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理论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军事论文 > 军事理论论文 >

基于伊拉克战争分析信息技术对战争的影响(本科)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11-22 共3724字

  题目:基于伊拉克战争分析信息技术对战争的影响

  目 录

  摘要(详见正文)

  关键词

  一、引言

  二、信息时代的战争

  三、信息技术对战争的影响

  四、信息技术在未来战争中的发展趋势

  五、结论

  参考文献
 

  以下是正文

  摘 要:军事斗争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衡量军事系统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作战能力的强弱。高新技术发展对军事领域的影响十分广泛,最终都体现在作战能力上。世界近期局部战争表明,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关乎战场主动与战争胜负。适应新军事变革发展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建设,不仅是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准备,也是推进国家信息化发展、提高综合国防实力的重要举措。本文从美军取得伊拉克战争胜利之源的核心在于“信息化“入手,分析信息技术对未来战争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信息技术;未来战争;军事建设;发展趋势

  一、引言

  当今的世界,到处都在谈论“信息市场”、“信息产业”、“信息技术”、“信息科学”、“信息社会”、“信息革命”??人们生活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信息与人类的生存更加休戚相关,人们一时一刻都离不开信息。正当人类社会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有力推动下,举步迈进信息时代之际,人类的战争形态也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美军在阿富汗、伊拉克战争上所使用的信息化军事技术,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强烈地冲击以传动的战争观为核心的军事理论体系。近年来,关于信息时代的战争问题的研究讨论如火如荼,“信息战”“网络战”“信息化战争”“数字化战争”等新名词层出不穷。人类社会正面临着又一次历史性的大转型,即由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的转变。

  本文从伊拉克战争中所使用的信息武器入手,对信息技术对战争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本人才疏学浅,加之成文时间仓促,文中如有不妥之处,敬请读者原谅。

  二、信息时代的战争

  (一)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使用的最新武器

  伊拉克战争只打了3个多星期,美国就几乎全面占领了伊拉克。美军速胜的原因很多,但有一点是大家所公认,那就是美军具有先进的军事信息技术。伊拉克战争是美国进行的一场现代化立体战争,在海、陆、空立体作战的同时,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用数字化设备将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电子对抗等网络系统联为一体,实现各兵种信

  息资源共享、作战信息及时交换。在这次伊拉克战争中,为了减少伤亡损失,美军利用其军事技术优势,投入以下高信息技术的攻坚武器。

  1、能执行多种艰险任务的地面无人作战系统

  在巴格达的城市攻坚作战中,为了减少伤亡,美军投入了一定数量的地面无人作战系统。美军典型的地面无人作战系统有:海军陆战队的K8城市机器人,“旅鼠”无人地面车,陆军的MPR-800型多功能智能机器人,“巡逻兵”运输机器人,“罗伯特”扫雷机器人等。这些地面无人作战系统可在城市作战中执行侦察、搜索、警戒扫雷、伏击设障、排爆和攻击等多种任务。

  2、新一代“战斧—4”舰射型巡航导弹

  美军第一次使用舰射“战斧”巡航导弹是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2002年,美军新研制了新型“战斧—4”巡航导弹,该导弹最突出的优点是既能对预定目标进行攻击,又能在飞行中重新选择目标,并待机攻击。如果目标或任务发生变化,导弹能根据指令在飞行距离不超过400公里的战场上空盘旋2~3小时,等待新的任务分配,从卫星、飞机、无人机或海军陆战队的岸上探测器,接收重新瞄准和定位数据。在前方空中控制员发出指令后,导弹可迅速发起攻击。这样一来,战场上空随时可能有数枚飞行的导弹等待目标出现;使远程打击兵器实时和近实时打击成为可能,是高度机动的“时间关键性”目标的致命杀手。

  3、“温和”的电磁脉冲炸弹

  电磁脉冲炸弹是一种利用大功率微波束毁坏和干扰敌方武器系统、信息系统和通讯链路中敏感电子部件以及杀伤作战人员的定向能武器。在伊拉克战争中,萨达姆的地下指挥控制设施、伊拉克军队的光纤通讯网络都是重点攻击对象。美军利用这种电磁脉冲炸弹与萨达姆打巷战,很快破坏在城市建筑物中的伊军武器系统,但没有使城市建筑物和平民住宅遭到巨大破坏。

  4、RQ—1B“捕食者”无人攻击机

  在伊拉克战争中,美空军在海湾地区共部署了15架RQ—1B“捕食者”无人机。它们主要执行的任务是小区域和山区的侦查与监视任务,对小范围的山区可持续几天或几周进行监视,并可保持全天候的连续侦查,为美军战区指挥机构提供实时的战场信息。

  (二)现代信息化战争的特征

  从美军在伊拉克所使用的含有高信息技术的作战设备中,我们可以看出,现代信息化战争具有一下特征:

