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设计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计算机论文 > 平面设计论文 >

中文字体公益海报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来源:大众文艺 作者:洪阳
发布于:2020-11-13 共4161字

  摘    要: 中国公益海报设计的发展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电视广告的出现。视觉设计中一种特殊“发声”方式-招贴海报设计,被广大设计师接受和使用。公益海报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批判人类世界以警醒世人的功能性作用,成为海报创作中的核心主题。文字作为传播信息和记录历史文化的书写符号系统,人类思想活动通过文字得以传承。汉字作为象形文字其语意和图形有着天然的联系,在公益海报创作中,依赖图形的符号意义与视觉表征实现对观念的表达,探究中文字体在公益海报中的表现形式是推动东方哲学与西方设计结合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汉字; 语意; 公益; 识别;

  一、中文字体公益海报的发展历程

  1.公益海报的性质与特点

  公益海报作为海报设计中重要的一个创作分支,有其本身的特殊性意义。公益性要求其本身具有非营利性的特点,常常以针砭时弊、宣扬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正能量价值观、批判和反思当前人类社会的弊端的海报类型。

  公益海报是由图形、图像、文字信息组合而成的一种视觉表现形式,其相对于单一的文字图像信息的优势在于,经过设计者的主观结合后,通过简单明快的视觉语言,和利用事物的矛盾性和符号意义产生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在短时间内快速的给予观众视觉震撼,并传递其的内在哲学思想。具有正确倾向性的公益海报在维护社会稳定,传递美好思想,构建和谐社会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性作用[1]。

  公益海报作为以社会性用途为主的设计方向,除却其本身价值传播的作用,因其在城市中多以招贴的形式出现,实际上成了构成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乏一些海报兼具审美与内涵,在充分发挥审美教育功能的同时也起到了美化城市视觉环境的作用。
 

中文字体公益海报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2.公益海报的发展历程

  中国公益海报的发展基本可以概括为两方面的影响,其中在大众接受层面上的影响是因为改革开放后,电视媒体走进百姓家庭,中国人民通过这一媒体接触到了最早期的公益广告。20世纪80年代末,《广而告之》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中加入了长达30秒的公益广告内容,通过揭示社会热点问题与宣扬良好的道德价值观,充分诠释了“广而告之”的实质所在。

  另一方面是改革开放后,中国部分学者前往西方国家学习先进设计教育,香港地区的设计师开始进入到国内市场,为中国的平面设计发展带来了全新的血液。日本的平面设计在基于东方观念的基础上做出了先一步的探索,并产生了广泛的世界影响力,面对国际环境,早期日本公益海报设计有福田繁雄创作的一系列基于正负形的图形创意作品,利用图形符号具有跨语言的通识性,使其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中都能实现信息传达的准确性与易读性,在国际上享有盛誉。面对本土化的设计市场,日本设计师采用了更符合本国人民的阅读习惯,通俗易懂的汉字作为设计创作的基础,日本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属性使得其在汉字的使用与理解上与我国有很多相通之处,这也使得日本的汉字海报成为中国设计师学习和模仿的对象。日本平面设计师山城隆一在1961年设计的关于保护日本森林资源的海报,运用汉字木、林、森的反复结合与随机重复排列,最终形成森林的视觉特征,在这幅作品中字义与视觉效果达到了有机的统一,产生了独特的东方意味和趣味性[2]。

  公益海报设计在国内的发展在早期是较为缓慢的,2003年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这一大型展览的举行,非商业性的海报招贴设计才逐渐被大众所熟知。香港着名设计师靳埭强先生更是国内字体在公益海报设计中运用的开拓者,靳先生的作品对水墨的运用和汉字字形的解读,营造出独特的意境之美,成为东方设计的典范[3]。随着数字媒体的发展,人们对信息传播的速率和需求都产生了质变,与之对应的是对视觉设计需求扩张,字体设计成为当前新的设计潮流,海报招贴中基于中文字体设计创作手法的公益海报数量大幅度增加,呈现出新风貌。

