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军队的指挥员必须正确处理武器和人的关系。毛泽东认为,军队的指挥员,必须正确处理武器和人的关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掌握战争指导规律,这是军队建设的中枢和赢得战争的关键。亡国论和速胜论都不能正确地看待武器和人的关系,是主观地和片面地看问题。亡国论只看到军力和经济力的作用,看不到人的作用,陷入 “唯武器论”.速胜论只看到人的主观力量的作用,看不到军力和经济力的作用,陷入了空谈主义。作为战争的指导者,必须正确处理武器和人的关系,在一定的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驾驭战争,赢得战争。毛泽东指出,指导战争的人们不能超越客观条件许可的限度期求战争的胜利,然而可以而且必须在客观条件的限度之内,能动地争取战争的胜利。“我们不赞成任何一个抗日战争的指挥员,离开客观条件,变为乱撞乱碰的鲁莽家,但是我们必须提倡每个抗日战争的指挥员变为勇敢而明智的将军。他们不但要有压倒敌人的勇气,而且要有驾驭整个战争变化发展的能力。”[1]478这个能力,就是作为战争指导规律的战略战术。
5. 革命的政治工作是革命军队的生命线。今天,我们要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关于军队建设的思想,在贯彻落实强军目标的过程中,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军队各项建设的首位,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加强新形势下军队政治工作,持久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激发和强化战斗精神,打牢官兵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履行使命的思想政治基础,确保部队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永葆人民军队的性质和本色。要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着力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创新发展军事理论,加强军事战略指导,完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探索现代战争特别是信息化战争指导规律的战略战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安全保证。
六、国防外交思想
毛泽东在 《论持久战》中指出: 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主要地是依靠中国自己的力量。 “然而单只自己的力量还是不够的,还须依靠国际力量和敌国内部变化的援助,否则是不能胜利的,因此加重了中国的国际宣传和外交工作的任务。”[1]465 -466这即指明了外交工作对于抗日战争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艰巨性,形成了 “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这一毛泽东的国防外交思想的基本点。在 1938 年召开的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中国已紧密地与世界联成一体,中日战争是世界战争的一部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不能离开世界而孤立起来。中国无论如何也应以自力更生为基本立脚点,但中国与世界紧密联系的事实,也必须成为我们的立脚点。1939 年初,毛泽东在 《论持久战》英译本的序言中又强调了这个思想,指出: “在伟大抗战中,基本的依靠中国自力胜敌……但同时,需要外援的配合”[4]146.毛泽东不仅为中国共产党确立了抗日的外交思想,还制定了一系列抗日的外交政策: “在不丧失领土主权的范围内,和一切反对日本侵略主义的国家订立反侵略的同盟及抗日的军事互助协定。拥护国际和平阵线,反对德日意侵略阵线。联合朝鲜和日本国内的工农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1]355 -356; 主张立刻和苏联这个最可靠最有力量最能帮助中国抗日的国家订立军事政治同盟; 争取英、美、法同情我们抗日,争取他们的援助; 积极开展民间外交,以弥补政府外交的不足。外交是国防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军事斗争所不可或缺的。毛泽东的抗日外交思想和外交政策,受到了广大抗日力量的肯定和拥护。最终,在国共两党和中国政府的外交努力下获得了预期的积极成果,中国的抗日战争先后得到了苏联、美国以及其它许多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和道义上的大力支持和援助,形成了广泛的国际抗日统一战线,加速了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进程毛泽东抗日外交思想的基点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时重视争取外援。这一在战争时期确立的基本原则,从未改变,直到今天仍然是中国对外政策的理论基础。当前,中国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但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仍然面临多元复杂的安全威胁,既有生存安全问题、也有发展安全问题,既有传统安全威胁、也有非传统安全威胁,维护国家统一、维护领土完整、维护发展利益的任务艰巨繁重,特别是维护海洋权益工作面临着十分复杂严峻的形势。中国面对维稳和维权两个大局。解决这些问题,仍需以毛泽东 “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外交方针为指导,主要是在把国内自己的事情做好的同时,还必须通过积极的外交手段营造良好的国际战略环境,争得国际社会对我国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和坚决维护国家权益决心的理解、尊重和支持。通过国家层面、军队层面和民间层面的多层次外交工作来管控危机、遏制冲突,扞卫主权,达到维稳和维权的统一。多年来,我国外交工作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有了许多创新和发展,展现了大国外交的时代特点; 为稳定和发展同大国的关系,走出一条确保战略全局安全的路子,提出了构建 “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为推动与周边国家的团结合作与互利共赢,提出了 “亲、诚、惠、容”合作理念,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 为实现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积极倡导 “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新安全观; 为继续深化同非洲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提出了 “真、实、亲、诚”的对非政策; 深化同发展中国家的外交关系,推动 “南南合作”和 “南北对话”,不断巩固和发展同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好合作关系。
