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管理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管理论文 >

对高校应急管理机制的建构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6-28 共4434字
论文摘要

  近来高校公共危机事件时有发生,直接影响着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师生生命财产安全,“象牙塔”不再宁静。在高校不断扩招的欣欣向荣景象之下,很多大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发展危机。能否在危机转化为心理疾病之前尽早解决,需要依赖一定的人和机构,学校是承担这一责任的不二人选。为了减少或避免高校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应急管理机制的建立必不可少。

  一、高校现行应急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高校现行应急管理机制是在 2003 年 SARS事件后,随着国家公共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而逐步建立的。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建立了危机的常设管理机构,制定了应急预案。十年来,高校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对处理公共危机事件发挥了很大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我国事业单位的改革,高等院校作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允许其部分资源进行市场配置,表现在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开放性,校区增多,后勤逐步对外开放,进出校园的社会人员日渐增加。高校的社会化和网络化使得高校在发展中面临着更多不确定的因素,增加了高校的管理难度,也对校园安全提出挑战。而高校现行的应急管理机制仅停留在操作层面上,没有形成系统性、规范性,不能发挥管理机制的作用,更无法适应综合类、交叉型公共危机的应急处置工作。概括起来,现行高校应急管理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危机教育机制,忽视事前预防

  目前高校普遍缺乏危机教育机制,表现在危机意识的教育、危机培训教育和危机实践教育的缺乏。应急管理预案只是纸上谈兵,或仅在新生入学时进行短暂的课堂教育,其他相关的动态工作如演练培训都不到位,导致高校学生危机意识淡薄,防范意识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烈。一旦发生危机事件,大都陷入慌乱状态,无所适从。
  2008 年 5 月 5 日,中央民族大学 28 号楼 6 层女生宿舍发生火灾,上千女生被困在楼内不知如何逃生,幸好消防人员及时赶到,指挥进行紧急疏散,才没有造成人员伤亡。此外,学生缺乏危机预防意识,不知道及时排查危机,发现问题后,不知道自我保护和自我预防,不及时上报情况,监督不到位,致使危机爆发。上述火灾发生的原因是违规使用“热得快”,引发电器故障并将周围可燃物引燃所致。“热得快”是宿舍禁用的电器,但不少学生我行我素违规使用,没有人监督报告,学校也疏于检查,造成火灾的严重后果。

  (二)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

  高校往往把危机事件的处理看成是安全保卫部门的职责,没有意识到应急管理是一个学校内外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互动网络,需要借助和发挥各方面的力量。高校应急管理体系大多以保卫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为主体,危机发生时往往各司其职,缺乏一个统一的危机管理部门,从学生到辅导员到院系以及学校安全保卫部门的信息联络不畅,不能迅速获取危机警讯,各方的信息孤立,没有联通,不能资源共享,不能形成资源整合和快速有效的应急反应机制,提高联动合作应急管理能力。
  2012 年 4 月 18 日,四川大学江安校区发生令人震惊的川大学生集体中毒事件。以后陆续有同学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住院治疗。最终查明学生集体中毒的原因是学校二号运动场旁的一个水管接错位了,导致土壤中的沉降物进入管道,污染了水源。其实早在4 月 18 日上午部分女生宿舍自来水就出现了异味,味道呛人不能使用,但学院相关部门没有及时介入干预,直到大量学生出现症状住院治疗,局面快到无法挽回的地步,才引起重视和彻查,不得不让人担心学校的危机警讯与应急管理能力。

  (三)参与面窄,应急管理主体单一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应急管理机制多为临时性的松散组织,综合协调能力弱,没有走出主体单一、空间封闭、时间滞后的危机应急套路,形成政府、学校、社区、家长、媒体等利益相关方的联动体系,应急管理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甚至在高校内部,应急管理机制的内容也未很好地进入党团组织的工作日程,而各类学生社团及组织更多地扮演被管理者的角色,来自高校外部政府、社会及市场参与的力量则更少。在新形势下,试图依靠自身力量来解决学校危机的做法已经证明是不现实和不经济的。
  2009 年 11 月 26 日,上海海事大学 09 级法学系研究生杨元元在宿舍楼卫生间自缢。由于校方与家属在死因问题上的纠结,导致家属用不火花尸体的方法向校方讨要说法,引起社会舆论一片哗然。杨元元六岁丧父,一直和母亲相依为命,带着母亲来学校读书。
  由于家境贫困,租房不易,与母亲挤在宿舍的小床上将就度日。但学校不能体谅其特殊情况,而是强行将其母亲撵出宿舍楼。失去母亲的陪伴,性格比较内向孤僻、心理抑郁、独来独往的她又缺少同学和老师的关注,学校的党团组织也没有觉察到杨元元的自杀倾向,未及时开展心理辅导,造成了她自缢的悲剧,令人痛惜。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导致的危机事件不在少数,而学校往往缺乏心理危机的干预能力,不能对危机造成的心理和精神上的伤害进行弥补,进而造成当事人的思维方式、情感表达、价值取向、生活信念等发生变化,也不能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影响到后续工作的完善。由此,应急管理中不可忽视学生的心理干预工作。

