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军队兵站产生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其职能主要是负责交通运输和通信事宜。 抗日战争中, 新四军挺进华中,开辟了若干块抗日根据地,同时也建立了兵站系统,以在华中各根据地之间,以及华中各根据地与华北、西北进行物资、人员、信息的交流,成为华中抗日根据地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现将新四军的兵站建设加以回顾和梳理,以缅怀交通战线先辈们的历史功绩, 并为新时期人民军队兵站建设提供一些历史的借鉴。
一、新四军兵站领导机构建设
华中地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由新四军创建。 新四军军部建立了兵站领导机构, 它接受中央军委兵站部的领导,对下领导华中各个敌后根据地的兵站工作。 形成了新四军总兵站、各支队兵站领导体制。 1937 年 12 月 25 日,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次年 1 月 6 日移驻南昌。 军部后勤组织机构设军需处、医务处、总兵站[1]p314. 1938 年 8 月,军部进驻皖南泾县云岭,总兵站移驻泾县章家渡。 总兵站对外称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兵站分监部新编第四军军属分站, 简称新四军军属分站,站长张元寿、政治委员符确坚,兵站辖军实、粮秣、行政三科以及运输大队、兵站、派出所等单位[2]p150.
新四军总兵站不断健全机构。 1939 年 6 月,军部总兵站下设 3 个科:一科(军实科)、二科(粮秣科)、三科(行政科)。 下属单位有 6 个派出所(地区兵站)和 1 个运输大队,以及招待所、仓库等。 这 6 个派出所依次是:第一派出所设在岩寺,军内称岩寺兵站。 第二派出所设在太平县,称太平兵站。 第三派出所设在泾县马头镇,称马头兵站。 第四派出所设在郎溪县头桥与梅堵之间的飞狸桥,称飞狸桥兵站。 第五派出所设在溧水、溧阳两县之间的竹箦桥、上坝、下坝等地,称竹箦桥兵站。 第六派出所设在繁昌附近的何家湾,称何家湾兵站[3]p449. 此外 ,新四军所属各支队也纷纷建立兵站。 例如 1938 年 4 月,新四军第四支队建立了立煌兵站,先驻立煌县(今金寨县)响洪甸,后移白水河,又称白水河兵站。 负责向驻立煌的国民党安徽省政府请领、转运军需物资(第四支队军需由国民党安徽省政府负责调拨)[4]p140-147.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背景下, 新四军兵站采用了与国民党军兵站系统相统一形式。 总兵站有对内和对外两种隶属关系:对内,由新四军军部直接领导,称新四军总兵站。
总兵站站长、 各派出所所长、 政治指导员均由军部派遣任命。 对外,隶属国民党第三战区的兵站分监部。 军属兵站首长的任命,要经战区兵站分监部认可,兵站下属派出所首长的任命,也要向分监部申报备案。 因此,新四军总兵站又称为 "第三战区兵站分监部陆军新编第四军军属分站"(简称新四军军属分兵站)。 总兵站站长张元寿也由国民党军第三战区兵站分监部委任为"新四军军属分兵站站长",并授予中校军衔。 至皖南事变前,兵站部分经费也向国民党军第三战区领取。 例如 1940 年 11 月 11 日,项英致电毛泽东等称:"叶(挺)于本日去上饶,带去给国民党军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呈文,关于军需补给事项,内有请批发加发医院经费二万元、修械所及兵站经费一万元。 "[5]p304在运输工具的使用上,出现了成建制的汽车部队运输。 例如延安通向各敌后根据地的物资运输,根据道路条件、运输工具状况,由西安到延安用汽车运输[3]p445. 新四军兵站成立时,拥有自上海煤业救护队的载重卡车近 20 辆,运输人员近百人,承担着东到浙江宁波、绍兴、金华,北到武汉,南到广东、福建、江西、湖南直至桂林、重庆等地的运输任务[3]p450-451.
