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隶社会时期,国家的疆域都很小,人口也不多,可动用的军队数量有限,国家间的战争规模都不大,战争持续时间也很短,所以战争的方式和手段也很单一,大多以两军对垒的方式进行,直到一方溃败,战争便宣告结束。春秋战国以后,无论是战争的规模,战争持续的时间,还是战争的惨烈程度,都较奴隶社会的战争有大幅度提升,敌我双方的作战方式和手段也发生了变化,诸如水攻、火攻和利用动物辅助攻击等新的作战方式开始被广泛运用于战争中。《孙子兵法·火攻篇》就曾说过“: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1]352在冷兵器时代,火攻乃是所有作战手段中威力最大、效果最明显的一个。
三国时期,战争的频繁程度大大超过前代,火攻的使用频率也比前代有较大幅度提高。本文以三国时期战争中的火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一时期攻城战和野战中火攻的使用情况,发动火攻应具备的条件,火攻所要达到的目的以及对火攻的防备等方面问题的探讨,以期更为准确地反映三国时期国家间的战争状况。
一、火攻的起源与三国时期火攻的使用
据史书记载,火攻被运用于战争中,最早见于炎黄两部落间的战争。《吕氏春秋·孟秋纪》曰“:炎黄故用水火矣。”[2]158春秋战国时期,火攻的使用开始变得频繁。列国在战争中使用火攻的记录在《左传》中出现了七次,其中记载最为详细的一次是齐晋平阴之战。鲁襄公十八年(前 555)冬,晋国率领鲁、卫等国联军讨伐齐国,一直攻到齐国国都临淄外围。十二月己亥,联军分兵两路,一路由晋军“焚雍门及西郭、南郭”.另一路则由“刘难、士弱率诸侯之师焚申池之竹木”.壬寅日,两军又“焚东郭、北郭”[3]1039.晋国为攻破齐国国都,短短几日间,竟然连续使用了三次火攻,这在春秋以前是不常见的。战国时期,火攻的使用越发娴熟,引火器具也较之前丰富得多,甚至还出现了利用牲畜辅助发动火攻的战例,《史记·田单列传》记载“: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4]2455这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田单利用火牛阵击退燕军的故事。
三国时期,随着战争的频繁以及火攻战术思想逐渐成熟,战争中火攻的使用频率也大大增加,火攻的手段和方式也更丰富。火攻按使用场合的不同,可以分为野战中火攻的使用和攻城战中火攻的使用。
首先是野战中火攻的使用。野战中火攻的使用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利用火攻焚烧对方营垒和军士,直接消灭敌方有生力量。如赤壁之战中,黄盖就是利用诈降发动火攻,消灭了大量曹军“: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队遂败。”[5]1263经此一役,曹操不得不暂时放弃消灭孙吴统一全国的战略意图。利用火攻破坏对方粮道是野战中火攻的另一种使用方式。
官渡之战中,曹军就多次利用火攻焚烧对方运粮车和粮仓,干扰和破坏了敌方后勤物资的运输,极大地削弱了对方的士气,最终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野战中,为提升火攻的效果,又常在火攻器具上涂抹油脂等易燃物。如《三国志·魏书·满宠传》记载,魏青龙二年(234),孙权率军攻打合肥新城。合肥新城守将满宠“募壮士数十人,折松为炬,灌以麻油,从上风放火,烧贼攻具,射杀权弟子孙泰”[5]725.这次火攻不仅焚烧了敌方的攻城器具,还大量杀伤了敌方军队,达到了阻止吴军进攻合肥新城的目的。
其次是攻城战中火攻的使用。古代城池的城门大多是木制的,只有少数军事要塞的城门才是铁制的,因此针对城门实施火攻效果会更好。攻城方火攻采用的器械主要是火箭。在利用火箭焚烧敌方城门时,一般会在火箭上涂抹油脂,辅助火箭燃烧。如《通典》卷 160《攻城战具》记载了火箭的制作和使用方法“:以小瓢盛油冠矢端,射城楼橹板木上,瓢败油散,因烧矢簇,纳竿中射油散处,火立然,复以油瓢续之,则楼橹尽焚,谓之火箭。”
攻城战中火攻的使用不仅限于攻城方,防守方同样可以利用火攻协助防御。如《三国志·魏书·明帝纪》注引《魏略》记载,魏明帝太和二年(288),诸葛亮率军进攻陈仓,魏明帝令将军郝昭守卫陈仓。“亮自以有众数万,而昭兵才千余人,又度东救未能便到,乃进兵攻昭,起云梯冲车以临城,昭于是以火箭逆射其云梯,梯燃,梯上人皆烧死。”
