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道德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伦理道德论文 >

农村传统伦理道德现状及其提升建议(2)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2-07 共6628字

  30-40岁年龄段文化程度更高,绝大多数在高中以上。其中80%都对目前的生活状态满意,认同共产党的执政行为和效果,对未来亦较有信心。对于生男孩的态度更多人选择了“无所谓”一项,从内心深处更认同男女平等,生男生女都一样。有更多的人选择了“很孝敬父母”一项。更多的人不喜欢在打麻将方面耗时间。对信息时代的适应和对更多生存技能的掌握,使他们的生活内容更丰富。

  20岁年龄段的年轻人不太关心公共事务,对目前的生活大部分不满意,需要更多的物质上的东西,对党政时事知之甚少,不考虑未来。与父母之间关系比较淡漠,大部分人觉得自己谈不上孝顺父母。在男女平等问题上内心更为实质性地认同。每个年龄段的人都很确信勤俭节约是好的传统美德,认为应该延续下去。父母抚养子女和子女赡养年老的父母都认为是天经地义的行为,没有人选择“是法律规定的义务”一项。对自己生活环境中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无一例外地选择了环境被破坏,有事不知道该找谁。

  二、农村传统伦理道德状况的理论提炼

  (一)对现代城镇伦理道德的误解

  当今农村中对城市的向往潮流在盛行,尤其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在精神上追求城市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但村民在物质生活方面对科学性知识知之甚少,当城市提倡并践行“光盘行动”的时候,农村开始大鱼大肉,铺张浪费。而在精神生活方面,村民及其在农村长大而奔向城市的年轻人只看到了城市生活的开放和自由,却忽视了背后的法治思想与伦理道德。

  年轻人奔向城市,失去乡规民约的束缚,远离父母的管束,行为有失范现象。盲目轻率的男女关系、未婚生子、无视计划生育政策等现象较为普遍。在调研的一个村里有一对夫妻有三个孩子都交了社会抚养费,造成生活负担沉重。

  真正的城镇文明并没有在村民中扎根。村民无视法制,摒弃部分传统道德。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得不到应有的赡养的情况时有发生,尽管该老人多子多孙;在乡村乘坐公交车,罕见有人给老人和小孩让座;女性在父母长辈去世后当然地没有财产继承权;各年龄段的男女都存在污言秽语的情况。在自私、狭隘、势利的心态之下,公共场合的无序现象很严重。村民的价值观有金钱标准化现象,只要发财后衣锦还乡就会得到大家的赞赏,而不去追问钱的来路。最为严重的是,这些现象不为乡村社会以否定的评价,大家习以为常。

  村民对于村干部能给自己带来福利是基于对其人品的信赖,没有制度约束意识,既然是自己投票选举出来的村干部,他的人品和能力一定是值得信赖的,不再有其他的监督意识和措施。受封建社会“法即刑”观念的影响,片面地把法视为惩罚的工具,把寻求司法诉讼视为畏途,每遇纠纷和冲突,往往寻求“私了”或寄望于行政解决的途径,不习惯也不善于通过司法途径来维护自身的权益。农民在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或者是忍受,或者是以非对非,或者寄希望于清官,法律调整社会关系的必要性和权威性尚未被人们所接受[2].在调研的村庄中,几乎没有了解到一起除刑事案件之外的诉讼案件。

  (二)对传统经济秩序无谓地坚守

  农村的“统分结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曾经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也被广大农民颂扬。但是目前农村的经济结构只有“分”的家庭责任制,没有“统”的痕迹,甚至改革开放前生产队建立起来的集体的果园林地也被分掉,最后砍倒果树,沦为普通的出产率极低的田地。70年代以后的人已经无法接受这种高度的体力和时间的投入而产出极其低下的方式,他们毫不犹豫地抛弃这种经济模式和秩序,选择远离故土。

  而50、少数60岁还坚守着过时的经济秩序,邻居之间仍旧寸土必争,睚眦必报,尽管其子女已经根本不再回乡生活。土地耕种无论如何需要人力,在外生活的子女寄钱回家让年老的父母请人代工,但是代工之人无处寻找,农村劳动力已面临断代。

  (三)对未来的生活变化有心理准备

  尽管浓厚的土地情节使村民无谓地坚守着传统的经济秩序,年老的村民也预知未来的农村生活必将有极大的改变,甚至为将来土地应该怎样处理做出了设想。子女对传统经济秩序的抛弃他们也不得不接受,并且尽力为子女对城镇生活的向往尽最后的努力,省吃俭用,存钱、储存粮食。