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实行 “远交近攻”外交战略,收到了积极效果。 “远交”战略即间接的“一带一路”和 “亚投行”战略,有人称之为***的 “双支柱战略”的外交大战略布局。 “近攻”战略即直接与有争端的当事国之间,坚持用和平方式、谈判方式解决领土领海争端,努力维护地区的和平稳定,同时做好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准备,提高维护国家权益的能力。新形势下的中国外交战略布局,特别是 “一带一路”和 “亚投行”战略布局的背后,深含着 “大国防”战略思想,对化解某些西方大国挤压、孤立、围堵中国崛起的企图和调整世界发展战略格局将起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除了国家层面的外交努力之外,中国军队也全方位地开展军事外交,发展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军事关系,推动建立公平有效集体安全机制和军事互信机制,营造有利于国家和平发展的安全环境。同时,还大力开展民间外交,以民间外交推动国家外交,加强国家间的交往和友好相处,以利于国防和军队建设。
七、人民战争思想
人民战争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这一核心思想在 《论持久战》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众所周知,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在一百年来无数次反抗帝国主义的战争中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那么,为什么一个弱国能够最后打败强国呢? 为什么看来似乎弱小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能够在抗日战争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呢?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抗日战争确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的是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结合、军队和人民团结奋战的一场真正的人民战争; 在于八路军和新四军是真正的人民军队,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实意拥护和竭尽全力支持,实行了毛泽东和党中央所制定的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胜利,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胜利。毛泽东在 《论持久战》
中指出: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1]511 -512毛泽东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只要军队和民众打成一片,这个军队就会被民众看成是自己的军队,这个军队便无敌于天下。毛泽东始终主张全面抗战,反对片面抗战。他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只有全民动员起来,进行人民战争,才能坚持抗战,打败日本侵略者。为了使抗日战争成为真正的人民战争,中国共产党实行了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的基本方针,坚持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毛泽东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运用于中国革命战争中创立的人民战争思想,在今天仍然是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积极防御战略是同人民战争紧密联系的,毛主席的战略思想是人民战争,我们现在还要坚持人民战争。
当然,现在的人民战争与过去不同,装备不同,手段不同,表现形式也不同。江泽民指出,人民战争思想什么时候都不能丢,要健全和完善国防动员体制,大力做好民兵、预备役工作,建设强大的后备力量。***从战略层面提出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是在新形势下人民战争思想的创造性运用,是兴国兴邦之举,强军强国防之策。他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们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 总的是要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丰富融合形式,拓展融合范围,提升融合层次;军地双方要树立一盘棋思想,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推动工作,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 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大力弘扬军爱民、民拥军的光荣传统,巩固发展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关系,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凝聚强大力量。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选集 ( 第 2 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2] ***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选编 [Z].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2014.
[3] 2015 中国国防白皮书: 中国的军事战略 [EB/OL].
[4] 毛泽东文集 ( 第 2 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3.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在改革开放后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开始.2004年以来的近十年中,国内对这一思想的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无论是在相关文献资料方面,还是在研究论着方面,都取...
邓小平的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指1975年以来邓小平参加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领导工作后,在继承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着眼于世界形势和中国国情,落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现代战争特点和中国军队建设结合后,对人民解...
习近平强调指出:党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发展观在军事领域的运用和展开,是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新形势下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科学指南。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