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指导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就业指导论文 >

大学生就业择业就业观念研究引言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1-21 共4177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1 引言
  
  引言共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第二部分为国内外研究动态;第三部分为本文研究目标、内容及方法。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推动大学生就业是当前有效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化解社会就业矛盾,推动高校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理念,为今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工作提出了新的目标和工作要求,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全国高校实施并轨改革后,高校大学生升学规模得到扩充,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使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在规模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并且大学生就业有可能越来越难。大学生就业难所产生的直接影响首先是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其次是对大学生个体心理产生负面影响,这两者都容易引发新的社会问题。根据《全国大学生就业调查问卷》的数据显示,在面对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存在消极的就业观念,不能适应新形势对大学生就业提出的新要求。主要表现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个体所表现出的就业技能欠缺、就业途径单一、就业心理薄弱、就业意识不强,心理存在更高的从业追求,往往又缺少可以实现的渠道和心理准备,使大学生个体在就业环节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思想疑问和心理困惑,从而影响到大学生个体思想的健康发展。考究其原因,除了客观因素外,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高校大学生就业取向研究能够反映大学生在实现就业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内容,与此同时,这些心理活动内容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行为的主要诱因和条件。
  
  1.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较快发展。根据统计,2014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 727 万人①,但同时又被认为是大学生最难就业的年份。
  
  可见,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紧迫的社会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国当下面临的就业形势紧迫,就业环境紧张;另一方面,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思想误区、认识不足、理念偏差等因素也是阻碍其实现正常就业的不利因素。特别是大学生就业取向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影响其实现正常就业的重要因素,也是反映其就业心理的重要指标。本文以高校大学生就业取向为研究对象,通过具体实地调研和发放问卷调查的方式采集数据并进行汇总分析,尽可能发现和掌握现阶段影响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取向形成发展的根本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和意见。
  
  树立正确的就业取向,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看待和处理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就业问题,对于大学生而言是其实现顺利就业的重要思想保障和条件。正因如此,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十分重视大学生就业心理方面内容的研究和考察。高校大学生就业取向的变化不仅会对学生个体在职业选择过程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也会对其今后的职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而且还构成了特殊环境下研究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切入点。因此,深入研究大学生就业取向变化无疑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国家在对大学生就业取向方面的研究起步比较早,而且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和成熟的理论体系。由于西方国家高等教育事业比较发达,所以西方各国长期以来比较重视对学生就业取向问题的研究。通过正确的就业取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其及早动手规划设计职业发展方向已经在西方社会取得共识。早在 1908 年,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帕森斯提出了“选择一项职业”要比“找一份工作”重要的理念①。提出了“从幼儿阶段开始,就要抓好对个人的职业取向教育”理念,并主张要在实践过程中根据个人的特殊情况和爱好特点选择适合个人发展的就业道路和职业目标。从此可以看出,西方发达国家十分注重对个人就业取向的培养和引导。上世纪 90 年代后期,安德雷斯(西)在《欧盟教育与培训》中,从经济、文化、社会、政治等途径研究了社会劳动力资本理论对大学生就业观理念建立的影响,有力带动了这一研究的深入开展。
  
  现阶段,西方国家对于大学生就业取向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并形成了理论体系架构。其中比较着名的有人职匹配理论、职业发展阶段理论、认知理论等。人职匹配理论强调劳动个体能力方面的差异性,如果职业特征与其相适应则能够促进职业发展,否则则阻碍职业发展,而大学生就业必须考虑这个因素。如帕森斯(美)的特性因素观点,格兰德(美)人格类型观点等,都是其典型代表。职业发展阶段理论认为职业发展可分为探索期、建立期、职业中期、职业后期和衰退期①。无论对于企业还是劳动者,不同的时期都会显现出不同的从业特点和规律,这为学校实施就业指导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是培养大学生就业取向的重要依据。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心理认知成为心理学的重点研究方向,心理认知开始运用到职业指导方面。如,社会认知的职业理论(SC2CT)及发展系统理论(DST)等都是其典型代表。这些理论力图通过心理认知研究,从而取得心理、社会、环境、经济等多元素对劳动者从业发展的影响规律,对从业者的职业观进行深入分析。
  