这是利用发射火箭的方式毁坏进攻方攻城器械的例子。守城方为了实施火攻,城墙内应修筑傅堞,作为外堞的辅助。同时在其中凿穴,可以用来放置柴草,必要时可以焚烧御敌。“救闉池者以火与争,鼓囊,冯垣外内,以柴为燔。”[6]32如果敌方填埋护城壕沟,就将焚烧的柴草推向城外,并鼓动风箱,使火和浓烟吹向填埋壕沟的敌军。如果敌方利用云梯攀登城墙,守城方也可以利用火攻来消灭对手“:城上繁下矢、石、沙、灰以雨之,薪火、水汤以济之。”[6]44就是利用火攻阻止敌方攀登城墙。
二、火攻的目的
《孙子兵法·火攻篇》按照火攻所打击的对象不同,将火攻分成五大类“: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1]351即焚烧敌人的军队、粮草、辎重、仓库以及粮食转运设施。五种火攻方式按照火攻要达到的目的划分,实际上可以分作两类:一类是“火人”,即以直接歼灭敌方有生力量为目的的火攻。一类是除“火人”外其余四种方式,目的在于摧毁敌军的后勤保障,削弱敌方的战斗力。
第一,直接杀伤敌军有生力量。在冷兵器作战时代,军队宿营所使用的营帐,用于了望的望楼以及用于储存军粮的粮仓,多为竹木、毛毡等易燃物品,这就为火攻提供了条件。一旦在宿营地四周放火,营帐等设施很快就会被点燃,士兵在来不及逃脱的情况下,会被火活活烧死,这样就能起到杀伤敌人的目的。如夷陵之战中,孙吴大将陆逊利用火攻,连破刘备四十余营“,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5]1347.经此一战,刘备军再也组织不起有效的进攻,不得不从东吴撤兵。水战中使用火攻效果也很好。当时的舰船大多是木制的,遇火即燃。再加上船上空间狭小,一旦舰船起火,人员不易疏散,若困于船上有可能被火烧死,跳入江河,又可能被水淹死,所以水战中使用火攻的威力比陆地上更大,也可以起到杀伤敌军有生力量的效果。
第二,烧毁敌方粮草器械,削弱敌方战斗力。古代行军战斗,粮草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一旦粮草供应出现问题,轻者军士和马匹要忍饥挨饿,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要大打折扣,严重者甚至可能会引发军队的哗变。军队数量越多,所需粮草的数目就越大,一旦发生粮食短缺,危害也就越大。《孙子兵法·军争篇》就指出“: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曹操注“:无此三者,亡之道也。”[1]175利用火攻烧毁敌方粮草,使敌方后勤物资供应出现问题,不仅能大幅削减敌方的战斗力,降低敌方士气,同时也能鼓舞我方军队的士气,在此消彼长的情况下,战争胜负的天平就有可能发生逆转。以官渡之战为例。建安五年(200)袁绍与曹操为争夺中原的控制权,在官渡展开激战。当时曹兵不满万人“,与绍相拒连月,虽比战斩将,然众少粮尽,士卒疲乏”[5]21.曹操本欲撤军,恰逢袁绍心腹谋士许攸来降,并告知曹操袁绍屯粮于乌巢,而乌巢的守备力量却很薄弱的消息。曹操当即令曹洪守卫营寨,自己亲率五千骑兵趁夜抄小路袭击乌巢,尽焚乌巢内粮草。袁绍军得知粮草被烧的消息,军心大乱,袁绍不得不下令退兵。曹操以弱小势力赢得战争,关键就在于利用火攻焚烧了袁绍军粮草,瓦解了袁绍军的军心。
第三,骚扰敌军,打乱对方战略部署。如《三国志·魏书·公孙瓒传》记载,刘虞军进攻公孙瓒军,当时公孙瓒的军队分散在城外,没有足够的兵力抵挡刘虞军队的进攻,公孙瓒掘开东门准备逃走,但由于刘虞军不习战斗“,故瓒得放火,因以精锐冲突”[5]244.公孙瓒军正是利用了火攻有效地阻挡了刘虞军队的攻势,然后利用精锐部队反攻刘虞军,取得了防御战的胜利。
三、火攻的防备
首先,不要在敌方易于火攻之地扎营。《吴子兵法·论将篇》说:“居军荒泽,草楚幽秽,风飙数至,可焚而灭。”如果敌人驻扎在荒芜的沼泽地,草木长得很茂盛,并且还时常有狂风,这时可以用火攻来消灭对方。因此,在野外防备敌方火攻,应该避开可以让对手使用火攻的地形扎营。东汉末年的长社之战以及三国时期的夷陵之战,黄巾军和刘备军皆因选择了错误的扎营地点遭到敌方火攻,使军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其次,野外扎营应做好侦查和了望工作,以期提早发现敌方可能采取的火攻行动。例如《六韬·虎韬·火战篇》就指出应“以云梯、飞楼远望左右,谨察前后”.若敌方已发动火攻,我方应立即将宿营地周围的柴草烧光,然后在白地上扎营,敌方就会因缺乏引火的材料,增加火攻的难度。这种防御火攻的办法就叫做“按黑地而处”.《汉书·李陵传》记载“:(李陵)引兵东南,循故龙城道行,四五日,抵大泽葭苇中,虏从上风纵火,陵亦令军中纵火以自救。”[7]2453当李陵军队被匈奴单于军队包围,单于欲于上风处发动火攻时,李陵也从里面放火焚烧蒹葭以隔绝火势,遂使单于的火计没有奏效。李陵防备火攻的方法正是《六韬》中提到的“按黑地而处”.
