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社会学论文 >

如何应用社会资本概念解释教育经验

来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谢爱磊,洪岩璧
发布于:2017-05-16 共9856字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基本的文献综述工作,初步介绍社会资本概念在教育研究领域的应用情况,以及梳理社会资本与教育结果有着怎样的关联;并对研究者目前使用的方法做简单的类型学概括,分析他们在使用社会资本概念描述教育现象和解释教育问题时,到底因循何种思路。

  关键词:社会资本;教育;文献综述。

  资本是个迷人且极富解释力的概念,自被建构以来,便广为研究者使用。资本又是一个富于张力的概念,自被赋予政治经济学意义以来,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就对其加以诠释与拓展,用来描述和解释不同类型的社会现象。在经济学研究领域,它与价值、增值、财富等概念密不可分。在政治经济学研究领域,它与剥削、反抗、意识形态等概念共生。在社会学研究领域,它与社会结构、不平等、再生产等概念紧密相关。总之,在当今社会科学研究者看来,资本一词的含义已经变得相当多元化,在各领域的概念体系中,经济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等概念频繁可见。

  在教育研究领域,近年来,社会资本概念变得炙手可热---有关社会资本与教育间联系的文献越来越多。如同在其他领域,教育研究者针对社会资本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认为社会资本是不少社会问题的良方①.社会资本概念本身又能够有助于研究者脱离就教育问题看教育问题的窠臼,让他们站在教育问题之外,将教育视为社会系统的一个环节,从而获得更广阔的理解教育问题的社会视野。而且,教育行动本身就是一项社会行动,以相关学科针对社会行动的概念来重新建构(非替代性)教育研究者对教育行动意义的认识,本身就有其内在的合理性。

  的确,自被引入教育研究领域以来,社会资本概念已经帮助教育研究者对教育现象有了更丰富和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识,帮助研究者积累了大量关于教育问题的新知识②.不过,这些不断积累的知识,轮廓到底如何?新的知识又是通过何种方法得以生产?不同研究者在研究教育现象时又是在何种意义上使用社会资本概念?社会资本概念本身是舶来品,在教育研究中,中国的研究者又做出了哪些努力,尝试将其本土化,以期更好描述和解释本土问题?目前,就这些问题,还没有文献系统地进行整理与描述。

  本文成文的目的正在于此。我们试图通过基本的文献综述工作,初步介绍社会资本概念在教育研究的应用情况,梳理社会资本与教育结果的关联;还将对研究者目前使用的方法做简单的类型学概括,分析他们在使用社会资本概念描述教育现象和解释教育问题时因循何种思路。

  一、社会资本:概念与发展。

  要应用社会资本概念,一般地,总要循着知识考古的思路,探究这一概念的源头①。不过,对于社会资本概念的起源,学界却并无定论。②一些学者试图从社会学和经济学鼻祖涂尔干③和亚当斯密④的早期着作中发掘其踪迹,另外一些学者则将托克维尔⑤,格伦·洛瑞⑥和布迪厄⑦的作品视作社会资本概念的源头。不过,尽管如此,在追述社会资本时,布迪厄、科尔曼和帕特南三人的学术作品仍然被视作“社会资本理论”的奠基之作⑧。

  布迪厄⑨将资本(包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视为不断积累的劳动力,并视其为社会再生产的重要资源。在他看来,社会资本是现实或潜在资源的集合,资源的拥有主要得益于行动者所拥有由于相互认识或认可而结成的牢固的关系网络。网络本身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制度化特征。换句话说,社会资本可能由于行动者从属某个群体而带来。布迪厄认为,行动者所拥有社会资本的多少既取决于他可以动员的关系网络的大小,也取决于这一关系网络之中所有资源(经济的、文化的或符号的)的多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强调的是社会资本的过程属性,认为关系网络本身以实践的状态存在,个体需要不断经营其网络。关系网络的建立和持续需要社会行动者无止境的投资。瑠他还指出,尽管个人所拥有的社会资本不能化约为个人或者他关系网络中的人所拥有的经济和文化资本,但是社会资本不可能完全独立于这两者而存在。瑡在布迪厄看来,社会资本是社会实现再生产的重要工具。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群体可以通过设立与修订网络关系,定义和划定自己的边界,从而控制成员资格,维护团体利益。《资本的形式》瑢一文还分析了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社会资本与其他形式资本间的转换问题。实际上,不同类型资本之间的转换可被视为占据统治地位的社会群体传递自身社会地位优势的重要策略。

