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既是理论,也是实践,是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不仅体现在整体性理论来源于整体性实践并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还体现在整体性理论对整体性实践的具体指导和践行。
一、科学实践观与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从抽象规定出发解释现实世界,不能正确解释思想、理论的来源及其客观性问题,因而不能解决任何现实问题。这是马克思以前的哲学思想的共同缺点。马克思大学毕业后参加社会工作,在实际斗争中逐渐认识到: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观念而不是相反,是物质利益决定人的思想而不是相反。马克思从研究政治经济学开始,从批判旧哲学入手,提出了全新的哲学世界观,这就是从现实的人及其实践活动出发解释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马克思说: “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 (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同时也就间接地生产着他们的物质生活本身。”①实践思维方式的确立在哲学史上乃至在人类思想史上都具有极为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正是立足于科学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确立了科学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为人们正确认识外部自然和人类自身奠定了科学的基础。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立足于科学实践观,马克思主义正确地解决了人的认识来源及真理的客观性问题。人的认识、理论来源于实践,只有亲身参加变革对象的实践活动,才能获得关于对象的正确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当然,这是从人类认识的总体来说的,对于具体时代、具体的人来说,可以通过前人积累的以知识形态存在的间接经验获得对事物的认识,但是这些间接经验在前人那里就是直接经验。实践既是认识的来源也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马克思指出,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②正是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唯物主义超越了旧哲学的束缚,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与人的主观性的内在关系得到科学的解释和说明,从而解决了思想史上长期无法解决的问题,唯物主义走出了传统哲学的宿命,成为新哲学世界观的基石。
另一方面,立足于科学实践观,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他们从人们纷繁复杂的活动中区分出物质生产活动,把它确立为最具始源性和基础性的实践活动,指出物质生产实践不仅是人类获得生活资料、维持生存的根本和源泉,也是制约人类社会性质、社会结构和面貌的决定性因素。“历史破天荒第一次被置于它的真正基础上;一个很明显的而以前完全被人忽略的事实,即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然后才能争取统治,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等,---这一很明显的事实在历史上的应有之义此时终于获得了承认。”③生产实践的物质性、客观性不仅表现在人生而具有本能欲求、生理需要,而其满足却不在自身,在对象世界。人为了生存就必须要生产、要以一定方式与自然界发生关系。人与自然这一永恒矛盾是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且表现在人为满足自然欲求所进行的生产活动不是偶然的、零散的行为,不是个体或具体时代的人们随心所欲的行为,而是具有普遍性的社会历史性活动。
人类物质生产实践的能力即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内在发展规律,不以具体时代、具体的人的意志为转移。唯物史观的创立,使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从而开创了科学认识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的新篇章。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基于当时经济和政治等发展条件,特别是以资本主义大生产和由此造成的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为基本前提而提出的。18 世纪中叶,以大机器生产为标志的产业革命从英国开始,到 19 世纪上半期遍及欧洲。物质生产领域的根本性变革也根本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最重要的结果就是形成了工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以及它们之间的对立、冲突和斗争。在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压迫下,无产阶级的贫困、苦难成为社会上最为严重的问题。工人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不断地由经济斗争发展为政治斗争,从砸毁机器发展为有组织的革命。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在产业革命所生成的经济、政治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和规律、对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斗争的分析,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当然,他人及前人在实践基础上创立的思想、学说,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来源,包括自然科学及欧洲和世界思想史资料。但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基于时代发展、来源于实践需要。
二、整体性实践决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
理论来源于实践,一种理论、认识之所以具有整体性,是因为它所反映的实践是整体性的活动和过程。实践是一个总体性范畴,对实践的认识和把握不是一个角度就可以解决的,需要从多视角、全方位认识和理解,由此,理论也呈现出不同层面的整体性特征。
1.实践活动内容的基础性与超越性的统一,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强调经济与政治、文化相统一的理论
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基础和核心。
人们终日奔波,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生存。人的肉体、感官及其本能欲求、生理需要的客观性,决定了人首先必须要为满足这些基本需求而活动,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它构成了人类实践活动的核心内容,其他的非生产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中心而展开,并且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人的自然欲求得到更好的实现和满足。在物质生产活动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改造自然、获取生活资料,首先,人们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因为单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人们只有彼此联合起来才能面对强大的自然界。人们为获取更多的物质财富而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常常是分散的、不稳定的,需要有超越其上的自觉力量来协调和规范。于是,通过制定各种社会制度、法律等,以强制方式规范人们生活、维护社会秩序的政治活动逐渐产生。风俗、习惯、民情等最初的社会规范及从中提升出来的宗教、道德等则以非强制方式规范人们生活、维护社会秩序。与此同时,人们创造了语言和文字等符号系统。语言具有抽象、概括功能,文字使信息突破时空的局限。借助于语言文字符号体系,人们可以传承前代人留下的生产力,同时,又对对象世界进行新的探索和认识,形成知识积累下来。由此,文化活动渗透进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中,使后人总是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吸取以往实践的全部成果而进行新的创造,从而使人类的生产超越了动物的本能活动,能够世代传承,不断创新。由此,道德教化、科学试验、教育等文化活动成为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强调经济与政治、文化的统一性,强调在物质生产、经济建设的基础上,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协调一致性。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以物质生产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所关注的主要是生产的社会性质方面,强调经济的基础性作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一方面强调 “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④, “这些关系 (即马克思的用语 ”生产关系“)的体系是为政治法律形式和某些社会思潮所包裹着的社会基础”⑤;另一方面强调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追求公平正义,以共产主义为远大理想。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强调经济对文化活动的决定作用,同时文化活动和成果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并为政治进步提供理论支撑;没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不会有政治的昌明和经济的长远发展。经济、政治和文化是以经济为基础的相互支持、相辅相成的统一整体。
