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史学科的现状。
1.教育社会学等一些新兴学科挑战着教育史的传统地位。20世纪60年代中期,教育社会学成为师范学院新宠,教育史则成了最大输家。除了教育社会学,行为科学的和科学试验方法的流行,也对教育史构成了威胁。
2.教育史远离现实,职业相关程度低下导致学科功能弱化。
3.教育史不能适应现代课程改革的需要,对诸如问题导向、跨学科课程改革趋势反映迟钝。
4.教育史教学人员素养不高,表现在认知结构和教学能力方面存在严重的缺陷。有人将教育史的不景气直接归咎于这门学科长期被少数不懂历史的人把持。
5.学科专门化程度提高使得教育史与一般历史研究脱节,导致在方法论上的落伍。
6.教育史学家内部的纷争对这「1学科的声誉书查成了不良的影响。
7.价值理性受到工具理性的普遍压制。大学学科的作用越来越局限于充当市场的佣人,学科发展带有明显的经济烙印,在市场逻辑中迷失了自我。作为更多地追求价值理性的教育史学科,注定无法摆脱被边缘化的命运,生存空间萎缩。
8.外部挤压导致科研队伍危机。目前,教育史科研队伍危机主要表现在骨干流失和后继乏人。首先,因学科研究课题较之于学科较难立项,研究经费医乏,成果较难发表。面对职称评定与研究成果紧密挂钩的评价体系,本学科的许多专家和骨干在残酷现实之下纷纷“跳槽”.其次,受急功近利的思想影响,“史”字学科被打人“冷宫”,教育史也未能幸免,其他学科的研究者认为教育史为无用之学,在外部舆论氛围的挤压下,教育史学科惨淡经营。
9.缺乏开放心态。首先,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的封闭性。人文学科的界限属人为划定,划分依据往往是学科以外的利益驱动,而不是学术的内在逻辑。目前,教育史学界也安心于这样的划分,在方法论更新、思维模式引进、领域拓展及研究进度等方面落后于其他学科。
其次,画地为牢的研究领域。在许多研究者的潜意识里,教育史研究存在时间界限。似乎只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以前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才能进人研究视野。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将当代教育作为教育史的研究范围,将教育学科年度报告、教育学科研究进展都纳人到教育史学科的研究范畴。
再次,教育史学理论研究进展缓慢。教育史论研究的薄弱,不可避免导致学科自身定位模糊,框架体系不确定,其价值和功能不被外界知晓和认同,不能形成学科自身独特的概念、范畴和方法论,具体研究的理论层次不高,在发展中表现出明显的“借用”和“依附”特征。而且,在方法和工具的引进和借鉴上进展缓慢,很多研究仍然停留在传统史学分析上。其实,教育史除了史学特征外,还有教育学特征,教育学特征更要求教育史研究不能一头扎进旧纸堆,要重视为教育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的重任。
二、对教育史学科的未来思考。
1.育史学科的基础建设需要加强。育史以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为其研究的对象,掌握真实而充分的教育历史资料是开展研究工作最基本的条件,所以教育史资料(包括文献文物档案图像录音访问记录调查报告等等)的广泛收集和整理,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学科基础建设工程。教育史的基础建设虽不能在短期内取得较大的成就,但是必须从思想上加以重视,逐步推进,最终一定会达到预期的目的。
2.进行教育史学科的历史总结和理论建设。些研究者对教育史学科的现状不满,认为虽然研究成果不少,但是理论水平不高,重要的原因是缺少理论指导。这一批评是很中肯的,促使人们加以反思,呼唤加强教育史学科的理论建设。借鉴和运用现代人文社科等学科新理论来研究教育史,需要认真总结教育史学科经验与教训,研究教育史基本理论问题,依此形成教育史学科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方法。
3.立教育史学科的基础地位和扩展生存空间。育史学科在培养教育专业人员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教育史学科基础地位动摇,因课时减少而生存空间缩小,学科的特色难以体现,学科在培养专业人才的作用不能发挥,这种状况实在令人担忧。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以后,教育改革就倾向于学欧美,改革中注重学习实用技术,忽视人文学科,用实用标准来衡量教育史学科,视教育史为无用之学。所以期待师范院校的领导提高认识,端正指导思想,才有可能进行矫正。
4.从动态中考察教育史实。作为一门研究教育历史发展状况的学科,教育史应该从动态中考察教育现象,分析教育问题,生动地再现历史画卷。首先要关注教育现象的社会背景。每一个教育现象的发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每一次教育改革都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变化在教育界的集中反映,无论是中国古代北宋时期的三次兴学还是美国二十世纪中期“国防教育法”的颁布都无一例外。如果教育史学工作者在研究教育史的过程中,能够从宏观上充分认识教育现象背后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科学分析教育变革的内因和外因,无疑会使教育史的研究成果更加生动、更加全面。其次,要关注同时期国家之间的教育交流。历史上,国际间的教育交流十分活跃,这不仅促进了各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同时也验证了某一种教育制度、教育思想的合理性与生命力。再次要树立服务于社会的观念。服务于现实社会是教育科学的基本功能,教育史学要走出封闭的书斋,面向现实,树立服务于社会的观念。积极参与现实社会的教育改革与实践。一方面,教育史学要不断扩展自己研究范围,丰富教育科学理论,多方面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教育史研究者要对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保持高度敏感,深人社会基层开展调查研究,积极探索现实中的种种教育问题,从问题着手研究教育史,从而对社会现实问题做出富有历史权威性的解释。这种研究方式具有很强的现实。这种研究方式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目标性,避免了盲目性,有助于节约精力、精选课题。
事实上,精确的、有深度的、具有历史背景的信息,对于正确地理解人类活动情况及教育者所起的作用是绝对必要的。通过对社会教育问题的历史性考察,可以建立教育史学新的解释模式,提高人们对教育现象的理解力,把握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为教育管理部门的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思路,从而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扩大教育史学科的影响力。就其本身而言,研究教育史并不能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但它却可以使我们更睿智地、更全面地进行教育改革。
5.史学者和教育学者携手研究教育史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教育史界尚未看到有关迹象,虽然不时有个别历史学者加人到教育史队伍中来,但仅限于个人,尚未形成群体优势;历史系从事的教育史研究更是寥寥无几。在这方面,我们应早日制订应对措施,吸引历史学者加盟教育史研究,以改变当前教育史研究水平不高的局面。
总之,虽然目前的环境存在许多不利于教育史学发展的因素,但事实上也存在着很多有利条件: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有利于资源的占有和共享;历史学出现的新的研究方法为教育史学的研究提供了思路;教育现状与社会转型期发展的矛盾,为教育史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研究课题与发展的空间等等。教育史学科要逐渐走出过去孤立、零散的静态历史研究,充分利用潜在的学术空间和实践空间,拓展学科研究领域,加快学科理论体系的建立,以科学理性的精神提炼教育遗产与经验,不断地适应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需要。这些转变不是短期可以完成的,实现教育史学科的振兴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工程,但新的关注必将导致未来新的探索,更多人对教育史学科发展问题的关注与思考无疑会成为教育史学科振兴的新起点。
参考文献:
[1]杜宪成,邓明言。教育史学fMl.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杜成宪。中国教育史学九十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4]贺国庆。英国教育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J].河北大学学报,2004(1):2.
[5][美]维齐,解源,师实,译。美国教育史的研究现状[J].美国历史评论1982(41:17.
本文旨在通过对贫困地区教育扶贫现状研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以助力贫困地区教育扶贫的发展。...
教育社会学是一门什么性质的学科, 是当前我国教育社会学无法绕过的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