  科尔曼的作品是社会资本概念的另一重要源头。《社会理论的基础》琐一书指出,在对社会行动进行解释和描述时,有两种取向。一种取向来自社会学家,在他们看来,行动者乃是社会化的,其行动受到社会规范、规则与义务的约束。这一领域的研究旨在描述和解释社会行为怎样由社会环境形塑、限制和重构。另一种取向来自经济学家,他们将行动者看作理性、自利的主体。这一取向在新古典经济学及其他各种政治哲学例如功利主义、契约主义以及自然权利中都可见到。在科尔曼看来,这两种取向都有着严重的弱点。社会学取向的提法忽视了个体行动的内在动机,将个体“过度社会化”;而经济学取向的解释则对人的“社会性”理解不足,况且当时的经济学研究也已经表明,即便是市场活动也总是在一定的组织和社会环境中展开。他试图用社会资本的概念弥合两种取向间的鸿沟,力求在理性行动和社会和制度性组织的约束间建立连接。他从理性行动理论出发,认定每个行动者都控制某种资源,或者对某种资源感兴趣,将社会资本定义为一种特别的资源:①它不是单一的实体,而是包含了多重元素,这些元素有两个共同点。首先,它们都由社会结构的某些方面组成,其次,都有助于某些行动---无论是个体还是集体的。不难看出,他试图通过社会资本的功能对其进行定义---这也是不少后来的研究者对其加以批判的原因之一。科尔曼指出,不同于其他类型的资本,社会资本存在于行动者之间关系的结构之中---它并不附着于某个个体行动者身上,或体现为某种物质形式。由于组织也可视为一种类型的行动者,组织之间的网络连接也可以带来社会资本。在他看来,社会资本的存在形式有很多种,义务、期望以及信任等都可被看作社会资本的重要形式。②科尔曼同时指出,流动在社会网络中的信息也是社会资本的重要内容。在他看来,社会规范和对某些行为的限制也可以被视为社会资本的一种形式。所有类型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都会有助于某种形式的社会资本的生产,社会行动者会有意地建立社会关系,并保持这些关系,尤其是当这些关系能够带来收益时。科尔曼还特别指出了何种社会结构有利于社会资本的产生。一是闭合性的社会网络,二是合适的社会组织。③在界定社会资本概念时,布迪厄和科尔曼之间存在几点不同。首先,布迪厄强调社会资本在现存社会结构实现再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科尔曼则较为强调社会资本如何有利于实现社会控制和促进社会行动(从而有利于社会行动具体目标的实现)。其次,布迪厄将看不见的关系网络以及其他形式的各种资本(经济,文化和符号资本)都视为社会资本的组成部分,而科尔曼强调的则是社会结构(关系网络)的生产性特征。由此可以看出,布迪厄强调了结构性约束,以及由阶级、性别和种族所决定的资源分配的不平等,科尔曼关注的则是家庭、社区中规范和有效的制裁措施对于提升其成员生活质量的功用。第三,布迪厄否认社会资本的本源性,指出社会资本不能独立于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而存在。而在这点上,科尔曼的认识有所不同,他指出,社会资本因社会结构的某些特征而产生,这实际上指出了社会资本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帕特南的作品是社会资本概念的另一重要出处。他关于社会资本的定义被广泛引用,为大众所知晓。他认为社会资本拥有社会组织的一些特性,例如信任、规范、交际网络,且这些特性能够帮助提升社会效率,促进协调行动。④较之布迪厄与科尔曼,帕特南的定义要更为宏观。⑤布迪厄与科尔曼的分析更为关注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或者行动者与某一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焦点在行动者由于嵌入某种类型的社会关系网络或者社会结构而可能的收益。⑥帕特南则在社区和地区的层面上对社会资本进行定义。

  认为其是市民社会的某些属性。社会资本的集体主义取向集中体现在其关于社会资本定义的语句中---“有更多社会资本的社区,共同行事要容易更多”⑦。帕特南用报纸阅读、市民参与自愿性质协会的情况,以及对政治权威的信任程度来衡量社会资本。

