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者认为市场万能、崇尚市场至上,认为自由市场是唯一的有效配置资源的模式,从而减少管制就自然可以实现最优的经济绩效; 在他们看来政府就应当和必须放宽政策,使得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尽量减少。而这种理论被认为是导致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金融危机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受到反思和检讨,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重为学界和决策者重视,并为各国政府拯救本国经济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政策导向。为发挥宏观经济管理的效果,同时防止从去管制的极端走向调控的极端,有必要挖掘宏观经济管理的意义、内涵及实施路径,以保障经济的持续性发展。
一、金融危机后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意义
为弥补市场存在的失灵,政府需要采取宏观管理手段对市场实行必要的干预。但宏观经济管理是以制度形式对市场的经济运行施行必要的调控,而不是直接干预市场主体的具体经济活动。
政府通过宏观经济管理的“有形之手”来弥补市场“无形之手”的缺陷,能够克服市场具有的盲目性、滞后性和破坏性。
( 一) 对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反思
20 世纪 70 ~ 80 年代弗里德曼等学者倡导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以里根主义、撒切尔主义等形式兴起,主张实行自由市场并最小化国家干预。
在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指导下,西方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实行去管制化,放松对企业和市场的监管,尤其是放宽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的管制,实行金融自由化和市场自由化。该理论反对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主张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强调经济不受干预的完全自由,要求经济完全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引导。该主张在 2008 年前盛行了三十多年,部分解决了凯恩斯主义政策下出现的某些问题和弊端,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也保持了一定的增长速度。
在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指导下,西方国家大大削弱了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地位,市场自由化和去管制化盛行。但忽视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作用,完全依靠“看不见的手”引导经济,盲目相信完全理性和市场万能,必然导致问题和危机。
( 二) 宏观经济管理也不能绝对化
金融危机让我们重新考量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与作用。危机后,各国政府加强了经济干预的力度。美国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政府直接注资、国有化来救助私人企业,重新大力实施宏观经济管理,以克服危机,振兴经济。当然宏观管理政策和措施的制定与执行,必须考虑到与市场机制的协调,使其在刺激经济促进发展的同时,尽量减少对市场运行的不利影响。因此,宏观经济管理也面临更高的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必要宏观经济管理与经济繁荣间并不存在矛盾,而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
金融危机暴露的问题是各国对市场过于自由放任,缺少足够的必要宏观经济管理。危机后,各国政府纷纷采取应对措施,以宏观经济管理克服危机。强调宏观经济管理的必要性并不等于否定市场经济,与此同时,也必须停止片面强调市场作用而忽视宏观调控与必要监管的重要性。
二、宏观经济管理的内涵
宏观经济管理是首先根据科学预测确定一定的经济发展目标,然后政府依据法定程序运用财政税收等措施,调控经济发展和引导经济总量有计划地增长。宏观经济管理具体包括调节经济的平衡发展,调节经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调控经济增长速度等内容。
宏观经济管理实质上是政府适当调整公共经济关系,经济权力之由政府的合理行使以及由此得到的适度的政府与市场间关系。对其内涵的正确理解,关系到具体宏观政策的合理与有效。
( 一) 调控公共经济关系
公共经济关系是经济关系中的一种类型,指由政府与市场主体参与形成的,具有公共外部性的经济关系。市场成员在经济交往形成了经济关系,在私人性的产权归属与利益确认关系外,是大量的公共经济关系,如公共经济基准与产品质量标准的设定程序及内容所涉及的经济关系,由于其外部性,需要政府调控和处置。
为了经济交往中流通速度的加快与范围的扩大,市场需要统一的公共经济符号,比如作为社会一般等价物的基本通货标准,此外还需要一定规模公共财政的保持与使用,以供给公共产品并有效控制其成本,这些都离不开宏观经济管理。
( 二) 行使经济权力
政府对市场运行实施的调控与引导,就是通常意义上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权力的行使,即政府为公共利益的维护而对经济进行调节。由于政府经济权力的重要性,学界对此关注很多。
有的学者将政府干预经济的权力称为“经济行政权”,认为政府行使这一权力旨在于消除市场失灵。有的学者把这项权力叫做“经济调制权”,并把该权力进一步划分为宏观调控权与市场规制权。有的学者没有以具体名称命名该权力,但也认为其包含两类子权力,即自由竞争权和宏观调控权。
通过对公共经济关系的调控与规制,经济权力能够致力于保障市场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市场经济发展,客观要求政府以财政、货币、就业、产业等政策调控宏观经济,以反垄断等措施维持经济公平竞争以及以公共政策引导和规制经济。政府对经济的调控和管理的实现,依靠其宏观经济管理权力的行使,[4]P20以完善市场竞争机制,以达到弥补市场缺陷的目的。
