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生物学论文 > 昆虫学论文 >

高粱蚜捕食性天敌昆虫群落结构及其发生动态的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7-09 共1998字
论文摘要

  高粱蚜[Melanaphis sacchari(Zehntner) ]别名高粱黄蚜、甘蔗黄蚜,属半翅目(Hemiptera) 、蚜科(Aphididae) ,其主要寄主为高粱(Sorghum bicolor) 、玉米(Zea mays) 、甘蔗(sugarcane) 和荻草(Triarrhercasacchariflora) . 高粱蚜发生世代短,繁殖快,每年可繁殖 16 ~ 20 余代.高粱蚜寄生在寄主作物叶背吸食营养,初期多在下部叶片为害,逐渐向植株上部叶片扩散,并分泌大量蜜露,滴落在下部叶面和茎上,油光发亮,故称“起油株”,影响植株光合作用及正常生长,造成叶色变红、“秃脖”、“瞎尖”、穗小粒少,影响高粱的产量和品质. 黑龙江省是我国商品高粱的主产区,近几年全省高粱播种面积 12 万 ~15 万 hm2,总产量约 60 万 ~70 万 t,因此进行高粱蚜防治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高粱蚜的防治主要采用化学防治,由于高粱主要用于食用和酿酒,化学杀虫剂的大量使用会直接影响到高粱的食用安全. 为开辟高粱蚜生物防治新方法、新途径,笔者于 2012—2013 年进行了高粱蚜捕食性天敌昆虫群落结构及其发生动态的研究,以期为建立高粱蚜综合防治体系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 1 试验地设置

  试验地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外区民主乡 (E 126°48' 27. 42″,N 45°51' 25. 38″) ,在高粱种植区内,选设 0. 2 hm2高粱田作为调查样地. 每年 5 月 20 日播种,6 月 15 日和 7 月 10 日分别进行中耕除草,10 月末高粱收获. 试验区内全年不施用农药,使高粱蚜及其他生物种群保持稳定,以便清楚地查明高粱蚜及其天敌种群在自然情况下的消长规律.

  1. 2 供试材料

  供试高粱品种为敖杂 1 号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育种研究所提供) .

  1. 3 调查方法

  每年从7 月初开始调查,9 月中、下旬调查结束,每隔7 d 调查1 次,采用网捕(每次调查扫300 网) 、定点(按对角线 5 点取样,每点取高粱 20 株,共取 100 株) 和手工捕捉相结合的方法,调查记录高粱蚜及其天敌的种类、数量、为害部位等,按调查日期分别统计百株虫量.

论文摘要

  1. 4 分析方法

  按照以下公式计算相对丰富度、Simpson 优势集中性、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优势度、Pielou 均匀度: 相对丰富度 Pi= Ni/ N,Simpson 优势集中性 C =∑P2i,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H' = -∑PilnPi,物种丰富度 R = S/lnN,优势度 D = Nmax/ N,Pielou 均匀度 J' = H' / Hmax= H' / lnS. 个体数量大于总个体数量10% 的物种定为优势种,1% ~ 10% 之间定为常见种,小于1% 定为稀有种. 以上各式中 Ni为第 i 物种的个体数量,N 为群落中总个体数量,S 为物种数量,Nmax为群落中数量最大物种的个体数量.

  2、结果与分析

  此次调查共计发现高粱蚜捕食性天敌昆虫 11 种,隶属 4 目 5 科. 天敌昆虫相对丰富度、优势种的相对丰富度和天敌昆虫群落主要参数分别见表 1 ~ 表 3. 统计数据表明: 高粱蚜主要捕食性天敌昆虫的优势种为龟纹瓢虫、异色瓢虫、中华草蛉,是高粱蚜发生期的主要控制因素. 物种均匀度、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随季节增加的趋势,物种优势度、优势集中性均则表现为降低趋势.【表123】

  3、 结论与讨论

论文摘要

  本研究在高粱田采取的调查方法是网捕法和手工捕捉法,因为在白天进行,所以会遗漏一些夜间活动的昆虫; 此外,寄生性天敌个体较小,种类较多,不易采集,在调查过程中会有一部分遗漏. 但根据调查数据仍可以判断龟纹瓢虫、异色瓢虫、中华草蛉、食蚜蝇类和蝽类为高粱蚜天敌的优势种群,其他天敌昆虫出现频率虽然较低,但是它们的出现大大丰富了高粱蚜天敌的多样性,提高了各种天敌对高粱蚜的综合控制作用.2013 年比 2012 年高粱蚜天敌个体数量更多,这可能与 2012 年的气候条件不利于高粱蚜发生有关,导致高粱蚜天敌数量相对减少. 两年调查的天敌物种的均匀度、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随季节增加的趋势,物种优势度、优势集中性则表现为降低趋势,并且天敌对高粱蚜都表现出明显的跟随现象.本研究只调查了哈尔滨地区高梁田的高粱蚜虫天敌发生情况,黑龙江省其他地区的发生情况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国庆,杜瑞恒,侯升林,等. 高粱抗蚜研究进展[J]. 植物学报,2012,47(2) : 171-187.
  [2] 张影,郭文静,张伟. 高粱蚜及其防治[J]. 植物保护,2005(8) : 22-23.
  [3] 王立永. 高粱蚜发生与综合防治研究[J]. 农技服务,2011,28(6) : 799,817.
  [4] 焦少杰,王黎明,姜艳喜,等. 黑龙江省高粱产业技术需求[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09(6) : 38-39.
  [5] 袁庆. 高粱蚜虫的预测预报及防治[J]. 农药,2013(7) : 38-39.
  [6] 牛泽民,张明德. 高粱蚜发生程度的预测研究[J]. 昆虫知识,1999,36(3) : 154-155.
  [7] 吴菡. 高粱蚜的发生与综合防治[J]. 农技服务,2011,28(3) : 289-290.
  [8] 王立永,戴继红,王永露,等. 高粱蚜与玉米蚜的鉴别与药剂防治[J]. 农技服务,2011,28(6) : 800,811.
  [9] 王朴,宋伟平,刘建强. 高巧防治高粱蚜虫[J]. 农药,1999,38(2) : 30,32.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昆虫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