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在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过程中比较早地认识到了暴力革命对改革中国社会的重要性。他先后领导过多次武装起义和扫清反动势力的战争,他领导的武装斗争,在军事上突破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首都革命"模式,创造性地提出了在广东建立革命根据地然后向北进军推翻清朝统治的军事思想,以俄为师的建军思想和加强国防建设,抵御侵略的战略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一、一地起义,数地响应的军事思想
孙中山的青少年时代,中国社会灾难深重,中国人民既遭帝国主义的蹂躏,又受封建主义的压迫,民不聊生。这样的社会环境使孙中山认识到,在阶级社会中,由于贫富不均导致了阶级的对立,富人千方百计用资本的势力压迫穷人,穷人为了生存只能"用革命手段来解决一切政治经济问题"这种"革命手段"[1]378也就是武装革命。
为了取得这场革命的胜利,孙中山于 1905 年成立同盟会,并且提出了一地起义,数地响应的武装革命思想。孙中山主张中国的武装革命应该建立起点、张威四方。他认为:中国的革命与英法不同,英法是市民革命,不是国民革命。市民生长在城市,身受专制统治的压迫,团结起来就可以发动城市武装暴动,取得革命的胜利。
用黄兴的话说就是"故能扼其吭而拊其背"[2]2.中国的国情是大城市还没有聚集起足以推翻清王朝的革命力量,而东南沿海地区,有很多反清的会党和有革命倾向的新军。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既不能发动市民起来革命,又不能利用军阀推翻清政府。因此,中国的武装革命"只宜采取雄踞一省,与各省纷起之法"[2]2.这样的战略便于集中全国的革命群众,调动一切积极性的因素,孤立和打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雄踞一省"就需要建设革命根据地,早在 1897 年,孙中山在留英考察期间就考虑到,在中国进行革命需要先在一两个省建立根据地,然后在全国形成一个"武装割据"的局面,进行武装斗争。也就是先建立根据地,而后发展革命势力",张势威于四方"[3]185.
孙中山从他的革命活动一开始,就把武装起义直接提到了议事日程。其原因有四:一是当时中国的社会矛盾特别尖锐,很多爱国者都愿奋不顾身地投身武装起义,拯救中国的民族危机;二是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人民没有丝毫的民主权利,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失败,迫使他认识到只有拿起武器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三是时间相去不久的太平天国革命那样波澜壮阔的人民大起义对孙中山起到了鼓舞作用;四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使得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完全暴露在中国人民面前。这四个原因是中国革命的有利时机,孙中山及时抓住这样的有利时机组织了广州起义。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先后在西南地区策划了八次起义,这些起义为辛亥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1911 年 10 月 10 日,武昌起义的枪声点燃了焚毁清王朝统治的熊熊烈火。至此,孙中山提出的一地起义,数地响应的武装革命思想得以实践。尽管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最终没有能够拯救中国,但他作为推翻清朝统治的战争事业的发端而载入了史册。
二、以俄为师,建设军队的建军思想
孙中山在领导革命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吸取过去多次失败的教训,认为会党、新军、军阀都是不可靠的,中国革命要想取得胜利,必须以俄为师,建立一支革命军队。这样,他的建军思想就逐步形成了。为了取得国民革命的胜利,在 1912 年 8 月,孙中山写下了《革命方略》,在《革命方略》中第一次明确地用文件的形式提出了建立国民军,制定了军队之编制、将官之等级、军饷的发放办法,同时还制定了严格的军队纪律等。
孙中山认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要想建立真正的共和国,非得建立强大的海陆军,不然的话中国的民主革命是不能成功的。于是,孙中山组建了粤军,任命陈炯明为援闽粤军总司令开赴闽南,重新建立了广州政权。但是,在北伐中,孙中山自己亲手培植起来的陈炯明,发动武装叛乱,欲置孙中山于死地,孙中山被迫逃到永丰舰避难。在危难之际,孙中山联合滇、桂联军击败了陈炯明,第三次建立了广州政权。但是,滇、桂联军仍然没有改变军阀的本性,他们拥兵自重,我行我素。至此孙中山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军阀是不能"居革命的地位"的[4]471.
孙中山在总结革命活动屡受挫折、革命主义一直不能实现的原因时说,革命主义一直不能实现的最大原因",是专靠兵力"",欠缺人民心力"."若单独依靠兵力,是不足靠的,"孙中山这里所说的"兵力",主要是指那些"为个人升官发财而战争"的军人[5]474,孙中山从失败中逐步认识到,要革命,就要有革命军的奋斗",没有革命军的奋斗",革命是不能成功的。因此,孙中山决心"创造革命军",以"挽救中国的危亡"[4]291.