2.实践追求的真理与价值相统一,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阶级性辩证统一的理论
人以人的方式即实践方式生产满足需要的资料。有两个条件对保证实践活动的成功至关重要,一是对对象的本质、规律的正确认识,二是对自身需要、目的的准确把握。前者为真理原则,后者为价值原则。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共同构成实践活动的完整内容。真理属于人的思想范畴,但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坚持真理原则,就是要按照对象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按照对象自身的尺度来规定人的活动。
最大限度地认识、掌握事物的客观性,遵循事物固有的属性和规律,是一切成功实践的内在要求。价值是标志客体与主体需要的关系范畴,亦即客体对主体的意义。坚持价值原则就是要按照人的需要和目的要求,遵循实用功利的尺度,使人的各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在本质上是为了自身的需要和利益而从事的活动,从一般意义上说,有理性的人不会去干那些于己、于人、于社会都无利无益的事情。价值与真理都是人类活动追求的目标,在实践中,当二者发生矛盾冲突时,人作为实践主体总是能够依据自己的根本需要和实际情况,按照主体的能力进行调节,或者根据科学真理调整自己的需要和计划,或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认识新真理,寻找新机会。因此,在人类实践活动中,真理与价值有区别,但本质上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成功的实践也总是表现为真理与价值的和谐统一。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与价值观的统一体现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人民是人类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没有工人、劳动人民群众的解放,就不会有人类解放。马克思主义公开声明自己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获得自身解放的理论武器。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阶级地位决定了其根本利益与人类发展整体利益的根本一致性,因而必然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相一致。 “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⑥因此,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是既强调认识、遵循对象世界 (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本质和规律,又集中代表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科学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
3.实践活动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建设社会主义与追求共产主义相统一的理论
实践是现实的人及其活动,现实性是实践的固有特性。实践的现实性是指,有生命的现实的人为了生活,以一定的方式联合起来,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进行物质生产,因而只能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现实性使实践具有当下性和有限性,它为现实的个人生活提供了基础,也赋予他无法超脱的必然性。实践具有现实性的同时,还具有超越现实的理想性。实践的理想性是指,人的实践活动是自觉的、有目的活动,实践过程内涵着对实践结果的预测和了解,内涵着确立什么样的实践目标以及如何去实现目标的方向选择问题。因而,实践活动是指向未来的、以理想和意义世界为参照的活动。动物只有一个现实世界,即感性的当下的物质世界。人除了现实世界,还有一个理想和意义的世界。这不是一个事实的世界,而是一个观念世界,是人通过思维、运用概念、根据对象的属性、规律和人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有了理想和意义的世界,人就获得了评判现实的依据和超越现实的力量,就能够以真善美和谐统一的理想世界为判据,批判现实中的不合理性,并通过改进生产、完善制度、提升道德境界等,使人的实践活动更完善、更合理、更能满足人的需要。理想和意义世界的存在,使人类的实践活动超越了过去、当下和现实,直指向未来。由此人的实践活动不再是一个静止的自然状态,而成为一个由现在联结着的过去与未来相统一的不断发展着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主义强调改造现实与追求理想的辩证统一。变革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现实努力,同时,这种努力又必然以共产主义为理想、目标。一方面,要立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现实,立足于社会主义的过渡性。社会主义脱胎于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力发展的连续性、过渡性和阶段性,社会主义在具体实现形式上,在表面特征上与资本主义有相同的地方,如,人们仍然要服从分工,劳动仍是 “谋生的手段”,还需要利用资本来继续完成资本的历史使命等等。
但是,另一方面,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有本质区别。资本主义以自身为导向,而社会主义则以共产主义为理想和导向,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共产主义作为理想,作为人类现实世界的精神家园,它以 “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理想和信念,引导、规范当今时代人们的现实生活,使其朝向真善美和谐统一的方向不断发展、不断完善。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现实与共产主义理想之间的区别是相对的,二者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共产主义不仅不同人的本性、理智、良心相矛盾,而且也不是脱离现实的、只是由幻想产生的理论。”⑦共产主义不仅是理想,而且更是现实运动;不仅是结果,而且更是历史过程。共产主义理想并不是外在于社会主义现实之外的 “彼岸世界”或上帝天国,而是立足于社会主义现实、通过实践不断实现的历史过程,是超越性与现实性的辩证统一。所以,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个细小进步,都是向共产主义理想目标迈进一步。
4.实践创造性与享受性的统一,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变革资本主义与建设社会主义相统一的理论
人的实践活动首先是一个创造性过程,在人的需要、目的驱动下,主体制定行动方案 (包括使用的工具、具体的操作程序等的设计),进入实施操作阶段,通过发挥意志力克服各种阻力和困难,最终取得实践成功。经过一番创造性活动获得劳动成果,并不是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占有和享受这个劳动成果以满足人的需要、增强人的本质力量,才是人的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因此,我们说,创造劳动产品的劳动者把实践成果用于满足个人生活需要的行为和过程,是实践活动的内在环节,实践是创造性和享受性的内在统一过程。
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向全世界传播,在其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它的框架体系新增了许多元素,衍生出了新的线索和诉求,原初的内容也有了新的发展和扩充,它的谱系日趋枝繁叶茂。但是,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属性、实质、意义和内容究竟是什么?这还需要从历...
一、《宣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运用和体现《宣言》充分运用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宏伟理论大厦的奠基石.它科学地回答了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划清了与唯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