  在社会学研究领域,布迪厄、科尔曼和帕特南针对社会资本的研究是极富开创性的,为后来者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对此,研究者并无多少争议。当然,也有研究者指出,以上三者的定义还是不能够很好地帮助后来者理解社会资本的内涵,他们针对社会资本的定义外延过于宽泛,内涵不甚严谨。①即便如此,依据他们的研究,依然可以总结出描述社会资本的重要结论:社会关系网络是社会资本的基本组成部分,社会资本正是通过社会关系网络被创造以及传递的;社会资本的获取指向一定的目的,需要带有一定目的的社会行动者持续建构和动员相关的社会关系网络,才有可能获得社会资本,达至自己追求的目的;社会资本的动员指向某一结果,例如被动员的某类资源。后来的研究者对于社会资本概念的进一步发展大体上也是从以上三个方面展开。②在后来的研究中,研究者基本上肯定社会关系网络是社会资本的基础组成部分,并进而关注网络结构的特性(社会关系链的强弱)以及由于动员不同结构特性的关系网络而带来的社会资本的差异③。举例来说,邻里关系、好朋友和商业伙伴之间是强的社会关系,研究者认为这种经常且长期更加容易带来责任和信任。④弱的社会关系,特别是连接起两个不同社会团体的关系链,则可能在传递信息方面有着独到的优势。⑤当然,在不同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下,不同类型关系网络的作用可能并不相同。例如,在研究中国城市居民职业获得的过程中,边燕杰就质疑了弱关系链在信息传递方面的价值,并声称中国劳动力市场工作信息的传递主要是通过强关系链。⑥在不同文化和制度背景下,研究不同类型网络链接所能带来的结果的差异,是后来研究者的一项重要旨趣。⑦关注社会网络所链接的行动者之间存在的差异,是后来研究者发展社会资本概念的另一重要方向。

  例如,林南就曾依据社会行动者的社会地位将他们在社会关系网中的位置进行了细分,指出不同网络位置意味着从社会关系网中获取资源的机会也不同。⑧2001年时,伍尔科克也做了类似阐释,认为需要依据关系网络所连接的主体地位的不同对不同类型的社会关系进行区分。⑨我们将社会网络、行动者以及资源视为理解社会资本概念的核心三要素。不过,要素这一提法也有其问题所在。正如班克斯顿等人提及的,要素的说法容易导致社会资本被看作静态的、可量化的实体,这样,社会资本就有可能最终被化约为网络以及由网络带来的规范、价值观、信任等(甚至直接与它们划上等号)。瑠如果社会资本能够被化约,则意味着它不过是替代以上概念的一个“新词”.另外,这也会导致进一步的质疑:规范、价值观以及信任等到底是社会资本的不同存在形态还是社会资本被使用的结果。因此,社会资本概念最好被理解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行动者通过对关系网络的策略性使用来实现自身行动的目的。①而这一理解又正好回应了马克思关于资本的论述。在谈及资本概念时,马克思说,所有资本,在最初进入市场的时候,无论是以商品、劳动力或金钱的形式存在,最终都将被转化为资本。②马克思将资本看作处在投资和使用中的资源。在他看来,只有当资本被投资于市场环境用来赚取利润时,资本才能被称为资本。马克思对于资本的这一理解多被应用针对经济行为的分析。布迪厄则将马克思的分析进行了拓展,应用到理解其他类型的社会行动上。他将“文化”、“社会”等词缀以“资本”之尾,认为应当整体看待社会行为---社会行动的理性一面不应当与其他方面分割开。在他看来,将行为的理性一面与它的其他社会属性分开讨论,最终会导致行为分析的片面性。③布迪厄坚持认为,一门关于行为的经济学分析应该“掌握资本及其利润存在的各种形式,并分析不同类型资本相互转换的定律”.在他看来,资本,无论是其物化还是具身性(embodied)形式,都需要时间来加以积累。④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社会资本就必须被理解为一个过程:行动者通过策略性地运用社会关系网络来实现某些特定目的的过程。只有如此,才算是更加准确地抓住了“资本”的核心内涵---只有相关资源处于“市场”条件下,被频繁地加以投资和使用时,它才能称为“资本”.

  倘若将社会资本理解为一个过程,社会资本的三重要素就需要加以重新审视。在过程性概念框架下,社会关系网络的形成既是社会资本的第一构成要素,也需要被理解为社会资本形成的第一个阶段,它为社会资本的投资和使用打下基础。而行动者的反应和行动则是社会资本形成的第二阶段,他们需要通过社会关系网络的动员和使用来实现自己的目的性行动。社会资本的最后一个阶段则为资源获得。

  不同领域的研究者还在不断地以自己的研究丰富着社会资本概念。这一概念源头的模糊性和空间一方面使其饱受诟病,一方面却也使各个领域的研究者能够按照自己的理解对其加以建构,使其获得了相当的生命力。⑤上世纪80年代开始,社会资本理论进入教育研究领域,大量文献开始就两者的关系做出研究。

作者单位:
原文出处:谢爱磊,洪岩璧. 社会资本概念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综述与评论[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01):21-30.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教育社会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