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指导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就业指导论文 >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就业现状与改善策略

来源:教育观察 作者:王江川;汪海营
发布于:2020-01-21 共4657字

  摘要:21世纪以来,我国大学毕业生平均每年增长24.25万人,由于就业市场的紧缩以及往届未就业毕业生的冲击等因素,大学生总体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与此同时,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对人们的生活、学习、就业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何发挥新媒体优势,为大学生的就业带来积极作用,是大学生、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关注与讨论的热点话题。明晰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及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从新媒体视角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新媒体素养是深化当前就业工作的一条可行思路。

  关键词:新媒体; 大学生; 就业形势;

  新媒体是相对于以报刊、电视、广播等为主导的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型媒体形式。现代网络技术突飞猛进,与个人移动终端结合,通过电脑、手机、平板等载体为大众提供信息服务,促进了新媒体环境的形成。新媒体的开放性、交互性、即时性等特点为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交流带来了便利,极大地提高了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同时对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影响。在众多新媒体用户中,处于时代发展前沿的大学生是尤为庞大的一类群体。如何合理运用并发挥新媒体的优势,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积极作用,缓解当前新媒体大环境下的就业压力,已成为大学生、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各层关注与讨论的热点话题。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分析

  新媒体的兴起和发展,不仅颠覆了传统的信息传递形式,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给高校相应的就业教育模式带来了改变。[1]可以说,当前新媒体环境给大学生带来就业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新媒体环境带给大学生的就业机遇

  就业信息的传播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就业质量。相较于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就业市场更加可视化,就业资源更为丰富,就业信息更为复杂,为大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途径和就业机遇。同时,新媒体为用人单位以及各高校毕业生之间搭建了一座通畅而高速的桥梁,使各类企业与高校毕业生之间能够高效地进行信息传递,极大地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成功率,促进了企业与毕业生的相互了解,对在校大学生就业能力、职业素养的塑造也颇有影响。

  (二)新媒体环境带给大学生的就业挑战

  1.就业信息“真假难辨”

  新媒体时代,海量信息不断涌现,受众获取信息的操作也更加便捷,大学生群体在求职择业时也能够更加高效广泛地搜寻企业和岗位信息。然而,当海量信息扑面而来时,尚未完全具备辨别能力的大学生很有可能被真假难辨的信息所迷惑。与此同时,各类媒体平台在确保就业信息数量的同时往往很难再兼顾就业信息的质量。例如,一些就业网站在发布就业信息前并没有严格的审核程序,以至于“黑企业”和传销企业也能乘虚而入。毕业生对这类企业的招聘信息无法准确识别。进入企业后,就业网站也不会主动承担毕业生的人身财产损失。此外,新媒体产品或信息的后台往往与生产商、供应商有着密切的商业联系,因此,学生通过网络搜索得到的看似客观的网络信息很可能是利益操纵的结果,一心求职的大学毕业生极有可能会误信这类招聘信息,从而上当受骗。

  2.信息流冲蚀大学生主体就业观念

  伴随新媒体的便捷,“虚拟代偿”的问题也随之浮现。对于频繁接触媒体应用的大学生而言,虚拟空间占据了生活的极大部分,有的大学生渐渐模糊了现实与虚拟之间的界线,把虚拟当现实,淡漠了对现实、对直接经验的需求。在面临就业选择时,部分大学毕业生仍然在虚拟世界寻求满足而不愿面对自身实际和现实压力,没有就业理想或人生追求,恍惚度日。

  “沉默螺旋”是伴随新媒体发展而加剧的另一问题效应,即“多数”派意见持有者一般会积极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而“少数”派意见持有者则往往会转为“沉默”或“附和”。[2]大学生在缺乏强大的思想信念的前提下,很容易陷入“沉默螺旋”,失去主见,随波逐流。例如,在就业地区的选择时,多数大学生会更看重区域发展基础好、就业创业机会多等优势而选择一二线城市,少数非一二线生源的毕业生往往也会服从这一大众倾向,忽略了对其他如生活资源购买力、未来发展定位等多方面因素的考虑。

  此外,新媒体平台的各类信息内容重复度高,同类型信息在不同媒介终端上反复地传播,容易产生累计效果,从而强行灌入共鸣感。辨别能力不强的大学生很有可能被这类信息左右,丧失独立思想。在择业、就业的选择过程中,大学生最初抱有的就业观念往往会随着就业过程中各类主流信息的冲蚀而不断淡化。更严重的是,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也会被一些看似主流但并非正道的信息流洗脑而发生扭曲,如盲目追从利益化而加入传销、诈骗机构等。

  3.新媒体环境促进企业用人标准复杂化

  从新媒体的未来发展趋势中不难看出,新媒体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影响,企业也不例外。企业发展的趋向,如《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9(2018)》中指出的,是“人工智能企业迅速崛起,智能互联与万物融合加速到来”的趋势。相应的,企业在人才引用的同时也会更加注重媒体素养的考察:一方面对应聘人员的基本媒体操作技能有所要求,如基础办公软件的使用、企业信息门户的运营推广等;另一方面对应聘者运用新媒体思维促进企业发展的潜力也会给予厚望。对于大学毕业生而言,企业的高标准、高期待无疑会是就业道路上不可避免的一关。当然,新媒体融入的企业发展趋势和用人标准对在校大学生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职业素养的提升也有极大的促进意义。

  二、从新媒体视角改善大学生就业现状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媒体有平台信息量大、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成本低等诸多的优势,为社会各层构建完备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或高校和就业指导机构的就业教育和就业指导都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明确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必须给予高度重视,要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3]。因此,通过新媒体改善大学生就业状况势在必行。

