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美术论文 >

摄影术的发明对西方现代绘画的促进作用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发布于:2015-05-16 共4248字
摘要

  19 世纪初,法国大革命后的社会经历了巨变,原有的以国王及金融贵族为代表的大贵族阶层日渐衰微,新兴的中产阶级正在形成。随着生产关系的转变,与之相关的社会、经济、文化都经历着一场洗礼和转变。而任何一种艺术样式的产生都不是艺术家自己的发明,它受着一种无形力量的支配,社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对艺术的发展形成制约,这种制约是一种目的性的规定,艺术家只能艺术样式或技术推进到时代精神和文化所规定的框架内。

  一、以“古典艺术”为标准的传统审美观的转变

  西方传统的审美观是以权贵阶层的审美趣味---“古典主义”为标准,古典艺术只能为少数人所欣赏,大众是无权进入的,这种无权,一是指大众不能普遍接受艺术的教育,二是古典艺术品大多陈列在宫廷和贵族的私人官邸,大众没有资格观赏。

  西方的古典绘画一直是以“真实”的描绘为基础的,这种真实不是对现实的种种细节的描画,而是根据唯美的规则,对描绘对象改造、处理,并用一定的绘画技术作为保障,把对象呈现到画面上。在前摄影时代,绘画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记录。西方的写实传统自古希腊就产生,越过中世纪到文艺复兴又获得蓬勃发展,其后诞生的美术学院一直是以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标准为典范,到印象派之前,西方艺术的主流标准一直是古典的、唯美的、如实的。例如,陈列于那不勒斯考古博物馆的公元前 3 世纪的庞贝壁画“伊苏斯之战”,它记录了一场亚历山大和波斯王大流士三世的战争。这种如实的描绘代表了古希腊的绘画观念,同时也形成了文艺复兴以后一直到印象派西方艺术史中的“如实的绘画”.

  而以中产阶级为代表的大众希望追求一种轻松的、符合他们趣味的艺术形式,巴比松画派的风景画描绘了巴黎郊区的景象,印象派画家则用画笔描绘了身边的人和事。这种对现实的人或景物不加修饰的描绘本身就是对贵族审美趣味的颠覆,以中产阶级为代表的审美观取代了贵族的审美情趣。

  二、文艺复兴以来的透视与摄影术的发明

  (一)文艺复兴以来的“透视” 西方的现代社会是从文艺复兴开始的,他们一直在追求技术的进步,当时受人文主义的影响,很多画家还同时兼具着科学家、建筑师等的身份,达·芬奇就是这样。首先将透视运用于绘画的是意大利人布鲁内莱斯基,到 16世纪,艺术家们已经可以利用小孔成像的原理制作手提暗箱来记录场景,达·芬奇于 1519 年在他的笔记中记载了手提式暗箱。显然,他对科技的追求转换成艺术实践回归到他的作品中。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是画在米兰大教堂食堂里的一幅壁画,耶稣和他的 12 个门徒在长条桌后一字排开,耶稣成为画面的中心,这个中心既是圣经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同时也是构图中的焦点。在人物的背后,房屋的天花板构成的小格子的纵深线、两侧墙面上的五扇门的门口上方边线,以及屋子顶端的边线都朝向一个固定的焦点聚拢,这个焦点就位于耶稣头部,是耶稣头部和远处地平线交界的一个点。在透视学的研究中,这种焦点透视(也称为一点透视)里的所有垂直线和水平线都是不变的,称作“原线”,而其他的体现纵深感的线条都要聚集在画面中的焦点位置,称作“变线”. 达·芬奇很好地利用了当时流行在人文主义学者间的透视原理,为我们营造出一个真实的世界。

  到 17 世纪的荷兰画坛,艺术家们已经把这种暗箱常规化地使用了。电影《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对此有很详细的描述,维米尔为了精准描绘对象,使用暗箱来把影像投射到画布上,然后再对其着色处理,他的画真实地再现了 17 世纪荷兰中产阶级的生活状态。从荷兰小画派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静物画、风景画、人物画及风俗画已经普遍使用暗箱技术作画了。