为了使军队真正成为有主义的革命军,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从苏联十月革命胜利是凭借一支强大的革命军的例子中得到了启示,提出了"以俄为师"的建军指导思想,着手创办黄埔军官学校,为革命培训军事人才。孙中山以俄为师建设军队的建军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重视军队政治思想工作。孙中山提出:在黄埔军校建立党代表,并命令"所有党军及各军官学校讲武堂,以廖仲恺为党代表"[6]304.党代表制度的实施,对提高军队的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二是注重军队骨干培养,以军校的形式来训练军队的骨干。孙中山把加强训练视为提高部队战斗力的保证,认为军人要有过硬的体质和技能。他还提出我们的军人决不能谋取私利,谋求升官发财,革命军人要为国民的大多数造幸福,孙中山要求军人要熟练手中的武器,可以"命中"目标、学会"隐伏"、能够吃苦"耐劳"、会"走路"、能"吃粗".三是改革军队的组织结构建设。孙中山在军队中设立了党代表和政治机关。在团、营、连三级设党代表。在军校设政治训练班,培训见习党代表。通过改革军队的组织结构建设,使得军队战斗力大大增强。
三、加强国防建设,抵御侵略的战略思想
孙中山出生前两年,太平天国革命在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在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帝国主义加紧了对我国的侵略与掠夺,而当时的清朝政府则国防废弛,武备不振。孙中山先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亲眼目睹了帝国主义对我国领土与主权的侵犯,也亲身感受到了庸朽无能的清朝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他"穷天地之想"[3]47,认定中国人民只有推翻清朝政府,建立真正由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才能建设国防,抵御侵略。1912 年元旦,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使"整理新军备建设,改革中国旧军备"[7]390的条件成熟。孙中山认为,我国和外国相比较,兵船不坚利,枪炮不精锐,兵工厂设备不齐全,我们要富强起来必须"勤修军备",才能"保障国家独立民族生存"[7]305.
对于"勤修军备"的具体措施,孙中山在 1921 年 7 月写的《十年国防计划》中共拟定了六十二项计划纲目。在《十年国防计划》这个宏大的军事与国防建设的计划中,孙中山精心规划出了中国加强国防建设的宏伟蓝图。孙中山国防建设的思想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国防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抵制侵略。孙中山把战争分为侵略战争与自卫战争。认为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是"行霸道"的战争,对这种战争孙中山是坚决反对的。但是,当自己的国家领土和主权受到侵犯而"非出于自卫之不得已"时[7]8,为了保卫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又必须自卫反击,因为这是以公理来反抗强权的正义的战争,我们国防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以正义的战争抵制外国侵略者的侵略。二是国防建设海军为首。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与帝国主义国家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大多都与中国的海洋权有关。
孙中山总结中国近代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的教训和中国 20 世纪初面临的新形势,认为海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8]217.因此,孙中山提出,海军建设要放在国防建设的第一位。于是,孙中山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当天就发布命令,建立海军部。孙中山还仿效美、英、日等国的组织机构和海军领导机构模式建设海军,并且设想在中国沿海建设三个世界性大港,四个二等港,九个三等港,通过军用港口的建设把中国与世界联系起来,以强大的海军抵御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当然,孙中山加强国防建设是希望中国的国防力量强大起来,更希望中国强大以后不让别的国家重蹈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悲剧。
孙中山的军事思想涉及中国资产阶级军事理论的众多方面,是维护和平的军事思想,对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多次革命战争有很强的针对性,他的军事理论奠定了中国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基础,是中国军事思想宝库中的珍贵遗产。不仅如此,对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建立新型革命军队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孙中山全集(第九卷)[M].中华书局,1986.
[2]黄兴集[M].中华书局年版,1981.
[3]孙中山全集(第一卷)[M].中华书局,1986.
[4]孙中山全集(第四卷)[M].中华书局,1986.
[5]孙中山选集(下卷)[M].中华书局,1981.
[6]孙中山全集(第十一卷)[M].中华书局,1986.
[7]孙中山全集(第二卷)[M].中华书局,1986.
[8]孙中山全集(第五卷)[M].中华书局,1986.
摘要:国防是国家强盛的保障,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建设国防,应该是全体人民的事情,在这个充满危机的世界,我们必须不断加强自己的实力,以科技防御,主动防御,拒敌于国门外,保护我们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来之不易的建设果实!关键词:国防国防意识危机软国防主...
信息战是信息时代军事理论的核心,是新军事革命的重要内容.建设数字化部队与数字化战...
军事技术是直接用于军事领域的技术科学和应用技术的统称,584具有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功能,40-50其异化可理解为军事技术在研制、使用和发展过程中与人的目的相悖,渐变为一种反制人类的力量。...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极大增强了我国国防实力以及军事战斗能力.航空军用武器装备得到了飞速发展与进步,研发的更高端、更先进的武器设备使我国成功跻身军事大国行列。下面是搜索整理的军事理论结业论文8篇,供大家借鉴参考。...
毛泽东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也是一位新闻和舆论宣传大家,他是中国共产党军事外宣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者。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过程中,毛泽东在军事外宣方面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系统的思想。毛泽东军事外宣思想和实践是他整个对外宣传思想和...
古今中外的战争史表明,任何一场战争都和特定的军事文化密切相关,因而战争的胜与负便可以从军事文化中去探寻根源。这也就意味着,在先进军事文化指导下的一方,必然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而缺乏先进军事文化指导的一方,必然落个战败的结局。19世纪末亚洲两...
建设一支强大的军队,从唯物角度出发,必须要有高度发达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精神支撑。所谓军事软实力就是作为军事实力系统中的精神性力量,主要来自无形军事资源所产生的内在凝聚力、整合力、创新力和外在同化力、威慑力。与之相对应的军事硬实力,是军事实...
源于战国初期的先秦黄老之学融黄帝方术和老子之学,吸纳了儒墨法诸家思想,兴盛于战国中期,成为汉初的主流政治思潮和秦汉之际的显学。学界有关黄老之学渊源与发展的研究自1972年长沙马王堆帛书出土后陆续展开,主要集中在黄老之学天道观、政治理念、君...
一、军事管制制度实施的历史背景解放战争进入中后期以后,全国不断有许多大中城市得到解放,如何接受和管理这些城市成为党亟需解决的问题。1927年至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之前,党的工作重心都在农村,城市的接受和管理对党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可以说是毫...
国防,即国家的防务,是指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国防是否巩固,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兴亡。下面是搜索理的国防军事理论论文8篇,供大家借鉴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