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逻辑学论文 >

新时代城乡融合的逻辑基础与路径探析   

来源:农村实用技术 作者:张迪
发布于:2020-02-19 共3794字
逻辑基础论文写作参考10篇之第七篇:新时代城乡融合的逻辑基础与路径探析
 
  摘要: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既是目的, 为的是实现城市和乡村主体平等化、城市和乡村的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也是手段, 只有通过二者之间水溶交融、互补共生, 才能解决要素、资源、体制机制等问题实现共同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坚实的实践基础, 起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融合发展思想, 形成于中国共产党建国70年的历史进程中。新时代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应着重从发展壮大农村自身生产力、统筹好乡村振兴战略和城镇化战略、深化城市和农村制度改革等三方面入手。
 
  关键词:城乡融合; 新时代; 路径探析;
 
  “三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最富有挑战性、最难以解决的问题。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全面的现代化,没有乡村的振兴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复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指出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2019年5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指出,“城乡要素流动不顺畅,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依然突出;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根本消除。”这就清晰地表明了现今城乡发展中三个突出的问题,也只有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才能解决上述问题,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因此,探析城乡关系的理论渊源,系统梳理城乡发展的历史进程,进而探索实现城乡融合的现实路径,是十分必要的。
逻辑基础
 
  1 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
 
  自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人类就存在着阶级与阶级对立,城市和乡村的对立也逐渐产生。但是资本主义诞生以来,城市和乡村逐渐分离、出现差别,这种分离和差别到了19世纪后半叶,由于工业革命、产业革命的兴起而变得尤其突出。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去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运动,去解剖城市和乡村的现状。他们看到“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而在乡村所看到的是却是完全相反的情况:孤立和分散。”城乡和乡村日益分离、利益出现对立、各自的表现形式形成鲜明对比是社会化大分工的结果,根本原因一是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劳动力、劳动对象、劳动工具等过多地集中在城市地区,推动城市快速繁荣;二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生产关系是导致城乡对立矛盾尖锐化,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城乡对立只有在私有制的范围内才能存在,”“资本主义社会不仅不能消除这种对立,相反,它必然使这种对立日益尖锐化。”西方发达国家无一例外地走的是一条先城市后农村的发展路径,等到城市化水平达到70%以后,才开始逐步化解城乡矛盾。
 
  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城市和乡村的长期对立会影响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影响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对此,恩格斯指出,消除旧的社会分工、改革旧式生产关系,解放和合理布局新的生产力,那么“城市和乡村对立的消灭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已经成为工业生产本身直接的需要。只要通过城市和乡村的融合,现在的空气、水和土地的污染才能排除,只有通过这种融合,才能使目前城市中病弱群众的粪便不致引起疾病,而被用作植物的肥料。”城乡融合发展的社会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普遍特征之一,全体社会成员,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都可以自由全面地发展自己的才能。
 
  2 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基础
 
  新中国成立70年的历史为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在70年的征程里,中国始终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发展的思想,并与之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起来,从我国的自然地理、人文环境,尤其是经济基础出发,走出了自己的城乡发展特色之路。
 
  中国城乡发展特色之路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这是城乡关系由现实的不平等到城乡二元结构固化的阶段。新中国成立的时候,中国社会已经面临着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不平等。上海是国际化的大都市,而西南边陲的小镇却还在封建礼教的传统中维持社会秩序。对此,在七届二中全会上,中央作出了城乡兼顾的理论,从1950年到1953年,农村地区进行了土地改革运动,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促使了国民经济的健康恢复。“一五”计划实施后,由于发展重工业的需要,1953年国家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的政策,1958年城乡户籍二元制度确立。1966年以后,一系列城乡分割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强,工农关系严重不协调、联系几乎隔绝,二元结构固化。其次是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大大,城乡二元结构逐渐松动到城乡统筹发展的阶段。改革开放首先是从农村破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劳动人民的生产力。农村改革的成功助推着城市的改革。国家延长了土地承包期、提高了粮食价格、允许农民进城打工等等,这些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城乡二元结构秩序。90年代,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各种资源要素更加集中于城市地区,农村的发展举步维艰,农民的收入增加变缓,城乡差距不断拉大。进入新世纪以来,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2006年农业税的废止标志着“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的历史性转变。随后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提出落地,农民收入逐年增加,基本公共服务明显改善,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得到加强。最后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城乡发展一体化到城乡融合发展的阶段。现在这个阶段正是城乡融合过程之中。在城乡发展一体化思想的指导下,农民收入年均增速超过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缩小,国家财政用于民生的比例稳定在70%以上。我国城乡关系整体上呈现出协调发展的态势,印证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城乡融合发展思想的真理性。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指出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民生活极大改善,物质文化需要提档升级,总体上实现小康。农村功能更为多样化,除开传统农作物生产外,还包括旅游休闲、生态涵养、文化传承、农产品产业链扩展等等。农业和其他产业如食品安全、健康产业等之间的关联也在不断增加,农业新产业提供大量发展机会,乡村附加值不断提高,同时城乡要素流动更加频繁,城乡融合度不断增强。
 
  3 新时代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措施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高度,紧紧贴合新时代中国农村发展的现实问题,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围绕“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等思路,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不断推进“三农”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变革。但是,历史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依然存在。对此,只有通过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才能彻底解决上述问题,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要从生产力、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协同奋进、制度改革入手。
 
  实现城乡融合发展,首先还得靠激发乡村内在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发达的生产力是解决城乡对立矛盾的前提条件。虽然,工业可以反哺农业、城市可以支持农村,但农村自身缺乏发展活力的话,长期依靠工业城市的救济,也会因为“木桶效应”而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激发农村内生动力需要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农村集体经济保障着社会主义的农村基础,保证农民走共同富裕之路。要进一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机制,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发展农村生产力需要大力推进农村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地区的发展已不再是一个某一领域、产业的发展,而是资本、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顺畅流动、融合发展的新局面。一二三产业同时布局农村可以产生出良好的“协同效应”,是激发农村活力的基础所在。
 
  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其次必须注重发挥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协同效应”。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二者的内容和侧重点不尽相同,但是却有着密切的联系,都是国家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而提出的重大战略,都是为了增进民生福祉,缩小城乡之间差距的问题。目前来看,乡村的总体情况是除了土地以外,在人才、资本、技术等方面都比较匮乏,因此,乡村不仅要自力更生,也要充分吸收城市的有利资源,需要新型城镇化战略带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两个战略的协同实施可以充分吸收农村劳动力,助其产生应有的经济效益,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率和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可以彻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城乡实现融合发展。
 
  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最后关键的因素是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改革。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原则上不存在城乡对立的条件,但是由于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下,城乡之间存在差距和矛盾是必然的现象。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只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城乡之间必定能够实现融合发展。深化相关制度改革就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如,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要素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有利于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有利于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体制机制,等等。破除体制机制的弊端,使得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城乡要素之间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城乡融合发展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点击查看>>逻辑基础论文(优秀范文10篇)其他文章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原文出处:张迪.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逻辑基础与路径探究[J].农村实用技术,2019(07):10-11.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逻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