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历来是残酷的,小则丧失生命、财产,大则引起王朝更迭、族群覆灭。因此,自古以来,与战争密切相关的军事理论、指导谋略、军事制度和兵器装备等方面的事物,受到了统治阶层的极大关注。在不断的战争实践和经验总结中,兵法应运而生。
中国上古时期曾经涌现出不少优秀兵法,但基本上都散佚、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仅存五篇的《司马穰苴兵法》为我们揭开了历史的一角,为研究上古兵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一、关于司马穰苴的历史记载
《司马穰苴兵法》以春秋后期齐国的着名军事家司马穰苴命名,其事迹主要见于《史记》等文献。
(一)司马穰苴的来历
司马穰苴,原名田穰苴,春秋后期齐国人,出身于齐国的田氏大家族,是田完的后裔。而田完原名陈完,是陈厉公的儿子。
陈厉公被杀后,陈厉公的侄子陈林、陈杵臼先后继位,也就是陈庄公和陈宣公。宣公二十一年,陈杵臼杀自己的太子御寇,而御寇与陈完交好。陈完担心受到牵连,于是逃到齐国,受到齐桓公的赏识并被任命为工正。陈完到齐国后,将自己改名为“田完”,并从此在齐国扎根。根据《史记 陈杞世家》的记载,陈厉公是舜的后裔。因此,司马穰苴也是舜的后裔。司马迁在《史记 太史公自序》中记载“自古王者而有司马法,穰苴能申明之”,说明司马穰苴对上古兵法有相当深厚的造诣。
(二)司马穰苴的事迹
根据《史记 司马穰苴列传》的记载,齐景公十七年(公元前531 年),晋国出兵攻打齐国阿(今山东东阿)甄(今山东甄城)两地;燕国也出兵攻入齐国河上(黄河南岸)。齐军接连战败,情况十分不利。这时,齐国的相国晏婴向齐景公推荐了司马穰苴,说他“文能附众,武能威敌”。齐景公于是召见司马穰苴“与语兵事,大悦之”。面试合格的司马穰苴被任命为将军,领兵抵御晋、燕两国的军队。司马穰苴受命之后,感到自己原本地位卑微,突然间出任将军难以服众,于是要求齐景公派宠臣担任监军。齐景公答应了司马穰苴的请求,派出宠臣庄贾出任监军。司马穰苴与庄贾约定第二天中午在部队驻地会合,结果庄贾由于接受亲友的宴请而迟到。于是,司马穰苴下令按军法规定斩杀庄贾,并对齐景公派出来赦免庄贾的使者说出了“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的千古名言。这样做的结果是“三军之士皆振栗”,军纪得到了严肃,司马穰苴个人的威信也得到有效树立。
在率军出征的过程中,司马穰苴与士兵们同甘共苦、打成一片,“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齐军因此士气大振,“三日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晋、燕两国在得到齐军士气高涨的信息之后,不敢迎战,主动退兵。
司马穰苴没有就此满足,而是抓住有利时机,果断派兵追击,成功收复所有失地。得胜归来的司马穰苴被齐景公任命为大司马——最高军事长官。但是没过多久,由于鲍氏、高氏、国氏等卿大夫家族的排挤和陷害,齐景公撤去司马穰苴的职务,司马穰苴在抑郁中病死。
(三)《司马穰苴兵法》的诞生
司马穰苴去世约 130 年后,其族裔田和在齐国取代吕氏成为诸侯。齐威王(田和的孙子)将其先祖司马穰苴的兵法发扬光大,四处征战,取得一系列胜利。《史记 司马穰苴列传》和《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分别记载齐威王“用兵行威,大放穰苴之法,而诸侯朝齐”、“于是齐最强于诸侯,自称为王,以令天下”。此后,战功赫赫的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司马穰苴兵法》因此诞生,后世也简称为《司马法》。
二、《司马穰苴兵法》的来源
从《史记》关于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的记载来看,《司马穰苴兵法》的内容至少有三个来源:
(一)上古时期的传世兵法
从“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的记载来看,《司马穰苴兵法》应该吸纳了不少上古时期兵法的内容。在春秋后期、战国前期,应该还有相当数量的上古兵法在各国传授,《史记 太史公自序》“自古王者而有司马法,穰苴能申明之”的记载也说明了这一点。而众大夫如果不了解上古兵法,也不可能“追论古者司马兵法”。从流传至今的《司马穰苴兵法》有关内容来看,里面保留了不少从有虞氏到夏商周时期的军事资料,这些资料的来源很可能就是当时仍然传世的上古兵法。
(二)司马穰苴本人的实践认知
尽管史书对司马穰苴的事迹记载不多,但他毕竟精通兵法、曾经率军作战并取得重大胜利,而且还担任过齐国的最高军事长官——大司马。因此,无论从理论到实践还是到岗位的职业要求,司马穰苴都会在兵法方面有自己的独特认知。而且,从齐威王“大放穰苴之法”的记载来看,司马穰苴很可能还为族人留下了自己的兵法着述,只是不为外人所知罢了。
(三)齐威王和齐国大夫的补充完善
