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变化往往赋予马克思学说中的不同内容以新的阐述和发挥,从而彰显其时代的重要性。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思想即是如此。在当今生态问题成为人类不断关注的重点同时,物质变换作为人类社会一种特定的物质存在方式而受到追捧,也由于其表达了一种社会化发展的理论而成为理论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思想是对社会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辩证关系的深刻揭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及社会形态下,物质变换会有不同的特点。它是连接自然与社会的桥梁。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冲突、对立产生于物质变换过程。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物质生产力的提高,物质变换的频率、速度等都有了极大的提高,但由于物质变换“裂缝”的存在,产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同样受到了自然的报复,这集中表现为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马克思物质变换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内涵,在当今环境问题成为不可忽略的重点之时,这一思想具有丰富的时代意义。在面对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都割裂了人和自然的关系,无法给予我们解决当前生态环境问题以正确的方法时,我们可以试图从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思想出发,全面认识其含义,探究其内在的生态伦理意义,以求建构一种和谐平等的人与自然关系。
一、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物质变换思想主要体现在《资本论》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等着作中。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 “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1]马克思本人并未给物质变换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在其各类着作中,物质变换主要指自然的物质交换、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人类社会的物质交换三种。
( 一) 自然的物质交换
在谈到自然的物质交换中,马克思将自然界的物质交换分为无机的新陈代谢和有机生命界的新陈代谢。在谈到无机的新陈代谢时,马克思认为,自然作为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存在,具有客观必然性,这种自然的必然性作用于人类的生产中,“机器由于自然界物质变换的破坏作用而分解。
铁会生锈,木会腐朽。”[2]207在资本主义农业中,由于“土地以工业方式经营,因而它的化学和机械的生产条件,甚至 …… 肥料等都要新陈代谢。”[3]318 -319在谈到有机的新陈代谢中,马克思指出人为了生存,需要空气、水、食物,同时也需要向自然排泄。马克思认为“蛋白质从自己周围摄取其他适当的物质,把它们同化,而体内其他比较老的部分则分解并被排泄掉”,“生命,即通过摄食和排泄来实现的新陈代谢,是一种自我完成的过程……没有这种过程,蛋白质就不存在。”[4]89 -90“无论我的血液循环,还是我的呼吸过程,就其本身而论……两者都是以代价昂贵的新陈代谢为前提的,如果完全不需要这种新陈代谢,世界上也就没有穷人了。”
( 二) 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劳动是人类用来满足自身生存的基本手段。“劳动过程,就我们在上面把它描述为简单的抽象的要素来说,是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占有自然物,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因此,它不以人类生活的任何社会形式为转移。倒不如说,它是人类社会的一切社会形式所共有的。”[2]208 -209人类为了生存和生产发展的需要,与自然界之间发生着物质变换关系,大自然中其他生命体也需要与人类进行物质变换过程。自然界为人类劳动提供了最初的劳动对象,土地是自然界的物质代表,土地还是劳动资料。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主要的是人与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
( 三) 人类社会的物质变换
一种商品从将其不视为使用价值的人手中转换到将其视为使用价值的人手中,是人与人之间的质料交换,这种交换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基础上的物质变换。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 “交换过程使商品从把它们当作非使用价值的人手里转到把它们当作使用价值的人手里,就这一点说,这个过程是一种社会的物质变换。
一种有用劳动方式的产品代替另一种有用劳动方式的产品……因此,我们只有从形式方面考察全部过程,就是说,只有考察为社会的物质变换作媒介的商品形式交换或商品形态交换。”[5]马克思把物质变换划分为这三个层次,有助于人们对环境问题进行更深的剖析。第一种物质变换一旦遭到破坏,整个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无法正常进行。第二种物质变换是指生产和消费,不适当的生产和消费也会破坏第一种变换。第三种物质变换即商品流通也会破坏第一种物质变换,进而破坏人与自然之间正常的物质变换。
二、新形势下物质变换理论出现的裂缝
在物质变换思想中,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和社会物质变换是由人参与的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人的影响越来越大,最终导致物质变换裂缝的出现。到了近代,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之后,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尤其是人与土地之间的这种物质变换过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集在各大中心城市人口越来越占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条件。[2]552由于人为的土地贫瘠,土壤中失去的营养成分得不到回归,导致人和土地物质变换出现裂缝,这实际上就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出现裂缝。不可否认的是,商品是成为物质变换裂缝的催化剂。因为商品的交换价值支配了使用价值,商品交换失去了其原有最初的意义,即由为了获得不同的使用价值而交换,变成了获得商品的价值而交换。这样商品生产的意图就成为获得其价值,即获得人类无差别的劳动,而使用价值则被扔在一边。
物质变换出现裂缝有着严重的后果。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裂缝的加深,对自然来说,是受到严重的破坏。本应回归到自然的东西,却没有进入到自然的良性循环中。人类似乎想到的仅仅是索取,很多出自自然的物质在人类利用之后却无法进入到自然的循环规律中,而是与自然相排斥。
