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社会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家庭社会学论文 >

外来工对婚恋对象是否是老乡的看法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12-16 共8678字
论文摘要

  引 子

  "(找了个女朋友)准备带回家的,然后她过年回家,爸妈说太远了,不同意.……她在家里面爸妈不让她出来嘛,她的那些通信呐、手机,然后自由啊,等于说都没有了.……她之前回去其实家里就有给她安排相亲,她就一直看不上.这次家里人知道我跟她有那么一回事,就不让她出来了."(访谈资料 26F23)"哎,我们那里是很老封建的哎,假如说哪个女孩子带了个男朋友(回家)会被人家说的哎.……做女的怎么那么不公平啊,然后我说你们要是儿子带一个女朋友回来,就说你家儿子好能干啊."(访谈资料05F22)对每一个外出打工者来说,都有一个或丰富或平淡的故事.在打工的路上,除了要挣钱维持生计外,婚姻这个任务在适当的"社会时间"也要完成.对于男女两性的打工者本人和其所在的原生家庭来说,对于婚姻对象的来源地是否有着不同的期待或标准?个人和其原生家庭对家庭经济、照顾责任、情感维系或其他方面的考虑,是否影响到当事人的择偶标准?对当事人来说,"找老乡"比"找外地人"要好点吗?不同代际的家庭成员对当事人婚恋对象选择决策上的影响反映出怎样的家庭权力结构?

  为了了解上述问题,进一步理解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发展过程及成员之间维系的方式,"外来工家庭维系策略研究"调研小组于2012年7月至8月在东莞某镇某工业园开展调查.调研小组成员以某外来工社会服务类公益创投项目实习生的身份进入田野,采用立意抽样的方式进行抽样,共访谈了34名外来务工人员,其中29名访谈对象同意录音,研究成员遂将这些录音资料整理成逐字稿.访谈对象的构成如下 :14名男性和15名女性 ;10名已婚和17名未婚,另有2名访谈对象未了解到婚姻状态 ;访谈对象的年龄从17岁至48岁 ;职业分布方面,有普工、物料员、清洁工、文员、电脑维修员、工程师、项目负责人、清洁公司老板娘等.笔者在阅读这些资料时发现,在当事人自由恋爱或相亲、成家等家庭形成过程中,男女双方所在的原生家庭对当事人婚恋对象是否是老乡有着不同程度的态度差异,即男方家长对女方是否是老乡通常并没有固定的看法,而女方家长则在这方面相对比较敏感.

  那么,原生家庭为什么会有这种态度差异?本文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

  一、研究文献回顾

  对于外来工家庭社会学的相关研究,笔者从三个理论视角来进行归纳,分别是家庭经济学之理性选择理论、性别权力结构理论和生命历程理论.这些理论视角为我们观察、了解及分析外来工家庭形态提供了参照.

  1. 家庭经济学之理性选择理论

    从家庭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在家庭成员婚配对象的选择、结婚仪式、生育性别偏好、子女对原生家庭成员照顾的责任预期、家庭社会网络维系等方面,家庭从经济理性出发,尽可能地使家庭经济利益最大化.就人口迁移理论来说,有研究者提出"新迁移理论",即在迁移中,人们是根据家庭预期收入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的原则,家庭决定家庭人口的外出和迁移[1].但是,目前没有研究关注外出务工人员原生家庭对女儿外嫁和男子娶外来媳妇的态度差异.

  2. 性别权力结构理论

  性别权力结构揭示家庭内部的性别不平等及家庭外部的性别压迫的现实,外来工家庭领域的研究更为常见的是女性劳工的研究和女性婚姻移民的研究.首先,女性劳工研究关注女性移民的工作种类、薪资收入及社会关系网络、生活空间以及全球资本主义生产体制对女性劳工的影响等方面的问题[2],也有研究家庭工厂女性雇工的状况[3].这些研究指出,相对于男性劳工来说,在全球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中,女性同时面临资本和父权的双重压迫及剥削.其次,女性婚姻移民研究关注婚姻移入国的婚配序列、移民的婚姻网络[4]、婚姻生活适应性、家庭居住类型[5]、家庭稳定性[6]等.这些研究基本上都认同男性在家庭中处于主导地位.较少研究关注移民在职业变动过程中家庭生命周期的变化,以及在家庭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中性别权力的分配情况.

