中央军委命令开赴东北,辗转沈阳、抚顺、通化、牡丹江,1949年2月到沈阳东大营后才稳定下来.延安炮校所创造形成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新时期我军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
一、武备学校武备学校于1653年最早出现在普鲁士,专指为培养军事储备人才而进行军事教育的初级军事教育机构。18世纪,德国也建立了早期的武备学校。随后,武备学校相继出现在俄国、日本等国家。武备生(кадеты,该词源自法语,cadet年幼的мл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