火的使用,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有着重要意义。火可以造福于人类,但火利用不当,同样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和不幸。随着人类战争的出现,火攻逐渐被运用于战争之中,体现出人类战争残酷的一面。随着火攻的频繁使用,火攻的器具、火攻的战法和手段都变得日趋多样化,火攻以及防御火攻的理论战术也日渐成熟。这些战术理论,即便在科学技术极端发达的今天,对于提高部队指挥员的指挥技术和谋略水平,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许维遹撰,梁运华整理。吕氏春秋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5]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2.
[6]岑仲勉。墨子城守各篇简注[M].北京:中华书局,1958.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和新的作战理论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 情报支援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使情报支援的重要性更为突出。...
信息战是信息时代军事理论的核心,是新军事革命的重要内容.建设数字化部队与数字化战...
朱元璋承袭“大一统”观,率军征战十七年,推翻了元朝统治、实现“大一统”。洪武元年(1368)正月,朱元璋颁布《即位诏》,强调元朝国运终结,自己承天意、受天命,建立明朝,建元洪武。...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极大增强了我国国防实力以及军事战斗能力.航空军用武器装备得到了飞速发展与进步,研发的更高端、更先进的武器设备使我国成功跻身军事大国行列。下面是搜索整理的军事理论结业论文8篇,供大家借鉴参考。...
古今中外的战争史表明,任何一场战争都和特定的军事文化密切相关,因而战争的胜与负便可以从军事文化中去探寻根源。这也就意味着,在先进军事文化指导下的一方,必然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而缺乏先进军事文化指导的一方,必然落个战败的结局。19世纪末亚洲两...
军队作风,是军队在作战、训练、工作和生活上一贯表现的态度和行为,它关系着战争的胜负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在抗战时期,我军在内外环境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注重从思想、工作、战斗、纪律、管理、生活等方面全面加强作风建设,为夺取抗战的全面胜利提供了重要...
战争双方的较量,首先表现为战略决策的较量。战略指导者对打还是不打、何时打、怎么打、打到什么程度等重大问题的决策,对战争胜负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清军在甲午战争中惨败,与清政府战略决策能力不足、决策一再失误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有必要对清政府...
中国军事思想是中国社会各个历史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辜家和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包括战争观、国防观、作战思想、建军思想、谋略思想、军搴发展哲学等.是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战争和军事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
近年来,科学技术因素在战斗力体系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大,知识与信息成为战争的重要因素,使当代军事理论发生了很大变化.大量新的战争概念向传统战争理论发出了挑战.如何认识《孙子兵法》在现代战争中的价值,成为值得探索的问题.一、重战慎战兵者,国之大事,死生...
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高技术不断涌入军事领域,它如同化学催化剂一样,促使战争和战役的形态,以及作战的方式和观念发生深刻变化。下面是大一军事理论论文8篇,供大家参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