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社会学论文

高校在线直播课堂社会化传播及其意义

来源:北京教育(高教) 作者:李彦冰
发布于:2023-03-15 共4336字

  摘要:在线直播课堂社会化传播是课堂教学内容直接在家庭、社会公共场所传播的过程或结果,它是高校课堂教学从相对封闭到开放的社会化过程。这一过程具有如下特点:高度依赖互联网技术;知识扩散场所和对象更加社会化;教育对象的知识接受具有离散化倾向;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标准更加多维化。这一问题的本质是将高等教育知识和理念的相对封闭的传播转变为开放性传播,将具备一定精英特征的高等教育知识在更大范围内向社会一般民众普及。它实现了高等教育资源的下沉式社会共享,使高等教育知识的传播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启蒙意义。对教师来说,它促使教师的授课活动要权衡人才培养与社会启蒙的关系;同时要求教师的授课活动要接受更大范围的社会检视;课程思政的融入也将面临挑战。

  关键词:高校在线直播课堂;社会化传播;社会启蒙;教师素质;

  在线直播课堂社会化传播的内涵及其特点

  高校在线直播课堂社会化传播是指高校课堂教学由传统教室上课转为在线直播后,课堂教学内容不仅在学生层面扩散,而且还直接在家庭、社会公共场所传播的过程或者结果,这使以往高校课堂教学相对封闭的知识传播过程,向更为开放的社会化传播过程转变。相较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来说,高校在线直播课堂最直观的表现是授课场所的变化,但这一直观的改变背后隐藏的是高等教育课堂教学内容作为一种知识扩散的路径和对象的改变,因此呈现出自身鲜明的特点。

  第一,课堂内容传播高度依赖互联网技术。毫无疑问,新冠肺炎疫情所导致的居家在线直播教学是依托发达的互联网技术开发出来的各种会议软件、教学软件而实现的。当前,被普遍采用的腾讯会议、雨课堂、钉钉会议等均是依托移动互联网技术来实现。离开互联网技术而谈网络直播教学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已经成为一个常识。

  第二,高等教育知识扩散场所和对象更加社会化。传统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是在教室这一封闭的物理空间里完成的,这对社会其他成员来说就是一个门槛。就中国高等教育现实而言,从入学选拔、教育观念、教育功能、课程授课形式、高等教育的管理和学术管理形式来说,都还带有一定程度的精英化色彩。今天的在线直播课堂则进一步使知识的扩散社会化,其主要表现就是受教育场所已经由有围墙的校园转变为家庭和任何可能的社会公共场所。疫情防控常态化带来的居家办公使学生的家庭成员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受教育的对象,家庭成员接受高等教育课堂教学的概率大大增加。手机和小型电脑的便携化特征,使高等教育的在线直播活动成为移动的高等教育课堂,它可以使受教育对象所能到达的任何公共场所都成为高校课堂开讲的地方,这些场所中活动的人群都有可能成为高等教育知识传播的对象。由此可见,高等教育知识扩散的对象也日益多元化,它使高等教育知识日益向社会的内部扩散和渗透,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程度在某种程度上得以拓展,高等教育可能会发挥某种程度的溢出效应,高等教育的社会深度启蒙意义再度显现。

  第三,教育对象的知识接受的离散化倾向明显。所谓离散化倾向是指学生们由原来的共处课堂接受教育,转变为独立的个体接受,或者家庭化接受。独立的个体接受实际上是将受教育的对象转变为了孤立化、原子化的个人,同辈之间的比较评价、相互讨论、切磋、辩论等学习活动日益弱化,多数情况下学生是通过内省式思考来完成知识的消化和吸收。这一倾向消解了学生共处一个场所接受知识所能带给学生的共情、共鸣效应,在场式的群体感染、群体暗示几乎消失了,学生即便有相互讨论的需求也只能通过课后的在线讨论来完成,而这与面对面讨论的便捷性又不可同日而语。家庭化的接受情况较为复杂,这与整个家庭成员的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氛围有很大关联。如果家庭的受教育程度较高、氛围宽松,家庭成员间的讨论可以成为知识传播、内化、吸收的重要助推力量,如果家庭的受教育程度没有达到大学程度,课堂知识的讨论很难在家庭成员间展开,知识的再传播效果则会大打折扣。此时,学生是否具有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批判性接受的思维方式对这种课堂传播方式的效果显现具有重要作用。

  第四,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标准更加多维化。正因教学活动形式、场所、对象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的变化。网络在线直播教学的教学效果虽然要从有清晰的教学目标、传递良好的学科知识、学生有效的学习效果、教师有效的组织教学和丰富的成果产出等方面去评价,但是网络在线直播所带来的新形态,使得以上教学效果的评价指标的内容必须进行调整。这促使教学效果的评价必须考虑更多的维度,如要把课堂教学效果的社会效应纳入其中进行评价,同时也要考虑教学场所的变化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带来的影响,教学效果评价的多维化和复杂化特征日益突出。