虽然如此, 新四军兵站领导体制仍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 例如 1939 年秋,军部任命叶进明为总兵站站长,接替张元寿的工作,因事先未报国民党第三战区,该战区兵站分监部拒绝任命。 尽管如此, 叶进明仍然负责总兵站的工作。
1940 年底,国民党蓄意挑起反共摩擦,总兵站北撤。 自此,新四军兵站组织和国民党第三战区兵站分监部即完全脱离了关系。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部由皖南移至苏北,军部及各师兵站工作主要隶属各级供给部门。 1941 年 1 月 20 日,新四军在苏北盐城重新建立军部。 军部成立了供给部,各师及以下建制均相应建立供给部、供给处。 兵站属供给部领导,军部供给部下设兵站处。 11 月 9 日,为加强战时交通运输,军部设立兵站部,由供给部宋裕和、叶进明兼任正副部长。 实际上兵站工作仍由供给部领导。 1942 年 2 月,中央军委颁发《八路军新四军兵站工作条例》后,新四军兵站部的组织序列是政治部、运输科、供给科、医疗卫生科、管理教育科和办事处等,并根据工作需要酌情设置汽车队、大车队、骡马队等。 1942 年底,新四军军部和华中局机关由盐阜区向淮南第二师驻地黄花塘(今江苏省金湖县西南)转移,于 1943年 1 月到达黄花塘。 1943 年,新四军进入了抗战最艰苦的时期。 1943 年夏,军供给部和卫生部合并,称供卫部,下设兵站科,兵站工作属供卫部领导[2]p163. 1944 年 l0 月,新四军供给部、卫生部重新分开。 供给部撤销,军部成立直属供给处,兵站属供给处领导。 1941 年春夏,新四军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七师也建立了总兵站,下设分站和联络站,其中第六师还设立了苏南兵站[2]p157-161. 1943 年夏,各师也精简机构,裁撤独立的兵站领导机构,兵站工作归供给部门领导。 可见,新四军各级兵站领导体制随着军事斗争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灵活机动的特点。
二、新四军的战略兵站线建设
人民军队的兵站线,从职能上看,为战役需要而设置的称战役兵站线,多在战前临时设置,战后则撤销;为战略需要而设置的称战略兵站线,多为常设且线路较为固定。 抗日战争时期, 人民军队兵站建设的重点是战略兵站线路的建设。 新四军的战略兵站线路建设在职能上分三类:一是联系华中各根据地之间的兵站线路建设, 二是联系根据地内部各部分的基地兵站线路建设, 三是联系敌占区与根据地之间的秘密兵站线路建设。 这三类兵站线路再有机衔接起来,形成了新四军在华中的交通运输网。
(一)华中各根据地之间的战略兵站线路建设。 华中各根据地之间的战略兵站线路建设, 依新四军军部所在的位置,主要经历了皖南和苏北两个时期。 皖南时期,新四军总兵站与各地派出所、联络站相连,形成了由军部向南、向北、向东的 3 条主要兵站线路:南线通往国民党第三战区,北线通往第三、第四支队,东线通往第一、第二支队。 ①南线,由章家渡经小河口(泾县)、太平县至岩寺。 该线通往徽州国民党军第三战区,以领取军需物资。 ②北线,新四军军部通往第四支队和第三支队的两条兵站线路: 一条由章家渡经阳西冲、老头州、双桥、庐江至霍山县龙王庙第四支队驻地;另一条由章家渡经赤滩镇、何家渡至荻港,与第三支队沟通。③东线,新四军军部通往第一支队、第二支队的兵站线,先后开设了两条:一条由章家渡经马头、双桥、泗村至东坝,同时开设了双桥经盛店至东坝的迂回线。 1939 年 11 月,江南指挥部成立。 总兵站又开通了章家渡经马头、夏家渡、黄庄、新渚至竹箦桥的线路, 以保持军部与江南指挥部的联络运输。 各条线纵横交错,形成战略兵站网[6]p296-297.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苏北盐城重建军部,并逐步恢复和发展了兵站线路。 1941 年 11 月 9 日,新四军司令部发布成立兵站线路的决定,对兵站线建设进行了详细的规定:①军部设兵站部,暂以供给部宋(裕和)、叶(进明)部长兼任正副部长职务。 ②淮海各区在大兴庄设一兵站,第四师在南兴集、 第二师在淮宝区之仁和集、 第一师在苏中区各设一兵站,并在盐东设一转运分站。 ③各师兵站主要干部已经本部派出,尚缺干部及工作人员、掩护部队皆由各师抽调补充。④各师兵站均归各师负责指挥,一切经费开支及预算解决,亦由各师负责,军兵站部只负指导责任。 ⑤派往各师兵站干部如到达后,应遵照军部所颁布之兵站组织工作条例,限一周内计划成立,并详报本部。 ⑥派至各师兵站主要干部未得本部同意不准调动[5]p625.