  3. 生命历程理论

  生命历程理论则将特定社会事件与个体完成特定社会任务的社会时间扣连起来.Bernice Neugarten于1976年提出标准时间表,即依照社会对不同年龄的社会期待而制定社会时间表.也就是说,个人完成社会意义上的事件(如结婚、生子等)具有"恰当时间".Hareven认为,家庭是协调社会历史事件的积极能动者,帮助家庭和其成员应对外在于他们的事件和环境,并指出个体发育时间、代际时间和社会历史时间的相遇对家庭成员的影响[7].此外,近年来国内学术界也开始运用生命历程理论研究我国家庭变动特点[8].

  也有研究运用生命历程理论研究中国政治变迁、经济改革等重大社会事件对特定人群、特定生活领域的影响[9].此外,有研究关注外来工家庭生命周期特点[10].不过,当前对于利用生命历程理论研究外来工家庭生命周期变化特点的研究较少.如果我们综合考虑移民的社会性别和家庭性别权力分配,将关注点放在外出务工人员随着年岁的增加而引起的个人生命历程变化以及家庭生命周期变动上,那么,我们可以看到工业化背景下个人工作机遇的变动和家庭生活之间的关系.

  外出务工带来更多的不同省份或不同省份同一地区的人之间的相遇,使得外出务工人员的通婚圈扩大.但是,与此相对应的是,男女双方原生家庭对于通婚圈有更为现实的考虑.在当前环境中,由于户籍所带来的社会福利政策限制(包括外出务工者子女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限制),原生家庭在子女恋爱、相亲、结婚及婚后抚育子女等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

  有学者认为当前农民工用工市场体现的是拆分型劳动体制,即将人口再生产与劳动力使用拆分为两个领域,在城市使用外来工的同时,外来工人口再生产的大部分成本却由农村承担.就外来工婚恋来说,究竟男女双方的原生家庭会有怎样的选择?

  二、对婚恋对象是否是老乡的看法

  外出打工者在开始其打工生涯时,通常有三种婚恋状态 :一是外出打工前已经结婚 ;二是外出前在老家有恋爱对象,但未结婚;三是外出前没有恋爱对象.他们对婚恋对象是否是老乡,有何看法?对以后婚姻生活的预期是什么?通过访谈资料,笔者发现,男女双方当事人及其原生家庭有差异,但女方受到周边人(父母、姐、亲戚等)的影响较大 ;而且,对于家庭生活中性别权力的不平衡的现实,女方当事人有清晰的认识.具体来说,就女方及其原生家庭来说,分为两种 :一种是女方与其原生家庭一致,"最好找个老乡";二是女方原生家庭明确表示"不允许"远嫁.

  而对于男方及其原生家庭来说,比较明显的是,绝大部分男方原生家庭并不反对儿子娶外来媳妇.

  1. 女方及其原生家庭态度一致 :"也没有说一定要嫁给我那边的,不过说最好的话"

    在29名访谈对象中有16名女性访谈对象,没有一位女性明确表示"非老乡不嫁",对婚恋对象看重的是"性格合得来,谈得来,有信任感"等,对是否是老乡,并不是特别要考虑的,但受到周边人的影响,会认为"最好是老乡"."……结了婚的人都跟我讲,找对象最好不要找太远的,因为有些人嫁得比较远,她说那个风俗习惯啊,饮食习惯啦,各种各样的,她说不习惯,很多不习惯的东西,很多比较难去适应一点.然后特别是我妈妈也不希望我嫁得太远.因为我婶婶一个女儿,她是嫁到广西那边嘛,然后她嫁去了,两三年了才回家一次.对,我妈说,你到时候要是生小孩或是怎样我要去照顾你也不方便啊,你回来也不方便.……呃,怎么说呢,这个世界也是同化得比较快嘛,所以其实说也没有一定要嫁给我那边的,不过说最好的话.("访谈资料 16F27)"我妈知道(自己曾经与厂里一个老乡恋爱-笔者注)并且一直很赞成,因为跟我们是老乡嘛,感觉离家近.因为我姐交了一个朋友是某某省(外省的-笔者注)的,然后爸妈就觉得太远了,但是不是很反对.……因为这件事和爸妈闹得很僵,后面一直在开导嘛,后来我妈也想通了一点,不过就是嫁哪里的都不反对,我妈说以后的生活在以后的路要自己走,不过以后想要我坐那么远的车去看你,那不可能.……要么是有能力的话,在外面买房,把他们接过来,或者是嫁过去以后这个家很少回."(访谈资料08F20)从上述访谈资料来看,外出务工女性在考虑婚恋对象是否找老乡时,通常会参照自己同世代的姐姐(堂姐或亲姐姐)或朋友来做出判断,根据她们的远嫁境遇来预测自己将来的情形.另一方面,原生家庭明确指出当事人远嫁以后的生活情形,也给当事人提供丰富信息,比如若当事人远嫁的话,当事人与原生家庭的交通成本高、家庭成员代际之间互相支持的可能性降低等,这些信息都会使女方当事人清楚认识到远嫁的代价.此外,原生家庭里若有需要照顾的家庭成员,也会影响女方当事人对远嫁的态度.