三、宏观经济管理的实施路径
宏观经济管理不仅是政府行使经济权力以调控公共经济关系,而且也是为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克服市场失灵以对市场的指引和规范。通过宏观经济管理政府得以介入市场,行使经济权力规范和管理市场主体的行为。宏观经济管理作为政府对市场的主动干预,要求管理政策与措施符合公共利益要求。作为政府理性与能力的体现,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权力的行使需纳入制度轨道。
实施宏观经济管理,应当保证其属于正当范围、符合规范程序要求,并具有正当性与合法性,以防止经济权力的行使损害市场机制与个人权利。
( 一) 保持合理的调控界限
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权力需要确立合理的界限,以免由于其宽泛的范围而不受限制。宏观经济管理功能的正常发挥,离不开合理的规则和正当程序。
第一,宏观经济管理权力与个人的经济权利具有对称性。宏观经济管理实质是国家代表人们对市场功能的补充,对经济事务的一种管理。宏观经济管理权力来自于人们的委托,人们的权利和政府接受委托而具有的权力间存在着对称关系。人们具有基本的经济权利,如劳动权、财产权等权利,而宏观经济管理的目的就是保障这些权利的实现。因此,人们的经济权利就划定下了宏观经济管理的界限。
第二,宏观经济管理的本质要求其实现国有财产的保值增值。国有财产的设置是为了弥补市场的缺陷、解决外部性问题。公共产品具有利益的共享性和接受者的普遍性,市场不能实现其供给,这需要国有财产的经营管理,国有财产的绩效关系到公共产品能否成功供给。宏观经济管理所具有的扶持和激励功能,就需要来保护国有财产,实现保值其增值。
第三,宏观经济管理不能取代市场机制。现代经济的发展历程证明市场是资本配置的有效手段,无法被取缔或否认,即使其客观存在着失灵现象。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不是要取代市场,而是弥补市场缺陷,维护其正常机制,使市场发挥最大的积极效用。这要求宏观政策维护好市场竞争机制,以财政税收等措施弥补市场无法自行修复的秩序。宏观经济管理还可通过发挥政府的信息优势,以弥补市场存在的信息不足和信息不对称。
( 二) 遵循正当的程序要求
正当程序主要是指法律赖以实施的方法,是对权力的行使方式及内容进行的约束与限制,正当程序的基础是过程和互动关系,实质是反思理性。正当程序能够弥补传统道德行为指导力量的日渐缺失,在现代个体生存模式原子化的消费社会中,发挥其对行为的整合功能和正统化价值观的功能。
宏观经济管理需依照一定的程序机制才可能保证其行使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为了能通过正当程序来作出经济决策,宏观经济管理行为应当包含的程序要求: 一是决策程序,二是具体内容,三是运行机制,四是失误后的责任与救济,五是效果评价,这五个方面构成了宏观经济管理的正当程序系统。
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宏观经济管理重新受到重视,这对于扭转金融危机之前的去管制化、弥补市场缺陷有显着的效果。但是,也需要防止政府过度干预、调控失效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杨国。 后金融危机时代: 自由主义,抑或保护主义? [J].当代经济研究,2010,( 11) .
[2]单飞跃。 经济宪政哲学论纲[D]. 西南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3]吴越。 宏观调控: 宜政策化抑或制度化[J]. 中国法学,2008,( 1) .
[4][日]植草益。 微观规制经济学[M]. 朱绍文译。 北京: 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5]季卫东。 法治秩序的建构[M].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近来高校公共危机事件时有发生,直接影响着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师生生命财产安全,象牙塔不再宁静。在高校不断扩招的欣欣向荣景象之下,很多大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发展危机。能否在危机转化为心理疾病之前尽早解决,需要依赖一定的人和机构,学校是承担这...
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什么样的课才是一节好课?这样的问题问得简单,回答起来却非常难.每一个问题都涉及到最基本的教育观念,对每一个问题的回答方式都将一定程度地呈现出回答者对教育的价值判断和评估.教育有什么样的价值...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作为课改的推进者和实践者的教师对教育教学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新课改也对教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它从根本上动摇了教师原有的传道授业的角色定位,要求教师以全新的、多样的角色出现在教育岗位上。但审视当前...
传统教育结构在现代民主社会中不断瓦解,新的稳定的结构却并未形成,教育领域的权威在现代社会条件下面临存在的危机。危机伴随着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教师在社会中失去了威望,他们不再信仰原先神圣的使命,而学生也不像从前那样那么容易接受教师的...
近几年来,高校各种危机事件统计显示,心理危机一直处于高位。而各种心理问题往往成为校园危机发生的燃烧物质。特别是当前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新时期青年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个性心理发生着一系列显著变化,引发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原因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
一、研究背景社会学关于身份认同的研究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初,身份认同就已成为西方心理学领域的重要课题,教师身份认同研究也经历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认知科学和社会文化观的巨大转变.为了应对外语教学职业边缘化、外语教学专业化地位受到质疑和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