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牧区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
(一)牧区儿童成长与教育调查统计
我们抽样调查,“留守儿童”(双方外出务工和单亲父(母)外出打工)有 66 名,占在校学生总数的 20%. 其中单亲父、母一方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 18 名,父母双方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 26 名,分别占“留守儿童”总数的 27.3%和 39.4%. 这 66 名“留守儿童”中有 12 名由祖辈照管, 另有 2 名由亲戚照管。
从自律和自理情况看:良好的为 20 名,中等为 41 名,差的为 5 名;从思想道德品质情况看:良好为 18 名,中等为 24 名,差的为 12 名;从学习情况看:良好为 16 名,中等为 18 名,差的为 32 名。
(二)牧区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我校牧区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的调查,我们了解到由于他们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亲情呵护与教育监管,在生活、学习、行为、心理上存在着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问题表象之一是身体发育不良。 由于缺乏家长的教育和管理, 大部分留守儿童没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 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经常不讲卫生、吃饭不按时、作息不按时、生活无规律、营养不良、抵抗疾病能力弱等情况,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问题表象之二是学习普遍较差。 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 大多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上课纪律性差,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应付了事学习成绩普遍低下;个别旷课逃学,沉迷于玩游戏,学习成绩下滑较为明显。
问题表象之三是行为习惯不良。 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控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主要表现在挑食挑穿、 乱花钱; 有的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调皮捣蛋,不听从代养人的管教,顶撞祖辈,我行我素;有的在学校里不遵守规章制度,不服管理,说谎骗人,小偷小摸,吸烟、打架;有的甚至胆大妄为干一些违法乱纪之事,成了“问题儿童”.
问题表象之四是心理出现偏差。 留守儿童正处在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而父母长期外出务工,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容易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 有的情绪消极,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不合群、易冲动、脾气暴躁、自控能力差;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强。
二、牧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缺失
一个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一个家庭的正确教育,并且家庭的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牧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祖辈,也可能是亲朋好友,也有可能是哥哥姐姐,这些监护人对孩子的教育是缺失的。 这部分牧区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不在身边,造成了亲情的缺失。 这时监护人会对牧区留守儿童倍加溺爱,管理疏松,要求不严格,在他们的眼中只要牧区留守儿童有饭吃,有衣穿,身体健康,安全不出问题就万幸了,就尽到一个临时监护人的责任了。
(二)学校教育缺位
由于牧区留守儿童是近几年的一个新生的事物, 因此对牧区留守儿童这部分特殊群体的研究还没有成熟, 更没有可以直接借鉴的经验可谈,教育缺乏针对性。 另外部分教师只重视学生的共性教育, 对共性中的个性教育往往忽略, 这部分新生的社会群体就在学校里被漠视了,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还有由于牧区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与科任教师,与班主任,与学校不能及时沟通,缺少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力教育, 导致牧区留守儿童这部分特殊的社会群体的教育令人担忧。
(三)社会教育缺乏
由于我们社会经济还不够发达, 生活还不够富裕, 社会力量对牧区留守儿童的教育可以说几乎为零, 社会政府对牧区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管责任是严重缺乏的。
三、解决牧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建议
牧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涉及一代牧区未成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大事, 是关系家庭和睦、社会稳定、民族发展的大事,需要全社会高度重视,共同关注,多管齐下,真正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一)强化政府职能,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政府的责任主要是在政策层面上采取措施,确保教育的公平、和谐发展。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重视并关注牧区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把他们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建立健全学校关于牧区留守儿童教育制度,凸显学校教育的主体性
学校要根据校情和本地特点,建立校内牧区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机制,成立以学校分管领导为组长,班主任为副组长,科任教师为组员的领导机制,各司其职,多管齐下,营造良好的有关牧区留守儿童教育的氛围,让这部分特殊群体感受到学校的温馨和师生的关怀,在牧区留守儿童的生活上和学习上都应该给予帮助,在心理上给予亲情般的关爱和科学有效的指导。 还应建立健全牧区留守儿童的个人成长档案和相应的长效监测制度,对牧区留守儿童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都给予正确的分类,并给予相应的教育管理。
(三)强化牧区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营造牧区留守儿童的温馨生活环境
家庭教育是任何教育不可替代的教育,牧区留守儿童要健康成长,快乐学习离不开温馨的家庭环境。 在这个环境之中孩子的父母对他们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作为父母要尽父母的责任要重视对孩子的教育。 要把教育孩子和搞家庭创收两手抓,并且两手都要硬。 另外,作为牧区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祖辈,亲朋好友,哥哥姐 姐们,要改变陈旧的观念,重视留守儿童群体的教育。
(四)调动一切社会力量,让一切可以参与的力量都关注牧区留守儿童的快乐学习和健康成长
一个人的教育缺少不了家庭、社会、学校的齐心协力的教育,只有形成一种教育合力,营造全社会对牧区留守儿童教育的良好氛围,积极动员一切积极的教育力量,让他们献计献策,共同参与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
总之,“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作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急需得到重视和解决。 这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程,想要改善农牧区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保障农牧区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需要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协调合作,共同建筑一套完备有效的面向“留守儿童”的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李陈续。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亟待解决[N].光明日报,2002-4-9.
[2]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来自湖南、河南、江西三地的调查报告[M].上海教育科研,2002(9)。
[3]林宏。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现状的调查[N].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我县地处河西走廊石羊河下游,近年来由于严重干旱缺水,为加强综合治理,政府大力推进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相继采取节水治沙、关井压田等措施。由于耕地面积减少,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不得不离开故土到外地或城市务工,使得大批的儿童...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批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但由于国家政策和经济条件等的限制,他们的子女只能留在农村,由此形成留守儿童这一弱势群体。2013年全国妇联在其发布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指出我国农村留守...
目录摘要ABSTRACT1绪论1.1研究背景1.1现实背景1.1.2理论背景1.2研究的目的1.3研究现状评述1.3.1国内研究现状1.3.2国外研究现状1.3.3研究评述2研究设计2.1研究的理论视角2.1.1帕森斯社会行动理论2.1.2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2.2...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变革,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其子女大多数留在农村,于是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留守儿童。由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及教育条件相对落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存在许多问题,在学习、生活、...
留守儿童一词最早出现在1994年,上官子木在《留守儿童问题应引起重视》一文中率先提出了留守儿童的问题。[1]关于留守儿童这一概念,国内对其界定诸多,并不统一。学者一张(1994)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在国外工作、学习而被留在国内的孩子;吴建光(2012)...
赤峰学院教师发展与培训学院经过几年的“国培”实践,相对成熟的、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国家级培训模式。内蒙古自治区的“国培计划”的有力实施,不但很好地保证了国家政策方针的实施,更是从提升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牧区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出发,为地区基础...
威廉·A.科萨罗的阐释性再构理论对我们今天正确认识儿童、对待儿童、研究儿童仍颇有启发.无论是家长、教师、教育研究者,抑或是其他成人,在与儿童相处和交往时,应充分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能动性和创造性;关注儿童的同伴文化及其对儿童的影响,鼓励儿童的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