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指导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就业指导论文 >

目前大学生就业的形势及应对策略(本科论文)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10-28 共3490字
  题目:目前大学生就业的形势及应对策略
  
  目录
  
  摘要(详见正文)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分析
  
  二、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对策
  1.确立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中的宏观作用
  2.充分发挥高校在大学生就业中的指导作用
  3.完全调动大学生在就业中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以下是论文正文
  【摘要】:随着经济的转型、就业机制的变革、高校的扩招,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成为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影响高校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社会安定的综合性问题。本文从大学生就业难的本质出发剖析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形势,深入分析大学生就业的软肋和误区,深刻分析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本质问题,从而客观理性地指导大学生就业创业,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有利的引导。
  
  【关键字】:大学生就业形势对策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大学毕业生总数大幅度增加,就业率相对偏低,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社会现实问题。资料显示,200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280万,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则达到了338万人,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13万人,而从2001年到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始终只有70%左右,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截至2005年9月1日,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2.6%,其中研究生就业率为91.9%,本科生为81.7%,高职高专生为62.1%。针对此,深入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和就业形势,深刻剖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所在,从中探求破解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和社会现实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分析
  
  从1999年的高校扩招开始,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毕业生人数持续攀高,每年以60~70万的总量增加。2002年毕业生人数为145万,2003年增加到212万,2004年扩大为280万,2005年达到338万,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突破400万大关,达到413万,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更是高达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增幅达19.9%。相对于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大学生就业率却出现了下降。据教育部统计,从2002年开始,随着高校扩招的大学生陆续毕业,大学生就业率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2002年12月全国毕业生就业率为80%,比去年同期下降10%,2003年9月全国毕业生就业率为70%,2004年9月全国毕业生就业率为73%,2005年9月全国毕业生就业率为72.6%,2006年6月全国毕业生就业率为70%。这些数据充分显示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从2011年的实际情况看,社会总体就业形势更加严峻。2007年,中国城镇需要就业的人口超过2500万,而新增的就业岗位加上自然减员也只有1000万个,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500万个以上。特别是在中部地区就业问题更加突出。2007年全国城镇新增劳动力13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495万人,中职毕业生270万人,当年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210万人,复转军人50余万人,农转非人员260万人;在农村,现有劳动力4.97亿人,除去已经转移就业的2亿多人,以及农村需要务农的1.8亿人,尚有1.2亿的富裕劳动力。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向城镇转移的规模将不断增加。可以预计,今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会更加激烈,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由于大学毕业生总人数连年以两位数增长率递增,而市场需求增长率相对缓慢,毕业生就业率相对偏低,且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从院校类别来看,教育部直属院校毕业生和其他部委院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大致在同一水平,本科生的初次就业率在85%左右,而地方院校本科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却低得多,约在50%左右,比部委院校要低30多个百分点。从学历层次看,用人单位对研究生的需求仍然旺盛,对本科生的需求大致持平,高职高专毕业生仍然是就业的难点和重点。从地域分布看,东部省市吸纳了全国50%以上的高校毕业生,西部省区接收高校毕业生的比例不足20%,东部需求旺盛、西部需求不足和“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依然存在。从学科专业看,工科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就业形势较好,而一些时髦专业和文科专业就业出现困难。专业趋同现象和学校的知名度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对策
  
  1.确立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中的宏观作用
  
  政府应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可以建立科学实用的人才供求信息系统,建立全国性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要把全国各地,包括乡镇,任何部门需要人才、需要多少、待遇等等信息都放在一个全国联网的平台上,学生可以根据这个信息平台决定到哪里就业。这显然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除了政府之外没有任何一个组织和单位有如此强大的能力。笔者建议:一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人事部门及教育部门等要联合编制信息,把职业情况、学校专业情况、计划招聘人数和就业需求人数等相关信息对应起来;二是完善地区性的信息资料,而且越具体越好,因为全国性信息无论对高校还是对大学生都没有多少意义,而地区性的就业综合信息资料非常有用。最终把网络就业市场延伸到县区,提高各级毕业生就业网站的运行质量,拓展服务功能,逐步推广网上双选、远程面试。
  
  要加强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法律法规建设,给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提供法律保障。政府应该为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规范化扫清障碍,通过工商、教育等部门对职业中介部门进行实名核实和登记,相关部门制定严格的审核标准,并定期跟踪检查,减少刚毕业大学生因为社会经验不足造成的有病乱投医、上当受骗的情况发生,而且有必要尽快制定!反就业与职业歧视法,这也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
  
  2.充分发挥高校在大学生就业中的指导作用
  
  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专业化。首先各高校应该在师资队伍中选拔适合就业工作的专业人员来组成一个专业梯队。这个团队要全方位围绕学生的就业需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并和相关处室工作紧密配合,做一些专业化的探索和研究。规范就业指导模式,使之科学化。从其刚刚入学开始就要从未来职业发展角度,引导他们对大学四年生活道路进行系统规划和不断的优化设计。我们可以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人生价值的实现与大学生成才目标的确立、成才发展道路的选择、大学毕业后的就业等学生中的热点、焦点问题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指导,这很容易转化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一种学习动力,同学们可以有效安排和管理自己的精力、时间和生活,使得四年大学生活收益最大、效率最高,所以,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一定要从大学低年级做起。
  
  3.完全调动大学生在就业中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大学生就业成功的根本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做人的素质,有个别大学生只重视对学校所安排课程的学习,不注重对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造成毕业时高分低能,不能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外语、计算机和普通话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基本要求,既懂专业知识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受到欢迎,而仅靠单一的专业知识已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因此,大学生不但要掌握必要的书本知识,还要重视对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大学生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面对求职的失败时,要学会辩证的思想方法,要自信乐观,要有愈挫愈勇的坚强意志。大学毕业生要学会辩证的思想方法,不能因为现实中有阴暗和不足的一面,就以偏概全,看不到现实中光明和具有生命力的主要方面,要把求职看成是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又一场考试,要准备充分,应对从容。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自我期望与社会需求错位,大学毕业生过高的就业期望值与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上有利于买方市场的总体态势不相符。因此,大学毕业生要正确认识自己,找准自己的就业定位,不要一味追求去大中城市、沿海发达地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殊不知这些地区和部门人才的需求已经达到饱和状态了。相反,小城镇、边远山区和非国有单位,人力资源相对缺乏,就业空间大,就业岗位相对充足,人才需求量大,就业相对容易。
  
  近年来,我国也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和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但创业教育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理论研究和教学活动都有待加强,实践课尚缺乏高素质教师的指导,学生对自主创业认识不足,缺乏自主创业的意识和信心。针对此,学校必须引导学生转变传统就业观念,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增强自主创业意识。据统计,目前美国参与创业的人口比例高达21%,也就是说美国每5个人就有1人参与创业。在我国,部分重点大学的毕业生自主创业已成为一种时尚,只是苦于缺乏引导和扶持。所以,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创业,通过政策和资金扶持,降低创业门槛、创业成本和创业风险,真正让大学毕业生敢于创业、成就于创业、在创业中体验成功,使创业精神得到弘扬和落实,从而以创业带动大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崔楠,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对策研究,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卷第2期2008年4月。
  【2】李建成,张志业,郝惠君,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和对策研究,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8卷第3期,2008年9月。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文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大学生就业论文
返回:就业指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