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内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探究(3)
来源:现代教育管理 作者:高明,高红梅
发布于:2017-03-17 共10264字
第二,强调省域职业教育质量和效益,突出育人质量的合适性、匹配性与办学效益的影响性。注重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性、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社会家长和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省域职业教育的国内竞争力等方面的评价与监测[4],强调职业教育必须走内涵发展之路,促使人才培养规格质量与人才需求相匹配,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强调省域职业教育发展环境的保障性,以对职业教育发展活力的评价与监测为着眼点。着重考察和评价省域职业教育政策的完备性、可执行性、体制机制的灵活性、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和办学的开放性。
(二)省域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评价的内容架构
基于协同发展理念对省域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水平应该从职业教育结构布局合理性、职业教育质量和职业教育发展活力三方面进行评价。
第一,职业教育结构布局合理性从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合理性、专业结构合理性和地区布局合理性等方面来考虑。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合理性评价包括中等职业教育在高中阶段的比例构成、高等职业教育在专科层次、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的比例构成;中等职业教育在高中阶段比例的适切性、高等职业教育在专、本和研究生层次比例的适切性;以及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有效性等方面。专业结构合理性包括专业结构与所在地区产业结构的匹配程度、专业或专业群对区域型支柱产业、产业群或产业链的支撑程度。地区布局合理性评价主要考察各级各类职业学校的布局与所在区域经济、人口和区位优势之间的关系[5],包括:职业学校布局与所在区域人口分布比例的适切性、职业学校布局与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切性、职业学校布局与所在地区的区位优势的适切性。
第二,职业教育质量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性、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区域职业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竞争力等方面来评价。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性的评价包括: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广度和深度、职业教育教学理实一体化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比例、职业学校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利用效率、职业学校课程内容与岗位标准的对接程度。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包括毕业生对口就业率、学生就业的起薪水平以及用人单位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满意度。[6]区域职业教育在国内的竞争力评价包括区域内职业教育的整体规模、各级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接受职业教育人口的收入水平、职业教育的整体投入(年度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投入占人家 GDP 的比率)。
第三,职业教育的发展活力从职业教育相关政策的有效性、职业教育体制机制的灵活性和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多样性和职业教育的开放性等方面进行评价。职业教育政策有效性评价包括职业教育政策的完备程度、职业教育政策的执行情况和职业教育规划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对接程度。职业教育体制机制灵活性评价包括: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的多元性、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及时性、职业学校现代治理结构的完备性和职业教育招生考试模式的多样化等方面。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多元性评价包括:政府举办的职业学校的比例、行业企业举办职业学校的比例以及社会组织或个人举办职业教育的比例。职业教育的开放性评价包括: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覆盖程度、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广度、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深度、民间资本在职业教育投入中的比例、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的衔接和沟通程度等。
五、省域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水平评价的原则
(一)整体着眼与局部着手相结合的综合评价
职业教育自身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学校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学历和非学历、全日制与非全日制职业教育等。因此,实现该系统的科学发展需要从省域的高度对全省职业教育进行整体布局和长远谋划,通过对职业院校的区域布局和专业结构进行调整,转变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使得省域内不同类型、不同区域和不同层次的职业学校能够找准自身发展定位,从自身的优势专业出发,充分发挥自身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使省域内职业教育的整体作用远远超过各部分作用的简单相加。因而,从省域统筹考虑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并对协同现状进行整体评价不仅十分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具体包括对省域职业教育发展的理念、省域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省域职业教育的结构布局及其合理性、省域职业教育发展的质量、省域职业教育发展的活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为了更加有针对性地引导和测量,省域内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在从整体着眼进行评价的同时,也要开展局部的专项评价。在省域职业教育系统中,职业院校和专业的结构布局、职业教育发展的质量和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活力,与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较为密切,其协同发展的程度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省域职业教育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能否实现真正的协同发展,需要对这三个要素应进行专项评价。而在专项评价过程中,要将省域职业教育发展的整体环境考虑进来,在对职业教育进行整体综合评价的基础上,以结构布局、质量和发展活力为切入点,对省域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进行动态的监测和评价。
从整体着眼局部入手对省域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将整体和局部的评价相融合,通过预设的整体评价可以指导局部的专项评价,而局部专项的评价实践是对整体评价的修正、重构与完善,二者相互支撑相互渗透,在力求全面的同时而不失针对性。因此,这种整体着眼与局部着手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既对省域内整个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现状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可以从宏观上统筹规划省域内职业教育的结构、布局和发展等,另外也可以使各级各类职业学校与省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协同,明确分工各具特色,对于不同区域和不同层次职业学校在省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二)现状测评与引导未来相结合的系统评价
立足于省域内职业教育的现状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只有了解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的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才更为科学。尤其是在省域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标准和指标的设计以及进行数据采集时,应以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以及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情况为基本依据。省域内职业教育的结构布局、层次结构、专业结构、地区布局;职业教育的质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适用性、各级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职业教育在国内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职业教育发展的活力,政策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体制机制的活力和发展模式的多样性等方面都是一个省域内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职业教育与所在地区协同发展现状的具体表现,同时也是省域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协同水平评价应该关注的方面。
职业教育自身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而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同样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7]仅仅针对当前省域内职业教育实际情况以及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情况进行评价,不仅会降低评价的科学性,同时也会束缚职业教育以及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各级职业学校是实施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主要载体,与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联系紧密,对省域内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评价,不仅是对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现实情况的评价,还应具有引领和推进的作用,在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中,努力实现职业 教 育 系 统 与 经 济 社 会 两 个 系 统 之 间 的 协 同 发展。通过设立某些导向性的针对未来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指标,或者通过对当前省域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现状进行评估后对其未来协同发展态势进行预判,从而引导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面向未来的发展性的协同水平评价对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促进省域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协同变得更加有意义。在协同发展水平评价的过程中,要根据各级各类职业学校的自身特点和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和大背景进行协同发展性评价,如职业学校更好的适应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一带一路”战略、“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东北新一轮”振兴等战略;各级职业院校所面临的“生源危机”和国家推动应用本科转型政策给高职院校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通过评价,帮助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找准定位,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空间;也可以摸清职业教育与省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程度和水平,为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指明方向,找出差距,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评价,既立足于现实状况又着眼于未来发展,立足于现状的协同水平评价是做好面向未来的协同水平评价的基础,而未来协同水平发展评价基于现状评价,又要高于现状评价,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预判性。对省域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既要了解自身的优势、劣势、发展状态、所处位置;同时,又要了解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水平和趋势以及对职业教育的需求等;此外,协同发展评价应是双向评价,既要从经济社会发展角度去思考,职业教育如何与之协同、满足其发展的需要,又要从职业教育发展角度去思索,经济社会发展如何为职业教育发展创造条件,为职业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作者单位:
原文出处:高明,高红梅. 省域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水平评价[J]. 现代教育管理,2017,01:85-91.
相关内容推荐
-
技能大赛与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相互促进的方
近年来,随着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不断深入,职业技能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各学校的领导、老师所重视,国家对职业院校的技能培养也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作为我国教育制度的创新设计,是校、政、企三者的结合,技能大赛以其广泛的影响力...
-
高校科研成果运用于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要
在高校的人才培育、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项职能中,社会服务是一项重要职能。高校的科学研究只有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充分发挥知识和智力密集的优势,才能真正体现科研自身的应用价值。1、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实现高校科研价...
-
制度分析下中国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
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高质量的社会型全能人才,探究如何改革,如何创建高校的高效课堂教学质量成为了高等院校寻求出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因此不难看出建立和完善教学工作的长效机制将是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重点所在。机制研究就其本质而言仍然属于...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