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加快教育改革缓解就业压力
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各行各业基本都进行了深人的改革,市场经济逐渐在各个产业和领域被确立。可是在少数几个领域,改革却迟迟不能深化。教育行业是我国改革力度最小、程度最浅的领域,其教学、课程、专业设置等工作至今还在沿用陈旧的计划经济模式。招生指标、专业设置、学生考试、教师评价、投资建设、人员管理等方面还远没有实现市场化,大部分高校本身还都是事业单位。可以想象,如果国家电网、中国移动、北京燃气、国航还都是事业单位,那么我们的社会会是什么样子?
目前,改革已经到了深水区。十八大以后,进一步深化改革,就是要啃各种难啃的硬骨头。目前,国家已经启动了教育去行政化的改革步骤,开始了啃这块硬骨头的第一口。下一步就应该在人才培养、教学领域进行深入的改革。只要是以就业为出路的课程、专业、学制,都应该确立需求导向、社会评价和市场关系的基本原则。
教学课程不能是某些学者、官员所谓的“专家组”就给确定了的,要让社会各界都成为决策者。古诗词本来就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在社会生活中使用也非常多。但近年却被逐渐减少和删除。可近日习总书记一句指示,第二天教育行业就表示要增加古诗词的比例,这足以说明当初的删减是多么的草率和荒谬!专业的设置不能忽视社会需要,必然要以行业、产业、专业技术类型和社会经济结构为基础。设置专业不能再是理论学者和教育官僚的垄断权力,而应该向全社会和用人单位开放,让他们成为决策者之一。应该组织专门的专业委员会,其中社会和企业代表应该成为大多数,共同或者主导设定专业。
学生学业和教学工作的评价,也不能再是教育官僚和教师的天下,必须要让社会代表和用人单位成为最终的评价人,学位委员会应该以社会代表和用人单位为主要成员。教学好不好,学生好不好,要由社会说了算,而绝对不是老师和官僚说了算的。
教育是一国之本,教育改革是一个长远之路,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更不是可以等待和拖延的事情。对于2015年的700万毕业生来说,深人的教育改革是来不及了,只能采取一些快速的措施以解紧急危局。对于这一年的困局,破解之道,唯有提高毕业生技能水平一条道路,这也是深化改革的必经之路、即行之路。提高毕业生技能的具体方式,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主要有三:
一是学科改革。深人贯彻党和国家关于职业教育改革的精神,提高对于技能学科的重视,大力发展技能学科,将技能学科提供到学术理论学科同等、甚至在某些领域还要更高的地位。工作技术、工作流程、工作能力、工作模式等技能也是科学,也是复杂的技术体系。只有认识不到这些是科学的人,才会像当年把管理当作经验、不当作科学的人一样,忽略它们。技能学科是社会学科、行为学科、管理学科、工程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比专业技术学科还要复杂的软科学体系。不给技能学科一个合理的地位和名分,就不能建设完整的社会科学体系。
二是课程改革。必须要立即开展课程改革。各种实用技能应该被列入各种必修、选修的课程之中,应该充足地提供给学生去学习,鼓励他们学习和掌握。
邀请企业和用人单位的主管、专家来担任教师,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和训练。对于2015年来说,要大力邀请社会企业进人学校,开办此类课程、或者承担此类课程的教学工作。要给予社会专家同等待遇,让他们按照社会实际需求去设计课程的门类、时间、内容和考核标准。要组织由社会代表为主体的评价体系、考核机构,对于此类课程进行有效、实用的测评和考核。
有关的学分、学点要按照工作模式设置、工作实况进行考核和颁发。
三是政策改革。就业政策是决定和影响学生就业的根本瓶颈。就业政策涉及招生、就业、人员聘用、考核发证、场地配套、资金支持等各方面的内容。不仅要鼓励教师和专家开发工作技能,开展技能学科的建设,还要鼓励申报技能学科的论文,支持学生的选修。要鼓励学校聘用校外人员牵头、协助有关课程的建设和教学,甚至联合社会和企业共建院系和就业促进机构。要支持学校设置新的专业、学制,与用人单位联合办学,尊重用人单位的需求,以社会需求为主导,让用人单位成为裁判员。
学校应该在职业教育和学生评价方面充分放权,学会当学生,摆正位置,把自己充分放到一个服务机构的身份上,重新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心态。
我们要充分贯彻深化改革的有关精神,充分深化教育的社会服务意识,全面树立市场模式,让社会成为买方、成为上帝。要把最基本的工作技能、综合素质扎扎实实地做好、教好、考好,为社会和各个用人单位输送一些合格的、有用的现代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