  (一)借助新媒体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现实生活中,部分大学生在就业观、择业观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如消极就业、盲目就业等。有的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往往一味追求高薪资、高地位的工作,甚至脱离自身实际,盲目跟从大流,挤入一二线城市求职,以至于后续自我期望落空,反复受挫,同时也使群体就业形势更加严峻。[4]因此,引导大学生积极就业,并根据所学专业、自身的能力水平、爱好特长和未来发展规划等要素做出合理的就业选择,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而言至关重要。

  以高校为主导的教育机构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影响力,通过新媒体就业服务平台,如校园就业信息服务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进行就业观念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首先,高校应该通过新媒体平台加强大学生积极就业以及自主创业的氛围营造与宣传,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提升大学生积极就业的整体意识。其次,高校要将大学生个人就业与国家以及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结合市场需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总导向,以先进事迹为典型,宣传积极向上的就业案例,传播积极就业观。最后,高校要重视发挥新媒体就业服务平台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在提供信息服务、观念指导的同时,注重就业压力疏导及相关内容的宣传和就业过程心理问题的线上解答,帮助大学生健康就业、开心就业。

  (二)利用新媒体平台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创新实践能力是当代高素质人才必备的条件。具备优秀创新实践能力的大学生,在就业时往往更容易受到企业的青睐。因此,从高校人才培养的层面看,高校应该不断探索适应新媒体大环境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充分考虑学科专业特色,构建创新实践新媒体平台,通过线上创新思维、成功案例的宣传,结合线下多形式实践教育活动的锻炼,构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从而全面提升在校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比如,目前许多高校以及教育部门都已逐渐由传统组织形式过渡为通过新媒体信息平台组织开展各种创新创业大赛,既扩大了参赛面,提高了大学生的参与度,又有效缩短了赛事组织周期。多媒体平台的赛事全过程直播更是极大地提高了活动宣传效果和对大学生群体的积极影响。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产学研交流平台”等提供就业实践项目信息,具体化大学生创新教育,从而促进大学生走进企业、了解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提升创新实践能力。[5]

  (三)培养在校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

  新媒体发展对大学生就业环境的影响十分深远。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要使大学生适应新形势下的就业市场,高校需要在其入校后就帮助其培养正确的新媒体素养。美国媒介联合会于2005年提出,新媒体素养是指由听觉、视觉及数字素养相互重叠、共同构成的一整套能力与技巧,通俗地理解为对新媒体信息的理解、识别、使用、传播、再加工的能力。[6]对于大学生而言,新媒体素养的塑造关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明辨是非、真伪,坚持自主、创新

  新媒体时代也是自媒体时代,每个新媒体用户都可以是信息资源的发布者。然而,媒体平台的信息中往往积极健康与消极腐朽并存,各类虚假信息混杂其中。因此,大学生必须具有鉴别真伪和“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的能力,尤其在面对媒体平台上此起彼伏的价值观刷屏时,要做到明辨是非、坚持自我,不被扭曲洗脑。此外,高校要教育大学生坚持自主思考与创新,而不是一味奉行“拿来主义”,要逐步培养大学生信息获取后的思考、加工、合理运用的能力。

  2.严格自控,适度娱乐

  新媒体在带来海量知识信息的同时,也拓宽了媒体用户精神放松和消遣娱乐的渠道。大学生作为引领时代潮流的前卫分子,总是能够更早接触到新媒体平台开发的各类娱乐项目,比如网络游戏、手机游戏、社交网站等。然而部分大学生自控能力较差,由于放松自我管理而沉迷堕落的大学生比比皆是。因此,高校层面要做到宣传引导和教育管理相结合,帮助大学生远离和抵抗不良诱惑。而大学生自身也应当增强自我管理,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适度娱乐,远离不良平台,营造积极向上的媒体氛围。

  3.合理利用新媒体开展泛在学习

  大学是大学生走上社会前积累资源的重要历程,因此,大学生应当具有紧迫学习和泛在学习的基本理念。作为新世纪人才的大学生,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的便捷性和丰富性,扩充知识储备、提升自我涵养至关重要。更重要的是,大学生利用新媒体开展泛在学习,是对课堂知识的补充和延伸。这既弥补了课堂学时有限的不足,又有利于个性化学习的开展,是大学生课外学习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在线学习、微博、微课等新媒体资源进行学习,提升学习效果。为了使学生的泛在学习更加高效和有针对性,高校可以向学生提供更多优质的学习资源,鼓励教师充分利用新媒体便捷的沟通条件,指导学生学习,促进师生联系,增强教学效果。

  三、总结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大学生就业形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就业信息可视化、就业信息传播途径多样化在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了很多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当前,教育工作者以及大学生应该做的便是勇于接受新媒体带来的就业挑战,科学准确地从新媒体视角出发,探索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应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只有充分发挥出新媒体的优势,避免新媒体环境下的消极因素,才能化挑战为机遇,为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带来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巢居鹏.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2):56-58.
  [2] 焦跃.从“沉默的螺旋”看网络舆论引导面临的挑战与建议[J].传播力研究,2018(34):67.
  [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6):273.
  [4] 范新爱.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就业信息化建设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05-108.
  [5] 杨建洲.新媒体应用与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创新[J].大庆社会科学,2019(3):139-140.
  [6] 王琪.英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对我国的启示[J].新闻知识,2015(2):109-110,33.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
返回:就业指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