  实际上,打工妹的婚恋对象来源通常有以下几种:

  一是自己的同学或兄长的同学或同学的同学,二是打工期间认识的男性朋友(如同厂的男性);三是家人或亲戚安排的相亲的对象.在第一种情况中,如果自己是在外地上的大专或职校的话 ;在第二种情况中,认识的男性朋友不限于老乡的话,那么,打工妹很有可能远嫁他乡.

  2. 女方及其原生家庭态度不一致 :"娘家不允许"

    女方在对待远嫁女儿的态度上,有的持明确反对态度,但反对并不一定会阻止女方远嫁.我们收集到4个案例,4个案例中女方家长均明确反对女儿远嫁.请看以下访谈资料 :"我本来是娘家不允许的.太远了,那里的山比我娘家那边还多.……('户口簿爸妈不给'-笔者注)现在结婚证都还没有拿.过几天我都说要回去拿了.……我爸妈就不允许啊,就让我跟他分手.我们是自己谈的嘛,多少都有点感情的嘛,就还是在一起了.后来有了孩子,老人家就看在孩子的份上不跟我们计较.什么时候回去,他们都是接待的.……婆家这边没有什么关系的.反正对他们有利益的,哪里会不接纳呢."(访谈资料 11F40)"我有个外甥女,她现在想……嫁到某某地方(从南方嫁到北方-笔者注)……我们都不同意咯,我们代表亲戚咯,亲戚家里的人都不同意.……自己年龄大了,家里老人年龄更大了,就双方都联系断了一样,光打个电话,给你寄点钱回来."(访谈资料23F48)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到,女方家长为了避免女儿远嫁,会通过明确表示反对女儿婚事(如不给女儿户口簿)、阻止女儿再次外出打工,或者暂时隔离女儿(如没收手机)等其他措施来阻止女儿远嫁.但是,当这些措施都不起作用时,女儿不改变自己的选择时,坚持远嫁他乡的话,女方家长也无能为力.一直到女儿生育子女时,女方家长才有可能转变态度,接纳远嫁的女儿.

  此外,女方当事人很清楚远嫁对于男方原生家庭来说,"对他们有利益的";也就是说,远嫁对于女方原生家庭来说,是没有利益的或者利益很少的.对于婚姻来说,双方原生家庭都有付出和回报,但为何对于远嫁女儿来说,男方收益要大于女方收益呢?我们来看下男方原生家庭娶远来的媳妇的态度及成本.

  3. 男方及其原生家庭的态度 :"不一定老乡"

  在14名男性访谈对象中,只有一个广东籍男性表示父母反对自己谈外省的女朋友,"总之外省的都不要想了,就是不行".与女方及其原生家庭不一样的是,大多数男方家长并不在意儿媳妇是否是老乡,相反,若儿子带回来女朋友(不管是否是老乡),男方会觉得"儿子很能干","很有面子".由此可见,社会对男女两性设定了双重标准,即对女性要求保守,"女孩子带男朋友回家会被人说";而对男性要求开放,"没有带女朋友回家会被别人看低".这也折射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社会性别不平等.而且,这种不平等,是外出打工的女性明确意识到的.