  1、武器系统信息化  武器信息化其中包括硬杀伤,软杀伤两个方面。硬杀伤是直接杀伤,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精确制导武器与遥感武器;软杀伤是指对敌方信息系统的入侵、干扰、毁坏的手段,旨在破坏对方的通讯和指挥系统,对对方的精确制导武器致盲。

  2、指挥自动化、实时化  指挥自动化、实时化是指拥有完善的可以实时远程侦察和预警,及时快速更新情报,指挥网络化、即时化的战场控制,以前那种逐级指挥体制将不会存在。

  3、信息战场网络化  信息战场网络化是指战场资讯、战场动态通过军用网络进行实时传递,以确保指挥及时,指挥到位。

  三、信息技术对战争的影响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使军队建设的决策更合理,使军队日趋专业化、知识化  20世纪末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主导的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浪潮席卷全球,大量的信息资源先进的定量分析方法和现代化技术设备,使得各种高层次、综合性的研究得以顺利开展,从而使得军队建设的许多重大决策,建立在综合论证和科学决策基础之上,极大提高了军队建设的整体效益。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军队的专业化和知识化。随着武器装备水平的提高,操控人员不仅要精通专业技术,还要有广博的军事和科学知识。除了要熟练掌握单件武器,还要对整个系统体系有所了解。不仅能战斗,而且要掌握和能通晓整个战场,甚至是战役的全局。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军事装备更新周期缩短,日趋智能话和小型化导弹、飞坦克的更新换代周期一般为10-15年。信息技术的发展,是武器更新换代周期大为缩短。一般认为,军用电子设备的更新换代周期已经缩短到 5 年甚至更短。自动化、智能话水平也不断提高,武器装备的操作管理逐步实现自动化和无人化。此外,电子设备的体积也越来越小,使得武器的体积、重量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稳定性也大大提高。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作战样式发生重大变革,未来的战争以信息站为主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现在决定战争的胜负往往看信息资源、知识的占有量和运用能力如何,谁占有的信息多,谁就能成为主动的一方,战场控制能力更强,兵力选择和运用更加灵活,组织指挥也更加灵敏有效。远程侦察、监视、导航和指挥控制系统可以确保巡航导弹、飞机等远程武器在敌人领海、领空、领土甚至防区外进行发射,非常规、全天候式的作战将成为未来战争的主要行动样式。武器实现精确制导以后,传统的消耗战、阵地战面临挑战,军队用不着大量运送弹药,战争中也不会进行狂轰滥炸,使未来战争更加“干净”和“文明”,大规模毁灭性攻击和附带杀伤将逐渐减少。

  四、信息技术在未来战争中的发展趋势

  在未来战争中,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信息化战争必然成为战争模式的主导。其发展趋势具有以下特点:

  1、战争不再是流血的战争,未来的战争可能是一场不流血或者少流血的战争。无辜百姓的伤亡及经济损失将会减到最低。战争日趋“文明”,甚至实现人的非接触。

  2、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军事探测革命将使得侦察、探测的空域、时域和频域范围大大扩展,使对作战行动的感知、定位、预警、制导和评估达到几乎实时和精确的极限。军事探测系统将遍布太空、空中、地面(海面)和深海,使战争真正实现实时指挥控制、远程控制。

  3、随着制导精确性的提高,导弹的飞行距离越来越长,打击精度也越来越精确,远程打击将会越来越普遍,甚至能实现领地的非接触。

  五、结论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战争必将成为未来战争的主角。谁的信息技术发达、先进,谁占有的信息资源丰富,谁就能在未来的战争中成为主动的一方,更容易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 

  要掌握高端的信息化军事技术,就必须走自主创新道路。世界上以美国为首的军事强国都不愿看到中国的强大,他们也不会出售自己的尖端科学技术,所以,只有坚持自主创新,才能找到自己的出路。其次,我们的军事发展也要进行一次思想的解放运动。在人类社会由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的转变的时候,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未知的世界。跨越式的发展充满机遇和风险,需要有穿越时空的独特深邃的眼光、敢为天下先的勇敢精神和雷厉风行的果断行动。最后,我们的军事制度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以保证军队战斗力的生成、发展和有效发挥,约束破坏或阻碍军队建设和发展的各种行为,为建设信息化军队提供良好的基础。

  对于当代中国,跨越式发展将是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国军队发展的主战略。中国军队发展起步晚,相对落后于其他大国。所以,我们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赶上信息时代这趟快速列车,缩小与其他军事强国之间军事实力的差距,提升自己的军事实力,从而在国际舞台上争取更大的话语权,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董子峰.信息化战争形态论 [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10.
  [2] [美]约翰·阿奎拉.决战信息时代 [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8.
  [2] 沈伟光.信息化军队[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8.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信息技术论文军事理论课论文
返回:军事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