  (四)绝大部分村民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由于近年来的各种改革措施减轻了农民负担,医保、养老保险的覆盖,提高了农民的可支配收入,绝大部分村民尤其是80岁以上的村民是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希望祖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对于现实生活中存在腐败、违法犯罪及其他不尽人意的现象,他们选择理解执政党和政府,并且对未来也比较有信心。

  三、提升农村伦理道德水平的几点建议

  由于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有限,积极性差,宿命性强,政府必须有所作为,有意识地去引导与提高乡村伦理道德水平。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与巩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是农村伦理道德体系中的核心内容。但对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应摒弃传统形式主义、抽象空洞的道德说教方式。应加强党组织在农村的影响,适当发展农村党员。尤其是农村城镇化之后,进入城镇的村民面对各种意识形态的争夺,能否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文认为这是执政党极其重要的工作。

  1.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改革开放前,乡村物质生活匮乏,但是精神生活却是比较富足的,有定期的聚会,有文艺队演出,那个时候的文化生活可谓生气勃勃,而现在的乡村情况恰恰相反。改革开放初期,人们解决了温饱问题,精神生活也还比较丰富,大家热热闹闹一起过年过节,走亲访友。而现在的乡村,年轻人逃离,老年人无法适应信息时代,出现了文化的真空现象。因此邪教、西方宗教与各种思潮趁机入侵,给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造成侵蚀。

  乡村文化建设应摒弃“虚实论”“附属论”“点缀论”“靠后论”[3]等错误思想,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文化占据乡村。政府应该有专门的农村文化建设计划,扶持商业文艺队,也对其作相应的引导。目前乡镇政府也偶尔有文化活动,但都依托于某种商业或者经济目的。应该针对留守儿童、老人有定期的文化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引导其正确面对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引导村民过健康向上的精神生活,而不仅仅是打麻将。定期有针对性地对村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经常遇到的法律问题进行深入浅出地法治宣传、咨询和讲解,提高其法治意识。

  2.弘扬传统伦理道德,鼓励其进行精神产品消费在农村伦理道德建设的过程中,应避免跟风建设,必须从当地乡村实际情况、经济发展水平、村民人员结构、生活方式,因地因时制宜,区别对待,综合考虑,统筹规划,形成各村各县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围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八荣八耻”等主题引导村民开展各种聚会活动,丰富精神生活,提高道德水准,丰富和提升农村传统伦理道德。

  鼓励引导农村民俗文化,使乡村文艺队人才能代代延续。文艺队利用节日、集市日进行表演,或者播放适合各年龄段人员的影视剧作,从中引导其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调研过程中发现大部分村民除了支付孩子的学杂费,几乎没有其他像样的精神文化消费,电视是使用“山寨锅”进行节目收看,政府没有提供正规的电视信号。在目前村民可支配收入提高,社会保障逐步成熟完善的情况下,政府应该进行精神生活资源的提供,接通电视讯号、宽带网络,开设适合村民的图书室,引导村民进行精神文化消费。引导村民组建兴趣互助小组,例如烹饪、针织、棋牌、新科技产品使用、健康知识等,在促进村民之间的交流合作的同时,提升其生活质量。

  (二)顺应城镇化进程,加强农业现代化

  经济结构是伦理道德的重要因素,高效健康而适应时代的经济结构才能为乡村伦理道德提供积极向上的土壤和环境。村镇干部应该有专门的人员长期下基层,沉到村民之中,引导其进行经济、文化活动。

  1.进一步改善农村物质条件,实现公共资源方面的城乡一体化在交通、医疗、教育、社会保险方面给予农民同等待遇。让年老农民可以在领取养老保险和继续承包土地经营之间进行选择。对农村青年进行科学技术方面的培训与引导,提供更多在农村创业就业的激励性政策,让其能在农村实现自我价值。政府应提早逐步对农村土地规划,实现产业化,以适应农村人口结构和思想观念的变化。

  2.多方面引入人才与资源,鼓励乡村创业政府应大力完善金融服务环境,加强对农民创业的融资支持,根据农民的实际创业需求,建立有效的信贷机制,为农民创业提供资金保障,并完善农村创业优惠政策,加强技能培训提供技术支持,并根据各村地理环境引导农业产业化、现代化。鼓励大学生到乡村创业、农村女性创业、农村家族创业、外出打工者者回乡创业。课题组调研的村中都没有大学生村官,适当引入大学生村官,既可以解决大学生就业创业,也能让大学生在信息知识技能上对村民起到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杰华。传统伦理道德对乡村治理模式变迁的非制度性影响[J].法制与社会,2011(04)。
  [2]李桂芝。当代中国农村法治缺失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3]孙婉竹。我国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3.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伦理道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