在线直播课堂平台

  在线直播课堂社会化传播的本质与社会意义

  在线直播课堂的社会化传播的过程是使具有相对封闭性和一定精英特征的高等教育知识、理念,跨越固有的教育对象和校园藩篱,进一步向社会其他领域弥散的过程。因此,在线直播课堂社会化传播的本质是将高等教育知识和理念的相对封闭的传播转变为开放性传播,它向社会其他人群敞开了怀抱,尤其是向不具备高等教育准入门槛的人敞开了大门;它将具备一定精英特征的高等教育知识在更大范围内向社会一般民众普及,虽然这一扩散与传播的效果还有待时间检验,毫无疑问,它已经使高等教育知识、理念的传播具有了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第一,高等教育资源的下沉式社会共享。有研究者在谈到慕课等网络课程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时,认为“慕课意味着校园围墙在被打破,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传统意义上的大学职能将会发生颠覆性变化”[1]。实际上,这时所讨论的教育资源共享的人群还停留于学生群体,只不过知识的扩散由一所大学的学生到了另一所大学的学生。但是,今天的在线直播课堂教学使高等教育资源跨过了大学校园,进一步下沉到学生家庭成员与其他社会成员,实现了教育资源下沉式社会共享。由此,这是从知识供给的角度弥平知识鸿沟的一种重要途径,至少这一途径把教育资源从高校等教育机构直接送到了社会的细胞——家庭之中。这实际上也是高校服务社会发展方面的特殊显现。当然,知识鸿沟的弥平并不是具备了充足的知识供给这一个因素就能实现,它跟既有知识存量、主动求知的欲望、受众的接受时间等因素都有关系。

  第二,在线直播课堂的社会化传播具有社会启蒙意义。所谓社会启蒙,指的是通过教育使人们接受新的事物,从而使社会得到进步。纵观近代以来的社会思潮传播,从西学东渐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间里,社会思潮的传播也基本遵循了从精英到社会底层的演变过程。高等教育的课堂是思想的播种机,是技术革新的发源地。不管是思想也好,技术也罢,要想在社会上发挥作用,多数都是依托高等教育的育人过程来实现。因此,高校学生就成为了这些效果得以实现的中介和渠道。学生的成才之路就是高校育人使命的自然延伸。今天的在线直播课堂直接嵌入了社会生活,它直抵社会普通成员的特点,使思想传播和技术扩散得以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上得以实现,这与以往知识和理念传播的路径完全不同。原来定点的知识扩散变成了今天的散点传播。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不能对“互联网+教育”的社会现实情景做完全乌托邦化的理解和认知,否则就有陷入媒介技术中心主义窠臼中的危险。一场社会启蒙运动的效果不仅仅取决于传播技术的革新,更跟这种思想传播的社会情景和所依赖的社会关系有更紧密的关系。但对媒介中心主义的警惕丝毫不能掩盖这场社会化传播的意义,毕竟知识、技术和思想在短时间内集中地直抵社会成员的景象,在历史上还不曾有过。

  在线直播课堂社会化传播之于教师素养的新要求

  在线直播课堂的社会化传播把教师的授课活动实时置于社会大众面前,这使得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时刻接受社会大众的检阅,它对任课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一,教师的授课活动要权衡人才培养与社会启蒙的关系。教师的初心和使命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开展全部教学科研活动,以“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衡量育人工作的根本标准。不管是在传统课堂上,还是在今天疫情背景下的在线直播课堂中,学生的成人成才始终应该是教师授课活动考虑的首要目标。

  在传统的高等教育课堂中育人的目标与社会启蒙的使命基本是一致的,两者合二为一。高等教育通过教学活动培养优秀的学生,通过学生的成人成才服务社会来进一步达到社会启蒙的大目标。但是,在线直播课堂直接嵌入家庭的新变化,增加了家庭成员及其他社会成员受教育的潜在可能,这同样给高等教育对社会的深度启蒙提供了可以想象的空间和途径。这一变化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是促使教师必须思考如何权衡高等教育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启蒙对象的扩展问题。毫无疑问,高等教育的对象仍然是在册的经过选拔的本校学生,教育对象不能因新冠肺炎疫情的长期化而失焦,更不能看到了高等教育对社会深度启蒙的可能而将社会其他成员作为教育的主角去对待,倘真如此,高等教育将因失去既定的规范而产生混乱。如何兼顾两者,做到既不失去高等教育既定的育人目标,又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启蒙的深度扩展,将成为教育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第二,教师的授课活动将要经受更广泛的社会检视。这里的社会检视其实就是指社会监督。如果说,传统课堂和慕课阶段的教学也要接受社会检视的话,这种检视一般是指经由学生或者媒介监督报道的社会检视,毕竟这些课堂的授课内容并不是直接面向一般的社会成员,所以它是一种中介化的社会监督,是大众媒介作为社会舆论风向标和警示器,在高等教育教学活动产生社会越轨行为时,给予必要的舆论警示,从而达到规范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效果。但是,今天的在线直播课堂直接嵌入家庭或者下沉到社会基层的现实,使得教师的教学活动需要直接面向社会成员,社会成员是直播课堂的在场观看者,教师与社会成员直接面对面,需要面对拥有全媒体表达技能的社会成员的效果评价,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要更规范,更要谨言慎行。在一般课堂讨论中被普遍采用的社会争议事件此时还能不能成为课堂讨论的内容,就需要谨慎选择了。

  第三,课程思政的贯彻和融入也将面临挑战。原本面向学生的课程思政活动,思政元素挖掘、思政教学设计和实施等都是从学生出发,学生是唯一的接受主体。在教师看来,原本带有谋略性、策略性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活动让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受到主流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影响,如盐入水般产生效果。因此,学生在接受的同时未必能觉察或者感受到这种带有强烈主体性意识的政治传播活动意图。但是,这样的活动在面向社会一般成员时将会因社会成员身份的多元性、知识结构的复杂性、人生阅历的丰富性而带来复杂变化。在此情况下,课程思政如何更好地融入专业教学,如何推陈出新将成为新课题。

  参考文献

  [1]张鸷远.“慕课” ( MOOCs )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6(2):116-121.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
原文出处:李彦冰.高校在线直播课堂社会化传播及其意义[J].北京教育(高教),2023,No.993(03):63-65.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教育社会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