  "我爸妈的话,这个想得开.他们说这个距离啊,都无所谓.他们的宗旨就是说只要你们过得好,你们自己的选择我们尊重你们的意见."(访谈资料26M23)"你说你在外面没找到,你回家再找,你回去,同学什么见面的时候,哎呀,人家当面肯定不说,你自己猜测,背后肯定说在外面混了那么多年了,一个媳妇还得回家里找,是不是?被别人看低."(访谈资料 07M33)"家里面的人知道(访谈对象曾谈一个外省的女朋友-笔者注).说了是说了,他们说把女方带回家嘛,但是一般女方没有准备嫁给你之前她是不会跟你回去的.所以说也没回去,所以说也没成.……但是这个是随缘的嘛,情投意合,大家脾性包容,很合得来,其实这些都是可以忽略的."(访谈资料 07M33)从材料上来看,外来工在选择婚恋对象时,对于对方是否是老乡,并不特别在意,但都表示老乡最好.

  双方原生家庭在这方面会出现态度分化.男方当事人对是否是老乡持无所谓的态度.然而,有的女方原生家庭会出现两种态度 :一是明确拒绝女方远嫁,或者以远嫁不利于家庭成员之间代际照顾及社会关系网络维持等理由,劝服女儿不要远嫁 ;二是由女儿自行决定.在出嫁前,女方对出嫁后的社会生活境遇(比如在夫家的家庭地位、就业机会、个人独立性等)有什么样的想象或预期呢?现实又是怎样呢?

  三、两性对家庭性别权力关系的预期

  男女两性在未成家以前,通过原生家庭的生活体验及对其他家庭的观察或了解,对家庭性别分工是有清晰认识的.比较常见的情形是,男女双方通常会以自己父母的亲职表现为参照,来构建对未来妻子或丈夫的想象.在传媒中,理想家庭形象通常是"妻子顺从,子女听话 ;妻子操持家务,支持丈夫事业发展".对于外出打工男女双方来说,是否也如此?

  1. 男方 :"(女方)相夫教子"与"(自己)结婚了要赚钱"

    对于农村或城镇男青年来说,走出校门后,通常的出路有以下几种 :一是打工,比如希望在外面学点技术,如学习开车及汽修、电脑维修、做生意的经验及其他职业、文员等,但实际上有很多人从事不需要技术的普工或保安等工作 ;二是种地或失业、半失业 ;三是当兵.外出打工男性在结婚前对婚姻有何预期呢?"(理想中的另一半)会做饭,将来能够相夫教子就行了.……做饭的话,满足家里的胃口,小孩子能带好,脾气要好.第一要有耐心带孩子,不要像我家人一样放养."(访谈资料 07M33,有女朋友,未婚)"我打算两年不回家,把我这样的脾气(指访谈对象赌博-笔者注)改一下.也不要赌博了,赌博会影响我的人生.……我这人是存不到钱的,除非是我结婚嘛,或者是有女朋友,我就会给她保管."(访谈资料 13M23,访谈对象 23 岁,未婚)"以前有(恋爱经验)啊,但是就是说,以前那个年轻的时候也看得很淡,所以说把那种也是当儿戏,现在这个时候就是说想找一个成家过日子的,不想儿戏.……就是老老实实过日子的,不是在社会上混的那一种,……就是过去有一些说法,人家说'宁可找一个大家奴,不可找一个私家女'这个说法嘛."(访谈资料 18M29,访谈对象 29 岁,未婚)男性随着自己年龄的变化,对理想配偶的条件、对婚姻的期待也会发生变化,甚至在结婚以后,也会反省年轻时的消费习惯等.由此可见,社会有种无形的力量或有形的力量,将生活于其中的人拉回到日常生活轨道上来.此外,我们也看到,外出务工人员希望父母照顾自己子女.也就是说,代际之间互惠关系是大家预期的,也是实际发生的.