按照以上规定,新四军开设了军部经第一师,第一师至第六师,军部至第三师、第四师、第二师、第七师的兵站线路,形成新的兵站运输网,主要通往东南和西北两个方向。
东南线主要有以下几条:①从盐城(军部)向南经刘庄(联络站)、沈灶(分站)、潘家撇(联络站)、三仓河(分站)、角斜镇(总兵站)、葛家兜、秦家庄至吕四港。 这条线路除担负军部与第一师的运输补给、通信、联络外,并负责上海方面的物资输入与人员护送。 ②由葛家兜经汤家园(联络站)、窝镇(联络站)、摇网港入吕四港线 ,该线为南线,如葛家兜至吕四线被敌切断时, 即用此线路。 ③由葛家兜向西南经芦家庄、西来镇、钱圩埭(过江)、护曹港至华墅镇(第六师驻地)。
该线主要任务是担负军部与第六师的运输联络。 ④由华墅镇经乐余镇(过江)、浒通镇至窝镇(联络站)。 该线为水上秘密线。 ⑤由吕四港沿海向南至浙东路头镇(联络站)为中心开设兵站线,以保持与浙东抗日游击队的联系。 西北线主要有以下几条:①从盐城向西北经湖垛镇、板湖、苏家湾、马厂镇、老家集至田圩(第三师兵站)。 该线主要任务是与第三师交通联络。 ②由田圩经史家三庄、山头(派出所)至半城集(第四师兵站)。 该线主要任务是担负军部与第四师的交通联络。 ③由半城集经高良涧(派出所)、观音寺(派出所)、黄花塘(第二师兵站)、自来桥镇(分站)、藕塘镇(分站)、周家南、范庄、清溪镇(联络站)、东关(联络站)至三水涧(第七师驻地)。该线主要任务是与第七师联络。另有两条辅助路线:由藕塘镇(分站)经马集、童家集、熊家岭、高林桥至三水涧;由马集经长临河、白石山镇、沐家镇至三水涧[7]p65-66.
1943 年春 ,新四军又成立淮南交通总站 ,并根据作战行动的需要,建立了以黄花塘为中心,连接各师的兵站运输网,共有 8 条。 ①军部至第一师有两条:一条由黄花塘向东,经娄子头兵站、七星庄兵站,到葛家兜总站;另一条由黄花塘向东南,经草上庄联络站、熊套兵站、刘家庄分站,到葛家兜总站。 同时为确保上述两条兵站线的畅通,在它们之间增设 3 条横向沟通线。 ②军部至第四师,由黄花塘向北,经高良涧兵站、 田集兵站, 到半城总站。 ③第四师至第三师,由半城总站向北, 经史家三庄、 田圩、 童家镇, 到吴家小寨总站。 ④第三师至第一师, 由吴家小寨总站向南, 经新民乡、 龙王庙联络站、 七星庄兵站, 到葛家兜总站。 ⑤第四师至第二师, 由半城总站, 经双沟、 双山分站, 通向第二师被敌分隔的部分。 ⑥第二师至第七师, 由黄花塘总站向西南, 经自来桥、 藕塘、 清溪、 东关, 到三水涧总站。⑦第七师至第五师,1943 年下半年,由三水涧总站向南,经无为、贵池、东流、彭泽和黄岗、仓子埠、八里湾 3 个兵站,到新五板总站,再通向大悟。[8]p654战略反攻阶段,新四军兵站线路进一步恢复和发展。 华中总兵站驻淮阴,淮北分区兵站驻大李集(今睢宁县西南),淮南兵站驻天长,苏中兵站驻东台,为积极支援战略反攻,依进军方向部署了兵站线路: ①由淮阴经淮南分区至苏中地区:由淮阴经高良涧(今洪泽县城)、马坝(今金湖县西)、天长、界首镇(今属宝应县)、兴化至东台。 ②从淮阴向西北至淮北分区,由淮阴经渔沟镇、泗阳县、洋河镇、凌城镇至大李集。 ③从淮阴向北至山东临沂,由淮阴经钱集、沭阳县至新沂县域新安镇,与山东军区兵站连接[6]p294.