  二、借鉴危机管理理念对高校应急管理机制的建构分析

  危机管理的理念最先是在公共关系学中提出并广泛应用开来的。其出发点在于针对改善可能或已经发生的导致破坏性舆论的事件,进而对组织形象进行恢复和重塑。而此处借鉴危机管理理念,意在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带来的危害,提高高校控制危机局面的能力。因此,从危机管理理念出发,高校应急管理机制的建构可以看成为一种决策情势。决策者为使组织在危机中得以生存,并将危机所造成的损害限制在最低限度内,而在相当有限的时间里所做出的重大决策和反应。一旦出现危机,高校建立的应急管理机制能够控制危机局面,使组织或个人在危机中得以生存下来,并将危机所造成的损害限制在最低限度。危机管理主要包括危机预防与控制、危机化解与处置、危机评估与结果处理等,高校应急管理机制的建构也应当从这几方面进行完善。

  (一)建立全员化的危机预防与控制体系

  危机管理水平固然与危机管理体系是否健全有关,但基本的前提是要有健全的危机管理理念。从根本上讲,危机就其本质而言,是无法预知的,如何处理危机根植在危机的预防体系中。危机往往是多种因素积累到临界点,由某种随机行为或事件引起而产生的瞬间爆发。如果能够及时发现这些可能导致危机事件的先兆并采取适当措施,就可能防止危机的发生。所以危机管理之道在于深入了解危机存在的各种状态隐患,及时查漏补缺,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而危机管理之术在于危机管理的操作技术与方法,是需要通过学习和训练来掌握的。
  高校广大师生既是危机的受害者,也是危机预防与控制的处理者和实施者,全员化的应急救援知识教育必不可少。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 30 条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与互救能力。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对学校开展应急知识教育进行指导和监督。”《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也明确要求高等学校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因此,高校应当依据学科和专业特点,针对常见的危机事件对师生进行防灾应急常识教育、培训和演练,并将该项内容融入到高校的实践教学课程中。
  应当建立全员化的危机预防与控制体系,使广大师生知道在突发危机事件中做什么和怎么做,掌握危机预防、避险和自救的基本技能。例如通过对火灾事故的消防疏散演习,训练师生学会观察在人员密集场所疏散通道在哪里,掌握在疏散通道有烟雾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冲出去的基本方法以及如果处在 3 楼以上绝对不能跳楼,而应寻找卫生间等地方躲避,等待救援等常识,减少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校园惨案中,正是学生平时反复操练的紧急事件应变演习发挥了一定作用,有人当时立即报警,警察到来后,全体师生按照警察的指示依序迅速离开现场。否则如果心理毫无防范地全校师生骤然听见枪声,便哭叫着乱作一团、四处奔走,恐怕只会造成更加悲惨的结局。

  (二)建立集权化的危机化解与处置体系

  集权化的实质就是要在高校内部建立起一个职责清晰、权责明确的危机管理机构。因为危机发生的时候,人们需要的是指示和命令,告诉他们发生了什么,应该怎么做,所以需要有人站出来领导。危机的集权管理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面临的全部危机,同时确保危机管理机构具有高度权威性,尽可能不受外部因素的干扰,保持其管理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但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提高危机管理的效率和水平,不同领域的危机应由不同的部门来负责,即危机的分散管理。清晰的职责划分是确保危机管理体系有效运作的前提。危机的分散管理有利于各相关部门集中力量控制各类危机,但各自为政的管理体制往往无法及时进行协调统一的行动,失去应对危机的最佳时刻。杨元元事件就是因为学校在宿舍管理的应急上存有漏洞,延误了发现与抢救的时间,直接导致了杨元元的不幸。因此应当建立了集权化的危机管理机构,协调各相关部门,不同的危机管理部门最终都应直接向集权化的危机管理机构负责,集中配置人力资源和财政物资,实现危机的集中管理,才能走出各自为政的困境,成功控制局面。

  (三)建立关联化的危机评估与结果处理体系

  有效的危机管理体系是一个由不同的子系统组成的有机体系,如信息系统、沟通系统、决策系统、指挥系统、后勤保障系统、财物支持系统等。因而,危机管理的有效与否,除了取决于危机管理体系本身,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它所包含的各个子系统是否健全和有效运作。有效的信息沟通可以确保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能充分理解其工作职责与责任,并保证相关信息能够传递给适当的工作人员,从而使危机管理的各个环节正常运行。
  从某种意义上讲,危机战略的出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所能获得的信息是否充分。而危机战略能否被正确执行则受制于是否有一个充分的信息沟通渠道。信息的顺畅流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系统是否完善,因此应加强危机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任何一个子系统的失灵都有可能导致整个危机管理体系的失效,以任何理由瞒报、迟报,甚至不报的行为都是致命的。四川大学江安校区发生的大学生集体中毒事件,在大面积的学生中毒事件发生后,而中毒事件的原因尚未调查清楚前,学校却对外界封锁消息,不但引起川大江安校区学生的极大不满,而且如果信息传达渠道不畅通,执行部门很可能会曲解上面的意图,进而做出与危机战略背道而驰的行为。
  因此,对于一些社会影响恶劣的事件,司法机关应介入后续的侦查、调查,对事件当事人和相关拖延塞责的人员追究法律责任。必须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把责任落实到相关部门和人员,这样才能防止事件发生前没有重视,事件发生后又相互推诿。事实上,每一次应对危机事件既是一次严重冲击和重大考验,也是一次改革创新的契机。抓住并充分利用这些机会亡羊补牢,才能真正从危机事件中汲取教训。

  参考文献:
  [1]熊雁兵,龙诚果.强化高校应急管理机制 构建平安和谐校园[J].知识经济,2011,(6):77.
  [2]陶应虎,顾晓燕.公共关系原理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教育教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