  2. 女方 :"吃人家的饭让人家管"与"自己养活自己"

    与男青年相比,女青年的人生面临几乎同样的选择 :一是打工、学点东西,比如学习美容、模具、开服装或饰品店或其他生意的经验、文员等,但实际上有很多女青年从事的是不需要技术的普工、服务员等工作 ;二是种地或失业、半失业 ;三是做家庭主妇.她们是怎么看待自己的工作与未来的家庭呢?"要是回家嫁人的话,那肯定是吃人家的饭让人家管.……要是(父母)老了,我还是尽我的能力吧,吃的啊穿的啊,还是要和我弟一样,假如我弟能做到的我也一定要做到,但是都还不知道.……我不知道以后嫁人之后会不会改变.……那假如说他们(婆家)那么小气,我给我爸妈买什么东西他们都说不同意,那肯定会改变一点的."(访谈资料 05F22,未婚)"反正现在也觉得自己还很年轻的,学习的话不能耽误嘛,毕竟也知道自己以后要走什么样的路,要过怎么样的生活,所以乘自己还年轻的时候多看一下,了解这个社会还是挺好的,有时候觉得有朋友了相反还不自由.……现在这社会上我总觉得依靠男孩子也靠不住嘛,至少经济上自己要独立嘛,不管说以后怎么样,尽可能的什么事情都依赖自己.那样是比较好的,但并不是说你做什么事情都不跟他商量嘛,那也是不可能的嘛."(访谈资料 08F20,访谈对象 20 岁,未婚)"理想中啊,随便啊,凑合着过啦!不要欺负我就好了.找个驾驭得了的吧,毕竟自己的条件是这样的,找个太强的话,人家也看不上,赖上人家不怎么现实是不是?人生呀,还是平平淡淡好一点."(访谈资料 09F22,访谈对象 22 岁,未婚)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女方当事人很清楚未来家庭生活中自己可能受到的限制或约束,即"吃人家饭受人家管"或"有朋友了相反还不自由".但是,我们看到,男方对女方"相夫教子"或"大家奴"的要求相比,女性会要求自己"独立、自由".也就说,女性在面临性别压迫时及意识到这种压迫时,会反抗这种社会压迫.

  但是,从女性外出就业机会增多、男方娶妻的成本计算以及子女对父母的孝顺感受来看,女儿回馈原生家庭的机会较之以往要多.以下就男性和女性对生育孩子的性别偏好进行分析,从中可以发现很多家长希望有个"贴心的女儿".

  3. 生育孩子的性别偏好 :"女儿是亲人,儿子是仇人,媳妇是奸人"

    如果女方远嫁而且从夫家居(与公婆住得很近)的话,从男方家庭长远收益(经济收益、情感收益、子嗣等)来看,男方原生家庭的收益远远超过女方原生家庭的收益.在此,我们对比男方家长与女方家长相亲的热情程度.通常来说,男方家长常常比女方家长更"热情".事实上,男方家庭需要支付儿子结婚的大部分费用,包括彩礼、仪式(摆喜酒)及建房等方面的支出.有三个访谈对象表示,现在农村娶亲,大约花四、五万元.除了男方原生家庭娶妻的成本以外,社会对女儿或儿子孝顺的看法直接影响到家庭生育性别偏好.

  "我们那边是这样说的,女儿是亲人嘛,儿子是仇人,媳妇是奸人,还有个什么人,四个人那种说法嘛.所以说她把我姐嫁得近,就是说来回走路一二十分钟就可以到了,她的几个孙子下学走路就过去,后来(我姐)做了什么好饭,就送过去,然后我哥的儿子也就走几步就过来了."(访谈资料 18M29,访谈对象为男性,未婚)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到,有的女儿出嫁前的经济收入给父母(有访谈对象表示给父母的钱,父母会给自己存着,在子女结婚时给女儿),也有的女儿家长希望她能养活自己.但是,也有材料表明,未结婚的儿子也会在经济上帮助家里.可见,外出打工的女儿或儿子在未结婚前,原生家庭对子女的经济方面的要求,并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似乎与出生顺序有关,但这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此外,对不同性别的孩子的教养态度上,有访谈对象表示"女儿是别人家的人",希望将"儿子培养出来";但也有访谈对象表示,生儿生女都好.

  事实上,男女双方对于家庭性别权力结构的预期是很现实的,特别是女方很明确意识到自己的从属地位.但是,外出打工,使得原有相对紧密联系的家庭关系变得相对松散,这使得原有的社会固定的家庭性别约束降低,增加了女性家庭地位上升的可能性.那么,家庭性别权力关系的实际表现如何?从收集到的材料来看,外出打工者或留守者都会尽量付出时间、情感和物质等与家庭成员保持联系,以维系家庭,比如写信、打电话、汇款及送礼物,在特定家庭事件发生(如有家庭成员结婚、死亡等事件)时、节假日或换工作的间隙回老家.

