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思想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军事论文 > 军事思想论文 >

邓小平精兵之路思想对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意义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1-04 共3357字
摘要

  1975 年 1 月 5 日,中共中央任命邓小平为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自此,邓小平迈开了整顿军队的步伐,开启了我军新时期的建军实践。

  一

  作为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科学分析了当今世界形势和中国国情,并结合军队建设的客观实际,从现代战争要求和新时期军队建设规律出发,提出了中国特色精兵之路思想。

  (一)邓小平精兵之路思想是基于对国际形势的精准判断。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冷战的阴霾依然笼罩在世界各国的头上,国际安全环境复杂,战争威胁并没有根除,世界还不太平。但随着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中日、中欧关系的进一步改善,以及中苏之间剑拔弩张的紧张氛围趋于缓和,中国已基本在国际舞台上站稳脚跟,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据此,邓小平经过仔细观察和冷静思考后,改变了战争迫在眉睫的看法,指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他强调,我们"要利用和平时间进行建设",把我们的力量加强,把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加强,把军事力量特别是装备加强。邓小平对国际形势的准确判断,促使军队从过去长期备战的临战状态转变到了和平时期的建设轨道上来,走出了一条和平建军的崭新道路。

  (二)邓小平精兵之路思想是对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必然选择。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自 1957 年起,中国在国家建设方面出现了一系列的挫折和问题,尤其是十年"文革"动乱,更给党和国家的发展带来沉重的灾难。粉碎"四人帮"后,经过两年的拨乱反正以及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国家的政治生活恢复正常,但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比较困难。1978 年 12 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邓小平强调,"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他指出,我们不要丧失大发展的机遇,要下决心一心一意搞建设。他号召军队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要服从国家建设这个大局,照顾这个大局,不能妨碍这个大局,要紧密配合这个大局,在这个大局下行动。邓小平对国防和军队建设与国家经济建设关系的判断,促使军队面对现实,克服困难,在"忍耐"中开拓精兵之路。

  (三)邓小平精兵之路思想是军队改革发展的正确决策。在"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下,军队建设遭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破坏,军队的现代化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军队现代化水平差距不断拉大。邓小平曾一针见血地将军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概括为:"肿、散、骄、奢、惰"五个字,他还尖锐地指出军队建设存在"两个不够",即:我们军队打现代化战争的能力不够;我们各级干部指挥现代化战争的能力不够。改革,成为解决军队现代化建设所面临问题的一个迫切手段。不改革,军队建设就不能发展前进。为改变"两个不够"的局面,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邓小平强调军队改革要以提高军队战斗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精兵、合成、高效为主要原则,以革命的精神,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邓小平对军队改革的思考,为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的现代军队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

  邓小平精兵之路思想是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是新时期军队建设的重要实践。精兵,不是单纯的要求部队数量上的精简,它包括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抓编制,要有把人和武器很好结合起来的编制和制度;二是抓装备,要有精良的现代化武器装备;三是抓训练,要有良好军政素质的指挥员、战斗员。

  (一)以"消肿"为突破口,推动体制编制改革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在大幅度裁减军队员额,建设精干、高效的现代军队。减少数量,提高质量,成为世界各国军队建设和发展的共同趋势。但到 1975 年,我军总人数已达 600 余万人,完全违背了这一历史潮流。邓小平充分认识到了这一问题,他说:"军队要提高战斗力,提高工作效率,不'消肿'不行。""即使战争要爆发,我们也要消肿。"那么军队肿在哪里?

  邓小平认为主要不是肿在作战部队,主要是肿在各级领导机构,肿在三总部、军兵种和大军区。怎样才能"消肿"呢?邓小平指出,现在提消肿,主要是解决军队机构重叠、臃肿,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级指挥不灵等问题。消肿主要是总部、军兵种和大军区,主要是减少不必要的非战斗人员,减少统率机构、指挥机构人员。最主要的是减少干部。因此,他明确军队消肿应从两方面入手:首先是压缩定额,确定编制。第二是改革体制,明确制度。

  (二)坚持科研先行,着力解决武器装备现代化问题

  武器装备是军队战斗力的物质基础,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文化大革命"给军队武器装备建设造成的破坏十分严重。这一时期生产的常规武器装备,不仅数量少、质量低,而且不配套,甚至造成部队装备严重缺编,直接影响到训练和作战。在新时期的军队建设中,邓小平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的重要作用,他指出,我们抓了编制,接着就要抓装备,装备也要抓好。"装备问题不抓不行".他认为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应着重从六个方面抓起:一是军队装备要有规划。二是军队装备要有战略目标。三是军队装备要有统一的抓总机构。四是要建立严格的科学管理和科研生产制度,严把质量关。五是要科研先行,提高技术水平。六是要实行军民结合方针。

  (三)强调要把教育训练放到战略地位,着力提高人的素质

  教育训练是生成和提高军队战斗力的基本途径和客观要求,是关系军队建设、战争准备全局的重大问题。

  战争年代,我军曾在长期的战争中学习战争,军队的战斗力主要是在实战中锻炼提高的。和平时期没有战火的考验,根据什么来考验干部,用什么来提高干部、提高军队的素质,军队怎么保持和提高战斗力?邓小平认为,只能靠教育训练,在没有战争的条件下,要把军队的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

  三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征程中,在改革开放的艰辛探索中,邓小平以果敢的决心和恢宏的气魄领导人民解放军走上了一条"精兵、合成、高效"的道路。在一系列军事改革实践后,人民军队取得了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辉煌成就。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回眸深望,我们不能忘记,这位历史伟人为军队现代化建设所付出的巨大心血。面对新的世纪新的征程,我们要认真学习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深刻领会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实现从精兵到强军的战略跨越。

  (一)中国特色精兵之路思想,是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新时期我军现代化建设的道路指南。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普遍原理与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开创了一条具有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邓小平中国特色精兵之路思想,是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产生和形成于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是在"建设一支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总目标的指引下,在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由长期的临战状态转变到和平时期的建设轨道的战略转变中,对军队现代化建设发展道路的正确选择。它科学地回答和解决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支什么样的军队和如何建设这支军队的基本问题,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军队改革实践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二)在中国特色精兵之路思想。的指导下,军队改革和建设坚持战斗力标准,在体制编制、武器装备和教育训练等方面成就斐然,军队现代化建设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在邓小平精兵之路思想的指导下,军队现代化建设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体制编制、武器装备、教育训练改革的巨大成就。按照"精兵、合成、高效"的要求,军队改革在短短数年内即实现了:体制编制上,经过数次的精简整编,军队员额减至300 万,调整合并大军区,组建陆军集团军,组建陆军航空兵和电子对抗部队,建立预备役部队,实行常备军和后备力量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

  武器装备上,以导弹和核武器为重点的尖端武器研制取得重大突破,洲际导弹、潜地导弹、通信卫星、导弹核潜艇相继研制和试验成功;以研制陆军短缺装备为重点的常规武器发展迅猛,先后发展了防空武器、反坦克武器、压制兵器、坦克和装甲车、轻武器等具有较高水平的陆军新型装备,还研制了新型歼击机、第二代海军舰艇和新的军事电子装备等。教育训练上,以军事演习和阅兵为依托,部队合成训练取得大进展,战斗力明显提高;院校数量得到恢复和发展,教育体制进一步理顺,完善了指挥院校初、中、高三级培训体制。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军事思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