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胡适高等教育思想对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启示
摘 要: 胡适先生 “大学独立” “选科制” “学分制” “注重家庭教育” 等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高等教育思想, 对于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及教育制度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简要阐述了胡适高等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并针对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提出四点启示。
关键词: 胡适; 高等教育思想; 教育改革; 启示
胡适 (1891—1962) 先生受教育的历程中,既有传统文化,又有新观念、新思潮,青年时期赴美留学的经历,使他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透彻认识和了解了两种文化的各自特点,为今后回国从事高等教育实践活动、形成高等教育思想奠定了基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做了全面论述,“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推进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在此背景下,研究胡适的高等教育思想对于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启示作用。
一、 胡适高等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胡适在哥伦比亚读书时 《致好友许怡荪信》中讲到“适以为今日造因之道,酋在树人;树人之端赖教育,故适近来别无奢望,但求归国后能以一张苦口,一支秃笔,从事于社会教育,以为百年树人之计,如是而已。”可见,胡适教育思想并非一时之发。
(一) 教育独立思想
胡适把教育视为培养人的百年大计,通过对国内外教育的对比分析,得知要实现教育的持续发展,必须保持教育的独立性,因此倡导大学的独立性及学术的自由氛围。高校的成立和发展,离不开社会各个领域的支持,大学独立并不是指高校孤立而行,独立于政治经济。其具体涵义包括:
其一,大学不受政治干预,有其自主性。这一观点与当时的北大校长蔡元培如出一辙,二人都主张教育要独立于政治。胡适说:学校作为教学机关,不应该自己滚到政治漩涡里去,尤其不应该滚到党派政治漩涡里去。他认为,政治斗争不能影响到学校,大学始终是一个独立的体系。
其二,独立的教育经费来源。胡适在国外留学期间已经清楚认识到,教育若没有经费的支撑,难以维系和可持续发展。他在谈及教育经费问题时,经常提及美国和欧洲。在美国,教育经费除了政府拨款外,还有那些富商和企业家们的捐助,这就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在欧洲则有“独立的财团”支持教育。
其三,自由的学术氛围。一方面希望在教育领域内营造一种独立、自由、民主的学术研究气氛。强调教育和学术应该超越官僚体制,较少受行政干涉牵制的思想,学校的核心就是教育和学术研究,只有学校有自由的学习研究氛围和风气。教师和学生才能够充分的自由思考、才能有思想的迸发与创造,不断提高师生的创新思维。
另一方面,学术自由要求超越学者内心被功利或物欲奴役的不自由。学者要成为“一个摆脱了任何束缚的工作者,不接受外界企图灌输的或炮制的证据的指挥,不被收买。”学术是纯净的,科学研究不应该以物质利益为价值导向,若为功利和物欲所引导,必定会禁锢和束缚思想,甚至将思想引向歧途,从而引发学术问题。
(二) 选科制、 学分制的创新思想
胡适从美国留学归来,仿效美国高校教育制度,率先倡导大学实行选科制,得到蔡元培先生的支持,并通过了北大学制改革会议,在北大试行。根据美国教育制度,选科制具体办法规定七项:1.各科皆有系统之编制。2.学生以习满若干单位为毕业,不必拘定年限。3.预科四十单位,以四分之三为必习科,以四分之一为选科。选科皆由各预科主任因程度而指定之。4.本科八十单位,半为必习科,半为选科。5.本科学生入校时,皆须择定本科教授一人为导师。6.选科于本门专治一系外,更当兼治与专科有重要关系者,其尚愿旁治他学者亦听之。7.凡前一学年之平均分数在甲等者,本学年可择选科规定之最多单位。北大选科制具体规定每周一课时,学完一年为一个单位,预科应修满 40 个单位;本科应修满 80 个单位,修满即可毕业,不拘年限;选修科目可以跨系。与选科制相对应的就是学分制,这就是目前我国大学选修课及学分制的由来。
(三) 注重家庭教育
胡适早年就开始关注女子到学堂接受教育问题,他在 1919 年发表的 《大学开女禁的问题》,积极倡导广大女子进入中小学学校,甚至大学学校也应该对女子开放,在此之后,全国范围内掀起开设女学堂的风潮,使得许多女子得以接受教育。他主张男女享受教育的权利平等,批判封建礼教对女子的禁锢和压制,在女子接受教育权利方面,胡适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胡适一贯重视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中国公学读书时在 《敬告中国的女子》 《论家庭教育》 等文章中论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其核心是重视早期教育和母亲的重要作用,宗旨在于引导子女“自立成人”。家庭教育是对子女教育最长的一种教育途径,相对来讲,子女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是最长的,并且沟通机会最多,关系密切。因此,家庭教育不管是在子女的幼年还是成年,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 胡适高等教育思想对当前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 提高高校办学自主性, 倡导 “学术本位” 思想