  二、中文字体公益海报的形式特点

  1.汉字的符号属性

  在符号学中,符号具有能指与所指俩个特性,能指是该符号本身的意义,所指是在特定空间与场合下符号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如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橄榄枝元素,在橄榄油的包装设计上其发挥了本身的能指,但在公益海报的设计中则发挥着“和平”的所指含义。汉字的特殊性就在于汉字本身由象形文字演化而来,即汉字本身具备图形化的基本属性。图形本身的符号意义也转嫁到了汉字的构成中,这使得汉字的使用者在进行汉字的设计时往往会联系到汉字本身的语义与字形的关系,同一个汉字对偏旁部首的拆解可能产生数个不同的符号意义。如“明”字就可以拆解为“日”“月”俩个符号,杉浦康平的《造型的诞生》中便提出文字造型的生成是古人对图像信息的精炼提取和主观认知意识结合生成的产物,是富有“灵”的生动朴实的视觉语言。汉字的符号属性是在字体海报设计中必须围绕的一个基本原则。

  2.汉字与图形化

  在西文字体设计中,将字体与有意味的图形进行结合是常有的设计手法,文字本身具有其特殊的易识别与可知性,使得文字本身是高识别的视觉符号,当文字和图形进行组合的时候可以产生多种不同的语意,这是文字独特可知性的体现。汉字的图形化实际是就是根据语意的具体内容在保持文字识别的基础上,对其字义、语意、隐喻进行提炼并与图形结合使文字外形产生变化来产生新的视觉形式和内在含义的设计手法。

  实际上汉字的图形化是一种“逆向造字”过程,本质上仍然是以创造新的语意或表现原语意为目的。相对于常规的汉字,图形的运用提高了汉字的阅读上的趣味性,并且在部分文化背景不相同的情况下,图形的加入实际上提高了文字的识别性,使得一些文字更易理解并实现辅助记忆的作用。

  汉字在图形化的过程中,可融入多种形式表达作者的主观情绪,设计师通过对图形的把握可以创造多样化的视觉体验,并实现在基本语意基础上加入思想认知,使得文字本身具有更深刻的精神内涵与寓意。实现对语意的强化表达,也使观众借由对形式的感知产生不同的审美体验,提高信息的阅读趣味性。第一届南京和平国际双年展中姜浩鹏先生的作品通过对“南”字材质的替换和“横”的笔画图形化使海报作品产生了极强的视觉震撼力,使观众产生对过去历史的深刻反思。文字图形化通过字体设计对文字结构进行解构与重构,转化为新的视觉图形样式,并对语意产生新的理解与诠释,经过图形化处理的汉字设计具备了新的叙事性的特征。

  3.汉字识别在公益海报中的运用

  文字的识别性在设计过程中实际上会出现增强和削弱,在形式上公益海报中的字体创作可分为“识别强化”与“识别弱化”两个趋势,设计师通过强化字形的识别性可以起到强调信息,突出主旨的作用。激化语意以实现对观众的强传达。在日本设计野村一晟的作品中,通过强化不同汉字之间在字形中的共通笔画的体饰变化,创作了在公益海报中可以正反阅读,产生多重识别的有趣字体海报。汉字在其作品中实际是通过部分特殊笔画的变形来刻意强调识别,以防受众出现歧义理解。

  “识别弱化”则反其道行之,在保证字形的基本识别上,模糊弱化字形的特征,使观众在阅读的过程中出现隐晦感。表面上识别弱化,降低了信息传达的效率。但是这种阅读的“人为障碍”是汉字中形与意彼此相融,互相转换的重要形式。在中国雾霾主题公益海报展中,吴中昊先生的《死亡雾霾》系列作品,就通过特殊的肌理变化和弱化字形的识别性以达到对雾霾语意的诠释。观者在欣赏其作品时不再被字形本身的语意所限制,而产生了临场感和氛围感,产生微妙的共情正是该作的精彩之处。