  此外,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家庭成员之间的互惠关系,出现流动的家庭网络式迁移行为.家庭决策权(包括家庭经济收入的分配、对子女基础教育学校的选择、子女外出打工决策等方面)有所不同,有"夫妻平权型"、"夫或妻一方决定型"、"长辈决定型"、"子女决定型".从资料上来看,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通常是夫妻商量着来决定家庭事务,但是具体事项不同,夫妻的决定权不同,表现为"谁挣钱多,谁主事",即外出一方打工所挣的钱是家庭主要经济来源的话,对于钱的使用就有决定权 ;相反,若家庭并不依赖外出打工者挣的钱的话,那么,外出打工者在家庭事务上也没有足够的决定权.

  四、小结 :外出打工对家庭性别权力结构的影响

  外出打工带来的就业形态的变化和经济收入的变化,会影响到家庭性别权力结构的变化.首先,在择偶阶段,原生家庭从理性选择的角度出发,会尽可能将女儿"嫁得近",劝服女儿"最好找个老乡".但是,也有女方在其原生家庭反对其远嫁他乡的情况,坚持自己的选择.而且,婚后生活中娘家生活的缺席或者空间上的隔离,使得远嫁的女儿面临着与其原生家庭之间的互惠关系中断的可能性.因此,女方当事人常常参考其他已婚姐妹的生活情形,做出自己的判断或调整早先的看法.其次,在家庭形成阶段,节假日返乡相亲或在异地由长辈安排相亲,是这个群体比较突出的特征.再次,在家庭扩大时,由于婚后居住的形态不同,同样会有相应的社会性别角色期待来规范其行为,女性的角色仍为传统的"相夫教子",男性为"养家糊口".但是,在男性身体不好或有残疾的情况下,通常是女性外出打工挣钱.而且,大多数家庭决策是"夫妻商量着办".

  由于外出打工,家庭成员之间常常出现间断性的分离,这使得以往家庭关系网络出现松动 ;而且,外出打工者的经济收入,事实上增加了个人的生活独立性,外出打工在恋爱对象或就业选择上受到的家庭约束降低.对于女性来说,如果家庭依赖其外出打工的收入,那么,在家庭经济方面,就有决定权,这对于传统家庭性别权力关系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

  在家庭传统性别权力关系的生产过程中,家庭生育性别偏好逐渐发生了变化,比较明显的是,家庭希望有个"贴心的女儿".不论如何,外出打工增加了传统家庭性别权力分配格局改变的可能性,但是并没有证据显示,外出打工一定会使家庭性别权力平等化,这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朱明芳. 农民工家庭人口迁移模式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2):67-76.

  [2]蓝佩嘉. 跨国灰姑娘:当东南亚帮佣遇上台湾新富家庭[M].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Pun Ngai(潘毅),2005,Made in China:women factory workers in a global workplace,Duke university press;Ching Kwan Lee(李静君),1998,Gender and the South China Miracl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3]熊秉纯 . 客厅即工厂[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4]夏晓鹃 . 流离寻岸:资本国际化下的"外籍新娘"现象[M]. 唐山出版社,2002.

  [5]汪国华. 城市农民工婚姻家庭的再造[J].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59-63.

  [6]邓智平. 打工妹的婚姻逆迁移研究[J]. 社会,2004(7):49-53.

  [7]张永健 . 家庭与社会变迁-当代西方家庭史研究的新动向[J]. 社会学研究,1993(2):97-103.

  [8]李强,邓建伟,晓筝. 社会变迁与个人发展:生命历程研究的范式与方法[J]. 社会学研究,1999(6):1-18.包蕾萍. 生命历程理论的时间观探析[J]. 社会学研究,2005(4):120-133.章铮等.论农民工就业与城市化-基于年龄结构-生命周期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8(6):8-18.

  [9]周雪光,侯立仁 . 文革的孩子们-当代中国的国家与生命历程[EB/OL].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服务研究中心"网,2003,[10]林善浪,王健 . 家庭生命周期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0(1):26-33.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家庭社会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