人和自然的物质变换出现裂缝呈不断加深态势。这样人类在给自然带来毁坏的同时,其实也威胁着自身的生存,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对立。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自然界是包含无机自然界和有机自然界的统一体。人作为一种自然存在物,本应属于自然界,是“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6]。人是不能脱离自然界的,“自然界就其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7],不管人类的能动性得到多大程度的发挥,必须受到自然的限制和约束,终究不能超越自然的客观规律。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人们在利用自然的同时却走向了征服自然、控制自然的一面。人类为了获得眼前最大化的利益,对自然界的活动已经超出了人化的程度,走向异化。
面对物质变换中所出现的这种裂缝,人类应该反思自我,修复裂缝。马克思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来解决物质变换中的这种裂缝: 一是对资本主义的扬弃,二是合理调节人和自然的物质变换,三是要合乎人性地进行物质变换。
三、物质变换理论的生态学启示
马克思的这一思想与当代生态环境思想是具有一致性的。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思想主张合理利用自然,尊重自然规律。自然本身具有调节和修复功能,这种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物质变换“裂缝”。但是,仅仅依靠自然自身的调节和修复远不能解决当今人类面临的生态困境,而是要依靠人类的自觉行为,摆正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理性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构建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处理环境问题应关注可持续发展。马克思的这一思想无论是对土地、劳动人口抑或是对劳动,都体现出极其深刻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物质变换是在李比希的土壤“归还定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定律认为,人不应该将土壤的肥力消耗殆尽,使之不能再循环利用,而是要按照良性的自然发展规律来使用土地。这警示我们要时刻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利用自然资源。
第二,处理环境问题应有全局意识。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的重要基点是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这要求我们在对环境问题的特点进行分析时,既要分析人的特点、自然的特点,也要分析人与自然关系的特点。在对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时,既要从自然本身去寻找,又要从人本身,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中去寻找。在对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探讨时,不应抱有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而是要通过控制人的活动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第三,处理环境问题应提高科技水平并合理调控物质生产过程。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思想要求绿色、生态可持续的发展观和消费观,制定合理有效的物质生产节约管理制度,最终使生产废弃物的排放量减少。当前严重的生态问题迫切要求我们树立科学发展观,建立低投入、高产出的新型工业。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以及环境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自然界原本的物质循环被打破,因此,马克思主张利用科技成果不断促进生产和生活排泄物的循环再利用。从而实现资源、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资本论: 第 1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4 : 201 - 202.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23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2.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26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4.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20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1: 89 -90.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25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4: 923.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42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9: 167.
[7] 马克思.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刘丕坤,译.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9: 49.
一、文章的写作背景1843年末至1844年初,马克思撰写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并于1844年2月发表在《德法年鉴》上。当英国和法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并进行了全面的产业革命时,德国仍在封建专制的统治下,并且这种封建统治的权力很强。也就...
二、生产:经济范畴及所有权的物质基础探索《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对经济学的认识,超越对哲学认识的第一本着作,是马克思反对蒲鲁东冒牌社会主义的重大胜利。自从马克思与蒲鲁东划清界线后,蒲鲁东就成了马克思毕生的论敌。马克思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社会关系的物化。价值货币化即货币成为衡量价值的基本标准。用不同数量的货币将各种不同的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实质上是一个价值祛魅的过程:即祛除笼罩在各种价值之上的迷魅面纱,使之成为可以精确计算的对象。价值货币化...
一、马克思辩证法产生的历史背景马克思辩证法的产生有着复杂的背景,首先,辩证法经历了由古希腊哲学的萌芽,到黑格尔那经过了系统的发展,最后由马克思经过唯物主义改造最终形成。在自然科学上,经历了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细胞学说和能量守恒的发现,引起了...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的"社会生产力"包括"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和"人的生产力"这三种生产力,在准确把握这三种生产力的内涵及其辩证关系基础上,定位了科学技术属于精神生产力,并通过对精神生产力客观性及其地位的分析,准确解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