教育文化是一国之本,是民族兴旺发达的根基,是拥有自身内在体系和规律的社会领域。因此,其独立性的维系是十分必要的,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支持,但政治、经济不应该过多的牵制教育的发展,尤其在高校招生环节更需要保证教育的独立性,金钱和权力容易滋生贪污腐败和教育不公问题,要有效保证教育这片“净土”。只有教育独立了,才能为学术自由创作良好的氛围和条件,激发科研人员及其学生对学术探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胡适“教育独立”思想可以想到当前高校“行政化”问题,这一问题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到:要减少事业单位的行政编制。避免行政权力泛滥,阻碍学术的自由发展,要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学术氛围,倡导学术本位思想。
(二) 创新教育体制,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胡适的选科制和学分制的提出,体现了倡导自由个性教育,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增强了教育的灵活性。“决定”指出: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高中时期是为大学打基础的阶段,取消文理分科,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进入大学后,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以外,还可以以兴趣爱好为导向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的知识面的扩展,文科专业的学生可以选修诸如生物、物理等理科方面的课程,同样,理科专业的学生也可以选择学习历史、政治等文科方面的课程,这样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全面了解和把握,也有利于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分制的实行,可以使得学生在学习和就业时间安排方面更具有灵活性,不同情况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和需要,有选择性的修完所要求的课程,对学生把握学习时间起到了督促作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以往有些学生在浪费大学宝贵的时间,对于就业紧张的现今,这一制度还能够鞭策学生提前做好职业规划。胡适具有前瞻性的教育思想为当前高校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方向。
(三) 保障教育公平, 提高全民文化素质
教育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对现今中国来讲,主要涵义:一是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二是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随着社会发展,绝大多数地区已经实现了男女教育机会平等,如今我国在教育公平方面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城乡教育、地区教育和阶层教育的差别,以及资金、办学条件、教育机会的公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于教育公平问题一直都有所关注,各种有效手段的实施取得一些成效,但是教育公平任重道远,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新问题不断滋生,需要政府和社会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加深对教育公平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保障公民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决定”指出: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这一举措将成为促进教育公平的有力保障。
(四) 注重家庭教育, 充分发挥教育合力
胡适十分注重家庭教育对个人的影响,这一点对于现今我国的教育有着重要启示。一方面,家庭教育具有持续性和权威性。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是伴随子女一生的“教育者”,并且涉及到血缘关系、家庭伦理等方面,对子女的教育更有实效性作用。家庭教育要培养子女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尤其是新一代学生,从小父母娇惯,动手能力不足,当自己独自面对大学生活时,往往感到不适应,一旦在生活学习中遇到问题,无法自我疏导,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引发不良后果。另一方面,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面对当前各种文化的融合发展,需要拓宽教育渠道,发挥教育合力,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学校教育是主体,社会教育是外部环境拓展,家庭教育是基础,教育需要三者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合力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适全集: 第 20 卷 [M]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3.
[2] 胡克.学术自由的原则 [J] .国外社会科学文摘, 1985 (9) .
[3] 钩沉 [J] .教育与职业, 2008 (31): 105.
[4] 樊虹.胡适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J] .教育教学论坛, 2013 (27): 136-137.
[5] 王绽蕊, 单新宇.胡适大学学术精神浅析 [J] .中国电力教育, 2011 (14): 1-2, 8.
[6] 田红艳, 赵正.胡适高等教育思想述评及当代反思 [J] .文史博览: 理论, 2012 (8): 84-87.
[7] 张雪蓉.20 世纪 20 年代前后大学选科制的推行及经验———以国立东南大学为例 [J] .南京邮电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4 (4): 22-26.
[8]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