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目的是为君主和将军提供系统化的取得战争胜利的指导原则。他相信高明的战略家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不围而夺人之城、兵不血刃而能颠覆敌国。"简单批评"不战而胜"的想法的人,他们并没有弄懂孙子们的思想,更不了解早期"专着"的体例与特征。众所周知,春秋之前没有私家着述,其末期出现了三部伟大着作( 这里暂不涉及其"成书"或"成文"的时期) ,那本来都是"口传耳受"、记诵与"交谈"为主的"活学问".
《老子》大多是四言为主的"韵语",以便诵读和传播( 请参看我们与叶舒宪合作的《老子的文化解读》等书) .《论语》基本上是对话体,比柏拉图的《对话集》凝炼、简短得多。《孙子》颇具论述架构与规模,依然充满格言、兵谚、成语和韵词( 我们觉得,其基本内容成立于春秋末期,成书、记录也许要晚到战国早期) .这样,它们就不可能有细密繁重的逻辑推演,往往只是闪烁光华的碎金零玉,让人去欣赏、采择和"体味".一个警句( 例如: "兵不厌诈"、"不战而善胜") ,往往相对独立,没有"上下文",没有交代、照应、附说、"但书",精警而又突兀,很可能"片面"( 或者说"片面的深刻") .学习、应用只能是"整体把握,机动灵活".如果断章取义、死搬硬套,那就捉襟见肘,到处碰壁---就像李德硬搬乱用克劳塞维茨和伏龙芝---那只能是害人害己,祸国殃民。
其实,《孙子》等,几乎每一句警言都是有"语境",有时空"限制",有历史背景或有"条件"的。所谓"不以兵车""不战而善胜""不战而屈人之兵",都是在"知彼知己""先计而后战",详细了解敌我( 综合) 力量对比和战场时空的前提下,在实力( 绝对/相对) 压倒敌方、敌方也可能不得不"妥协"的具体军情基础上,巧妙运用"伐谋/伐交/伐兵"三结合或灵活交替的种种手段之后,才有达成的"可能"; 哪里能像赵括、马谡或张灵甫之流,只"背诵"了一句"置之死地而后生",便屯兵死地、自取灭亡呢!
参考文献:
[1] [德]克劳塞维茨。 战争论: 第 1 册[M]. 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78.
[2] [德]克劳塞维茨。 战争论[M]. 钮先钟,译。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
[3] [英]利德尔·哈特。 战略论( 间接路线战略) [M]. 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译。 北京: 战士出版社,1981:467.
[4] [美]约翰·柯林斯。 大战略: 原则与实践[M]. 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译。 北京: 战士出版社,1978.
[5] [苏]列宁。《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一书摘录和批注[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8.
[6] 毛泽东选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445.
[7] [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3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6: 221.
[8] [古希腊]柏拉图。 理想国[M]. 郭斌和,张竹明,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6: 209.
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兵学理论,注重对事物整体与动态的把握,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能动转化和循环发展。慎战与善战的战争观念,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战术原则等治军思想是孙子兵法的灵魂。监狱要实现监管安全的全胜战略,...
《淮南子》与《孙子兵法》的兵学思想博大精深, 体现了中华民族古代的用兵智慧。它不仅是一种学说和思想, 更是一种方法论, 在当今经济建设和强军战略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东海为我国的三大边缘海之一,泛指我国东部长江口外的大片海域,面积70余万平方千米。东海接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东连西太平洋,西依我国富饶的东部地区和大陆出海口,北面韩国、朝鲜,南临我国南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东海安全形势牵一发而动全身,对我国...
《孙子兵法》的产生,是当时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公元前770年---公元前546年,王室衰微,大国争霸,华夏与周边民族冲突与融合不断发生。公元前546年---公元前476年,尊王攘夷的旗帜已经黯淡,中原大国争霸战争进入尾声,出现陪臣执国命。所以说,《孙子兵...
《孙子兵法》不仅是一部兵学圣典,同时也是一部军事仁学,民本思想是其重要的内核,主要表现在重视国家和民众的生死存亡问题,力求把战争的破坏性降到最低限度,把令民与上同意主孰有道作为政治的基本内涵,论述制胜的五大条件之一是上下同欲者胜.这些宝贵思...
《孙子兵法》是我国历史上出现最早、最为系统完整、评价最高的一部兵书。明代茅元仪在《武备志孙子兵诀评》中曾对其高度评价: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孙子兵法》中军争篇、谋攻篇、计篇等多篇都蕴含着心理作战的思想,对人民军队在新...
《孙子兵法》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中国的春秋晚期,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思想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和奠基意义。目前所知,在世界文明古国中有兵书传世的只有中国和古代西方的希腊、罗马。古希腊希罗多德的《历史》和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均产生于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