(二)根据地内部的基地兵站线路建设。 新四军重建军部后,各师经艰苦斗争,抗日根据地逐渐稳定下来,也进一步建立了交通兵站线路, 以加强所属各旅之间以及与其他区域的联系。 由于资料缺乏,现仅将第三、第五师兵站线路建设情况作一介绍。 第三师兵站线路主要是协同地方机关,利用地方关系建立起来。 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在 30 里或 50 里之间建立一站。 为反击敌人的"扫荡"及应付一切情况的变化,每一站设副站。 兵站的工作方式,在根据地中心区是公开、半公开的,在复杂的地区和敌伪区是绝对秘密的。 在交通沿线或在公路、铁路、河川要塞两旁,建立休息站,以便随时转运。 每个站的附近建立 3 至 5 个情报小组,特别是在敌伪区。 第三师以各级兵站为基础,建立了师部与所属盐阜区、淮海区和皖东北地区的交通兵站线路。 各地区之间的交通线相互联系,并沟通鲁南、豫皖苏、皖东等其他战略区。 第三师的兵站组织为交通科 (第三科)-总站-支站-中心站-分站。 在工作关系上,交通科协同办事处、军区交通科建立总站;师和旅的第三科协同地委、县委和各级政府建立支站、中心站和分站;总站和支站、支站和中心站通过分站联系或直接联系;总站、支站、中心站附近之分站,均直属其总站、支站或中心站[9]. 新四军第五师也建立了根据地内部的兵站线路。 由新五坂(第五师总兵站)经赵家棚(分站)、义堂镇(兵站)至罗桥(兵站),负责第五师与鄂中分区,三、四分区以及驻该区的部队交通联络运输补给[8]p654.
(三)根据地与敌占区之间的秘密兵站线路建设。 新四军注意开辟根据地和敌占区之间的秘密交通线, 以建立根据地与上海等沦陷区城市的战略联系。 1938 年 5 月至 1940年间, 为确保由皖南新四军军部到苏北新四军的人员、武器、弹药、物资、文件的转送,沟通大江南北相互间的联系,在苏南区镇江、 常州间曾设有地下兵站。 新四军重建军部后,从盐城地区东海边的斗龙港到上海,开辟了水上兵站运输线,秘密从上海运输了大批军需物资,比如钢材、布匹、药品、书籍、电影胶片、医用鸦片等。 1941 年 3 月,叶进明和军工部副部长吴师孟,去上海秘密采购上百万元的军需用品,就是通过上海吴淞口到斗龙港这条兵站线, 历时 3 个月完成了采购和运输任务[3]p457.
抗日战争时期,华中抗日根据地处于日、伪、顽的长期包围和封锁之中,打破包围和封锁,保持相互之间的联系是根据地生存和发展始终面临的重大问题。 新四军兵站部门在险恶的环境中建立起战略兵站系统, 始终保持了根据地之间,根据地与大后方和沦陷区之间的联系。 为抗战物资、人员、信息的流通作出巨大贡献。 因时、因地制宜建立的兵站领导体制,公开与秘密相结合建立的战略兵站线路,是新四军兵站建设的宝贵经验, 也为未来我军兵站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南京军区后勤部。华东部队革命战争年代后勤工作概述。[M].南京军区后勤部出版,1988.
[2]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辑委员会。后勤工作:表册(1)[G].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9.
[3]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辑委员会。后勤工作:回忆史料(1)[G].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4.
[4]陈忠贞·皖西革命回忆录(第二部抗日战争时期 )[G].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
[5]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辑委员会。后勤工作:文献(2)[G].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9.
[6]后勤学院学术部历史研究室,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编。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资料选编(抗日战争时期,第 7 册)[G].北京:金盾出版社,1992.
[7]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交通史 (1927-1987)[M].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1990.
[8]北京新四军研究分会。铁流 (9):新四军的后勤战线 [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
[9]新四军第三师。关于组织交通兵站的指示。军事科学院图书馆藏,索书号:3070701-0001.
兵站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兵站一词产生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是专指近代陆军战时后勤组织。此为狭义的兵站概念。推而广之,中外古代历史上,也产生过类似于近现代兵站性质和职能的军事后勤组织,如中外历代的驿站以及中国清代的粮台等。因此,古今中外军...
一、新四军驻浙南办事机构的历史地位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全国人民纷纷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民族危亡时刻,国民党被迫接受共产党团结抗日的主张,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当分散在湘、赣、闽、粤、浙、鄂、豫、皖8省边界14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