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指导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就业指导论文 >

人力资本理论视角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与对策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3-07 共2951字
论文摘要

  大学生是具有较高素质和文化的社会群体,是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宝贵资源。其就业问题不仅关乎自身价值的实现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且也是实现社会政治稳定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进入 21 世纪以来,为了实现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教育部实施了高校招生计划扩招政策,毕业生总量逐渐增大,伴随着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以及其他结构问题,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

  体育专业在高校众多专业中,具有专业性强、社会需求量相对较小等特点,就业难题更加突出。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难到底如何解决? 其关键诱因何在? 本文从人力资本理论的视角分析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以期为有关方面就业决策提供参考。

  1 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人力资本成因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首先创立了比较完整的人力资本理论,核心观点是: 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特别是高等教育作用巨大。市场供求关系是教育投资依据,其衡量符号是人力价格的上下浮动。

  1. 1 体育专业大学生人力资本价值有待提升

  大学生通过教育投资,可以获得系统的知识、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构成人力资本的价值。通过对我国现行课程设置与美、英、日、俄等国体育院校的课程设置进行比较,我国体育专业在教育理念、课程结构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2]我国体育专业本科课程普遍存在必修课门数多、教学时数比例大、计划性强,选修课程门数少、教学时数比例小、灵活性不够的现象。在学科与术科上,我国历来是重术科轻学科,重技术轻理论,导致学生的理论水平和人文素质不够。专业特色不明显,运动训练专业与体育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相近,难以适应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专业特点不突出。体育专业课程设置过于陈旧,没有根据社会变化的需要,灵活调整。另外,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没有加重实习环节,导致学生适应能力差,普遍缺乏社会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1. 2 体育专业人力资本投资规模总体过大,体育专业内部人力资本配置不均衡

  由于高校招生扩招以及体育高考相较于其他学生进入门槛较低,大量的高中生选择报考体育专业。除了体育专门院校和师范性院校,许多综合性院校也纷纷上马体育专业,2007年,开设体育专业的本科院校总体数量达 320 个,体育专门院校占5%。

  [3]根据全国 14 所专门体育院校简介资料,仅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 14 所专门体育院校就有各类在校学生 8 万余人,每年毕业生 2 万余人。体育教育专业人力资本已趋饱和,社会体育指导员来源广泛,吸纳能力有限,我国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大,以体育教育、社会体育等就业问题尤为突出。中国的体育休闲产业发展前景乐观,市场潜力巨大。

  各类健身场所、康乐中心、体育康复中心在全国大中城市快速发展,此类新兴领域急需相应的专业人才,但许多师范院校、综合性院校所开设体育专业,仍以传统的体育教育为主。

  1. 3 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运行机制还不完善

  我国的人事制度改革尚处于深化阶段,人才市场机制尚不健全。目前,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没有形成,很多体育专业大学生运用社会资本找工作比较普遍。现实生活中社会资本的运用通常呈现不公平性,经常会出现人力资本较差的个体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而人力资本较好的个体进入次要劳动力市场的现象。高等教育是人们实现向上层流动的首要途径。然而社会资本的消极作用却破坏了就业公平,剥夺了同样接受了高等教育,同样资质却处于社会弱势阶层的毕业生的平等就业权利。目前,就业服务市场体系也不够完善,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不畅。招聘会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往往会出多门,针对性不强,为求一职的毕业生逢会必赶,成功率却不高。

  2 解决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2. 1 提高体育专业大学生人力资本价值

  1. 优化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同的人才规格要求不同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既要突出专业特点,又要重视体育文化理论课程的教学。应大幅度增加选修课,压缩必修课程,开发学生兴趣、挖掘学生特长,适应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夯实文化理论基础,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加大理论考试的比重,改革理论考试的形式,让学生掌握体育文化类、体育健康类、体育健身类和体育竞赛类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方法。

  2. 培养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应重视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建立实践能力培养机制。一是建立和健全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组织体系。二是确立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的内容体系。高校应开设能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组织形式多样、层次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成立创业服务机构。三是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学校、体育俱乐部等单位合作,达到“双向服务、合作共赢”的局面。

  2. 2 控制体育专业大学生人力资本的投资规模,实现体育人才市场供需的基本平衡

  1. 做好体育人力需求的预测,保持适度的投资规模,调整产业结构,创造就业机会。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本地区未来体育人才需求预测的科学性研究,遵循体育人才培养规律,做好宏观调控,适度规模。我国体育产业起步虽晚,但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对促进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具有独特作用。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不均衡,在地域上表现为“东强西弱”,中西部地区则明显落后于长三角地区. 在产业结构上,制造业所占比重偏大,体育产业主业不强,体育服务业所占比重远远低于体育用品制造销售。一方面,应该加大对基层体育的投入,促进全民健身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从而创造出大量的体育大学生就业岗位。另一方面,要深化体育产业体制改革,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调整体育产业结构,促进竞赛表演业、体育用品业和体育中介业的发展,提高体育企业吸纳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的能力。

  2. 鼓励体育专业大学生到城乡基层,拓宽就业门路许多大学生受思维定式的影响,自认“天之骄子”,宁愿找不到工作,滞留大城市,也不愿下基层,到一些急需体育人才的“老少边穷”地区。据 2012 年公布的数据,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老师缺口高达30 万,一些农村学校或边远地区的学校,甚至没有专职体育教师。[4]因此,对于那些到偏僻农村任教以及城市基层社区从事体育指导员的体育专业大学生,国家应制定相关政策,给予相应的补贴,在选聘人才时,优先考虑那些有基层工作经历的体育专业毕业生。

  2. 3 建立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运行机制

  目前,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面临三大人才市场,即教育系统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人事部门的人才市场,劳动部门的劳动力市场。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私营中介举办的不同层次和规模的招聘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指导高校完善现有的市场,促进各方人才市场的相互贯通、资源共享。在此基础上,建立良性的毕业生就业市场运行机制,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促进高校专业结构的调整、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政府部门积极制定公平就业政策,创设公平竞争环境,提供公平竞争机会。

  参考文献:

  [1] 舒尔茨( 美) . 人力投资———人口质量经济学[J]. 华夏出版社,1990: 2,33.
  [2] 李先国. 我国体育院系的专业设置与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 1) :93.
  [3] 张文普. 论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的规模与布局现状[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 5) :65.
  [4] 季 芳,范佳元. 师资缺,难撑校园体育一片天( 体坛聚焦) ———透视“学校体育为何难开展”[N]. 人民日报,2013-08-14.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文大学生就业难论文大学生就业论文
返回:就业指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