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答辩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论文答辩 >

电大论文答辩

来源:学术堂 作者:小陈论文答辩
发布于:2015-06-04 共2767字
    范例一: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我叫王丹,是11级景观建筑学学本科专业学员。我所撰写的论文题目是:《基于环境认知的灾难纪念型景观设计研究--以四川汶川地震灾区为例》,我的指导老师是进修学校的杨柳老师。从确定选题、拟定题纲、完成初稿,到最后定稿,我得到了杨老师精心细致的指导,使我很快掌握了论文的写作方法,并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迅速完成论文的写作。

  不管今天答辩的结果如何,我都会由衷的感谢指导老师的辛勤劳动,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批评指正。

  人类希冀世界和社会永远的和平与和谐,然而天灾人祸带来的危机、动乱、死亡古今相随。21 世纪之始,世界经历了 “911”恐怖袭击、印尼海啸、海地地震,我国也历经浩劫。从“非典事件”、汶川“5·12 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到雅安芦山地震,面对这些惨痛教训的史实,面对这些世界或者我国灾难史上的黑暗一页,我们该怎样看待已成为历史的灾难,是召开纪念大会以示重视?是确立纪念日以示警戒?还是复建新城抹去灾难的印迹?我们该如何纪念?纪念是一种精神活动,诉诸人的情感活动,纪念的物化就形成纪念性景观。

  纪念性景观是使人回忆,联想或传承历史的景观场所。作为风景园林学中一种非常重要而特殊的设计类型,纪念性景观因其强烈的政治性、时代性和主题性特征成为社会性思想传达的主要载体,因此往往能够产生重大和深远的社会效应和影响,是风景园林设计创作永恒的研究课题之一。对灾难事件的记录,缅怀逝者、教育等需要促使了灾难纪念景观的兴建。

  我的论文全文分为四部分。

  ①灾难纪念性景观的基本设计问题

    ②环境认知理论背景下灾难纪念型景观的关注的设计要点

    ③汶川地震灾区纪念性景观的空间体验与意象元素调查

    ④基于环境认知的灾难纪念型景观的设计优化

    论文首先从灾难纪念型景观的基本概念入手,追溯其精神含义,历史脉络,类型模式,空间特征,归纳它一般性的设计规律。然后对灾难纪念型景观涉及的认知理论分类进行阐述,找到空间设计和认知理论背景下对纪念性景观设计的关注重点,针对灾难纪念型景观的各类空间进行认知体验分析,发掘现状各设计模式在空间体验方面存在的问题。

  此外,在此理论构架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调研等手段获得认知度较高的汶川灾区三种纪念场所的整体感知,意象要素,认知体验评价,归纳出不同类型的纪念场所的意象要素特点,绘制整体场所意向图;探讨意象要素与场景的组织关系。其次,通过意向度量化、综合评价指数量化绘制的知觉矩阵图,总结灾区纪念性景观存在的问题并分别提出整治对策。

  这篇文章的写作过程,也是我越来越认识到自己学识浅薄的过程。虽然,我尽可能地收集材料,但由于识识能力的不足,在理解上有诸多偏颇和浅薄的地方,有些观点是幼稚的;也由于理论功底的薄弱,存有不少逻辑不畅和辞不达意的问题。以上种种,垦请各位老师见谅并提出宝贵意见。无论如何我将继续努力。本篇论文已经完成,虽然不是很尽人意,还有许多的地方需要更全面的改进,但总的来说,在撰写的过程中,我真实地学到了许多东西,更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知识,自己的认识也有了相当的提高。谢谢大家!


    范例二:

    各位老师,下午好! 我叫肖阳,是XX班的学生,我的论文题目是《西南山地旅游型乡镇城市设计研究》。我的论文是在朱捷导师的悉心指点下完成的,在这里我向我的导师表示深深的谢意,向各位老师不辞辛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对三年半来我有机会聆听教诲的各位老师表示由衷的敬意。下面我将本论文设计的背景和主要内容向各位老师作一汇报,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我想谈谈这个毕业论文设计的背景。

  “失去故乡之后,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精神上的流亡者,我们所能做的,也只能是提醒建设者们,手下留情,推土机下留情,对历史和未来,多些敬畏。”在中国作家梁鸿的演讲《看不见的中国》中,我们可以读到她的乡愁,同时也看到一个又一个的故乡正被城镇化建设浪潮无情淹没的历史画面。刚结束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中国每天消失几十个村庄的现实,让“乡愁”成为最近的热词。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越来越拥挤,而农村地区却面临衰落。根据“六普”数据显示,2000 年至 2010 年,全国六个省份出现了人口负增长,其中包括西南地区的 重 庆 (-6.6%) 、 四 川(-3.4%)、贵州(-1.4%)。人口外流和常住人口空心化的数据意味着西南地区的农村人口在大规模地流失,而大量的乡镇正面临人口流失以及城镇的消失或重组。

  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最新战略是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战略非常重视农村的发展,在“城镇化”的同时解决“三农”问题,最终实现农村地区的发展,实现乡村自身的城镇化,增强乡村的吸引力,实现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逐步缩小或消除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其次,我想谈谈这篇论文的结构主要内容。

  本文以西南山地旅游型乡镇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通过城市设计的方法,在尊重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条件下,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和开发,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和城镇建设。文章从西南山地乡镇在旅游发展中的困境以及旅游型乡镇规划编制中的问题入手,结合当地乡镇的特征、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及旅游发展对城镇的影响一系列的分析,借鉴相关案例,并对相关工程实践进行详细分析和经验总结,提出适合于西南山地旅游型乡镇的城市设计方法策略。

  本文遵循“提出问题-理论分析-实践分析-问题解决”的基本思路,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一、二章:绪论、西南山地旅游型乡镇发展及问题分析。主要阐述课题的研究背景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界定研究对象的范围,确立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实施框架;然后分析旅游型乡镇发展的兴起和发展现状,总结其发展中及规划编制中所出现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城市设计对旅游型乡镇规划设计具有适用性”的立论。

  第二部分为第三、四章:相关研究辨析与经验借鉴、西南山地旅游型乡镇特色旅游资源与旅游资源开发。先对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对相关研究进行相关性辨析及经验借鉴总结。然后探讨当地城镇空间形态特征,归纳当地城镇的旅游资源及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分析旅游发展对当地城镇的影响,为解决问题奠定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为第五章:西南山地旅游型乡镇城市设计实践分析。对两个相关城市设计案例进行分析借鉴,并以笔者参与的此类城市设计为对象,从实践层面探讨西南山地旅游型乡镇的城市设计方法。

  第四部分为第六、七章:西南山地旅游型乡镇城市设计方法研究、结语。在前文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基础上,提出适合西南山地旅游型乡镇的城市设计方法策略。最后对该课题进行总结和展望。

  最后,我想谈谈这篇论文存在的不足。

    这篇论文的写作的过程,也是我越来越认识到自己知识缺乏的过程。虽然,我尽可能地收集材料,竭尽所能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论文写作,但论文还是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待改进。请各位评委老师多批评指正,让我在今后的学习中学到更多。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论文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