  1.2.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受到本国国情的制约和影响,总体起步较晚,且发展很不均衡。尤其是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下,我国高校大学生直接处于“统筹分配就业”的传统模式下,自身所产生的就业观和就业认识显的很单纯。长期以来,我国各大高校只注重对学生专业技术的培养和教育,很大程度上忽视对其形成正确就业心理和科学就业取向的培养和引导。尽管,高校大学生就业取向研究在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研究的领域和范围、内容还不全面和深入。但是,随着高校并轨改革的实施,国家确保高校大学生实现就业的模式已经不复存在。努力适应新形势变化,积极从自身方面入手确立新的就业取向是每一名高校大学生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因此,对其就业取向的研究日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目前,我国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取向问题的研究着作不多,但有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相关文章却很多,许多学者主要从如何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这个角度展开研究论述。教育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 1998 年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一书提出大学生应该从几个方面树立“择业新观念”,包括敢于面对竞争的观念、正确对待待业的观念和坚持终生教育的观念。杨一平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化与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的变革》(2002 年),金蕾莅、李伟的《中国大学生就业》(2003 年),刘志侃的《大学生现代就业意识培育研究》(2006 年),傅新华、阳琴的《大学生就业观念研究》(2009 年)等都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此外,还有张惠兰、陈明金的《择业与创业--当代大学生就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俞鹏的《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就业观》,冯小湖的《从入学到毕业的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王义高《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研究》等。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综合评价
  
  国外理论对大学生就业观有着深远的影响,但其社会环境与我国的特殊国情存在很大差异,尽管这些理念对于我们研究国内大学生就业问题起到了很大借鉴作用,但是某些核心思想并不完全符合我国实际情况,需要区分对待。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西方国家在高校大学生就业取向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现阶段仅仅为我们开展研究提供了理论借鉴和材料分析,这些理论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现实情况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如果直接照抄照搬显然是不科学的。国内以往的相关研究,多从制度、环境等外部因素入手,重点阐述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分布、就业体制建设等内容。这些研究主要围绕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外部因素或是浅显地对学生个体就业观展开讨论,未能真正涉及到学生就业思想的深层次问题。而本文重点围绕大学生自身就业取向展开分析,更多注重环境因素、大学生群体就业取向和就业行为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对于大学生群体就业问题的研究更为全面,更为准确,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1.3 研究的目标、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位选择以某财经类高校应届毕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取大量数据,通过科学分析和汇总得出论据和结论,力求反映其就业思想、就业行为和就业过程中的心理起伏变化。并尝试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个人四方面寻求解决困扰大学生就业取向形成的途径和方法。从中找到形成推动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工作合力,更好地为寻求就业和处于待业的大学生提供理论参考和行动指导。本文借鉴和吸纳国内外高校大学生就业取向的最新研究成果,紧扣现阶段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对大学生就业取向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家庭、学校、社会、个人四个方面的改进措施和合理化建议。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高校大学生就业取向形成及历史沿革、高校大学生就业取向的现状、高校大学生就业取向的制约因素及其原因、优化高校大学生就业取向的建议及措施。
  
  1.3.2 研究的方法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检索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
  
  文献检索法是开展理论研究的基本方法。在论文的完成过程中,笔者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和资料,了解掌握了国内外相关的理论研究动态,并进行了认真梳理分析,从中归纳总结出个人的观点和认识。
  
  问卷调查法是根据调查目的将所需要调查的问题具体化,通过某种方式由调查对象做出回答后,再经过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的一种调查研究方法。
  
  ①问卷调查法是掌握基层情况,获取有价值数据的重要方式。本文通过对某财经类院校 100名应届毕业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收集到大量有益数据,为论文提供了数据支撑。
  
  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口头交谈等方式直接向调查对象搜集所需要的研究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①本文在实施这一方法过程中,严格按照以下步骤开展。一、受访对象的选定,主要根据论文研究的需要,确定符合条件的学生、教师和专家进行访谈和交流,并在活动前将访谈的重点内容和意义向其进行详细介绍和说明;二、访谈前准备,包括草拟访谈提纲,草拟提问问题等内容;三、正式访谈,与受访人进行直接的交谈和讨论,并记录其主要观点、主要数据和主要事例;四、访谈记录整理,访谈结束后将访谈记录及时整理并誊抄为详稿;五、资料分析与处理,将收集到的资料和观点进行汇总和分类,为论文写作积累素材。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大学生就业观论文
返回:就业指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