  4.汉字形在公益海报中的运用

  字形中的“形”是汉字外在视觉直接可感的造型,是形成汉字识别性的重要基础要素。从广义上来讲,“形”是指客观世界中任何可直接被视觉接受并被人类认知的事物表征。除可视形外,还有受心理因素影响而产生的不可视形态,即并不能被视觉直接感知,但大脑却仍然可以知其存在的“形”。从狭义的角度来讲,“形”指我们日常设计中运用的具体图形、图案、形状等。在字体设计中依赖对字形的处理与加工,产生艺术化的视觉效果和深层内涵达到创作目的。当前在公益海报中以字形变化为基础的设计作品已较为普及,其中使用的主要手法包括正负空间、结构与骨骼变化等。

  利用字形中的正负空间进行海报创作时常见的设计手法,汉字的结构骨骼复杂,纵横交错产生了众多的负形空间,称为中宫。中宫与布白在字形的设计中对字体的美观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公益海报的创作中,不乏一些设计师通过把握中宫与布白的节奏实现多样的视觉形式,准确的表达文字本身字意,甚至赋予文字以新的语意。在森林城市公益海报展中,时澄先生的《共生》系列,利用“城”和“森”二字的负形部分进行嵌合,模糊了字形本身的识别。通过加强字重表现了城市建筑的体块感,引起观众对“城市”与“森林”之间共生关系的思考。

  字形如果可以理解为血肉与皮肤,字体的结构可以被视作身体的骨骼,起到支撑整个字形的作用。在对字体的骨骼进行变化时要把握住字体本身的骨骼特征,通过对局部的笔画进行替换、抽离、同构的方式产生新的视觉符号。通过把握汉字的结构规律可以巧妙的使用汉字中的同类结构产生新的文字与图形。于田先生在森林城市的公益海报《共融&共荣》中利用“城市”二字重构了“森”字的识别,在依托“森”字的骨骼结构基础上,巧妙地将城市二字融入其中,反映了森林和城市背后,人如何处理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关系等哲学观念。

  三、中文字体公益海报的未来发展方向

  以汉字作为创作的基本要素是当下平面设计中的流行趋势,愈来愈多的设计师看到了汉字所具备的独特气质和可操作性,中文字体设计在公益海报设计中的比重也逐渐扩大,这实际上反映了本土设计师对文化认同感的提高,在国外的一些公益类展览和比赛中,开始出现以中文字体作为元素的作品,本土元素的“发声”影响力日益扩大。

  另一方面信息社会的日益进步,使得公益海报的形态也开始出现新的变化,从过往的平面招贴形式,到现在的可交互式场景公益广告、虚拟现实公益广告[4]。

  载体的进步也对公益海报的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单纯依托平面中的字体形式变化的设计方式未必能够满足未来公益海报的需求,设计师应投身到动态可变字体设计的研究中,寻找新媒介下中文字体的表现形式。当前中文字体在设计中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与具体的图形图像相比,汉字本身的感知强度不如前者直观,在面对复杂文化背景的场合时,往往会出现晦涩难懂的情况。针对此类状况,引入动态化、三维化新维度会给中文字体公益海报设计带来新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陈丽佳.超现实平面公益广告设计的应用探究[J].艺术研究,2019(06):31-33.
  [2]贡喆.中日公益海报视觉语言比较研究[D].鲁迅美术学院,2018.
  [3]严屏,韦锦城.靳埭强海报的元素符号与审美理路探析[J].包装工程,2015,36(10):49-52.
  [4]陈慧君.公益广告中再设计的不可替代性探讨[J].现代装饰(理论),2016(07):72-73.

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原文出处:洪阳.中文字体设计在公益海报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2020(17):56-57.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公益海报设计论文
返回:平面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