齐威王作为司马穰苴的族裔及其兵法的传承者,在战场上的辉煌成就远远超过了司马穰苴,其在兵法方面的实践经验非常丰富。因此,齐威王在发起编撰《司马穰苴兵法》的时候,很可能将自己的思想纳入其中。同时,参与编撰工作的众大夫,也有可能将自己关于兵法的体会补充进去。
三、《司马穰苴兵法》的内容
由于“世既多司马兵法,以故不论”,所以司马迁并没有在《史记》中对《司马穰苴兵法》的内容作具体叙述。《汉书 艺文志》着录 155 篇,证实当时《司马穰苴兵法》及相关内容还相当丰富;而《隋书 经籍志》只着录 3 卷,说明在东汉末年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动乱中,《司马穰苴兵法》已经大部散佚了。经过后人整理,《司马穰苴兵法》流转至今的只有五篇,分别是《仁本》、《天子之义》、《定爵》、《严位》、《用众》。这五篇兵法包含许多内容:
(一)以仁为本的政治理念
《仁本》中指出“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之谓正,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不出于中人。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即要求统治者坚持以仁爱为基本政治原则,以正义的手段来管理社会。即使是在正义的手段无效的情况下,也必须是为了“仁爱”才可以发动战争。所以,为了使本国人民得到安定,可以发动战争;为了保护他国的人民,可以进攻他国;运用战争的手段来制止战争,也是可以的。
(二)忘战必危的国防理念
《仁本》中指出“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也就是说,虽然天下太平,但是因此忽视了战争的准备,必定遇到危险。因此,《定爵》中指出,必须“顺天奉时,阜财因敌,怿众勉若;利地,守隘险阻;右兵,弓矢御,殳矛守,戈戟助。”也就是说,要在五个方面充分做好战争的准备工作:一是要根据季节、气候的变化来决定军事行动;二是可以通过掠夺敌人的物资来增强自己的财力;三是要靠将帅的勉励来激发军队的士气;四是要占据地利,控制地势险要的战略要地;五是要做好兵器配备,在战斗时正确发挥不同兵器的效用。
(三)赏罚分明的治军理念
一是军法面前人人平等,《定爵》中指出“凡军,使法在己曰专,与下畏法曰法”;二是赏罚要及时,《天子之义》中指出“赏不逾时,欲民速得为善之利也;罚不迁列,欲民速睹为不善之害也”;三是将帅不能贪功诿过,《严位》中指出“凡战胜,则与众分善……若使不胜,取过于己。”
此外,残存的《司马穰苴兵法》还保留了不少上古时期的资料,比如:在誓师方面,记载“有虞氏戒于国中,欲民体其命也;夏后氏誓于军中,欲民先成其虑也;殷誓于军门之外,欲民先意以行事也;周将交刃而誓之,以致民志也”;在武器装备方面,记载“戎车,夏后氏曰钩车,先正也;殷曰寅车,先疾也;周曰元戎,先良也”;在赏罚方面,记载“有虞氏不赏不罚而民可用,至德也;夏赏而不罚,至教也;殷罚而不赏,至威也;周以赏罚,德衰也”,等等。这些资料不见与其它上古传世文献,可谓相当珍贵。
四、《司马穰苴兵法》的历史地位
《司马穰苴兵法》在战国、秦汉时期得到广泛流传。司马迁就读过这本兵法,并且给了很高评价,《史记 司马穰苴列传》记载“太史公曰:余读司马兵法,闳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竟其义,如其文也,亦少褒也”。宋熙宁八年(公元 1075 年),神宗诏令枢密院,组织整理传世兵书。元丰六年(公元 1083 年),《武经七书》校定并刊行,在七部传世兵法经典中,《司马穰苴兵法》列第三,仅次于《孙子兵法》和《吴子兵法》,说明在宋代《司马穰苴兵法》仍然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清代汪绂评议历代兵书,极力推崇《司马穰苴兵法》,认为“其所述,率着仁义之权,称九伐之法,明天子之义,则古人之政”,因此,他在给《武经七书》重新定位时,把《司马穰苴兵法》放到《孙子兵法》和《吴子兵法》的前面。即使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研究《司马穰苴兵法》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在国家尚未完全统一、东海南海问题日益尖锐、霸权主义国家围堵动作频频、“三股势力”十分猖獗的情况下,其“忘战必危”的国防理念更是具有振聋发聩、使我们保持足够清醒的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
[2]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
[3]魏征等.《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
[4]《司马法》,《中国兵书集成》第1册.解放军出版社,辽沈书社,198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