  (二)摄影术的发明 随着 19 世纪初化学和光学的发展,1825 年,约瑟夫·尼鲁斯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它的成像原理是沥青成像法。1838年,路易斯·达盖尔采用银版照相法拍摄了第一张人物照片。1839 年,法国政府分别奖励给路易斯·达盖尔和伊希多尔·尼尔佩西一笔法郎,以奖励他们将反射在暗箱里的物象固定下来的技术,法国还获得达盖尔的技术专利。

  早期的摄影曾被版画家作为自己产业的扩张而广泛使用。受到 17 世纪文学和戏剧的影响,绘画上呈现出强烈的文学性、戏剧性的特征,为文学作品做插图是版画家的重要工作。版画的可复制性和摄影的复制很像,只是版画的复制带有很多的手工色彩,版画家要亲自制版、印制,会在版画上留下身体的痕迹。而早期的摄影作品,虽然没有进入机器复制,但其准确的再现已经不是画家可以模拟的了。这时,由于受到摄影技术的限制,一张银版只能产生一张照片,很多版画家用以谋生的工作就是对这种照片的复制和出售。摄影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刚刚产生时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受到绘画的影响。摄影照片往往是对古典绘画场景的模仿,用学院派或浪漫派的标准设计、拍摄场景。逐渐,摄影显示出无可替代的真实。

  三、早期现代派画家与摄影

  在 19 世纪中期,就已经有很多艺术家把照片作为绘画的模仿对象了。有资料显示,库尔贝就大量地利用了照片,模仿照片中的真实人物作画。这种真实是现实中真正的真实,而不是古典绘画中唯美的、修正的真实。安格尔的作品《泉》是新古典主义的著名作品,其中拿着水罐的女性身材均匀、秀美,在后来披露的照片中有一张和《泉》中动作方向相反的同一姿势的黑白照片,这显示,安格尔利用照片在自己的画中进行创作。而库尔贝则是把照片当成了一种武器,他对照片中的人物不加修饰的描绘,彻底颠覆了古希腊以来西方社会建立起来的古典规则,用真实的、甚至是丑陋的人体对抗古典的、学院的唯美趣味。他有一幅作品叫做《浴女》,描绘了一个村姑健硕的身体,这简直就是丑陋的身体,而且这个身体一定是来自真实的照片,没有经过任何主观美化就进入了画面。对于已经接受了安格尔的作品中唯美形象的公众来说,这无疑是种亵渎。

  在 19 世纪 60 年代,马奈受到日本浮世绘的影响,开始在他的绘画里实践平面化的形式。西方的绘画传统来自古希腊的雕塑,因此绘画里的形象都是立体的。《吹笛少年》描绘了一个穿着黑衣服吹笛子的少年形象,少年的黑衣服上运用了平涂的手法,这样就一改西方传统立体造型方式。这种样式是非传统的,同时也是反摄影而行的。

  摄影术的逐渐发展对传统的西方绘画标准是极大的威胁。在摄影没有被社会应用前,很多中产阶级家庭都要请画家为他们画像,照相术被使用后,人们只要花很少的钱就得到拥有真实面貌的图像。画家也逐渐意识到,无论怎么画也无法得到摄影所呈现出来的真实。这就逼迫艺术家们在绘画上寻找一种新的途径、新的方式表现自我。从 19 世纪 60 年代开始,西方艺术就进入了不断平面化、抽象化的进程。印象派是最开始进行这种艺术实践的团体,他们一反古典的构图方式、写实传统和表现方式,用色彩的冷暖关系替代原来古典绘画的明暗关系,这样的方式直接为我们今天色彩教学中的色彩关系奠定了基础。我们知道,印象派的画家是拒绝使用黑色的。在传统的油画画法中,如果要画一块红色的布褶,只需要三种颜色就可以:黑、红、白。画家只要在布褶上先画上红的,在亮部用红色加上白色形成浅颜色的红,中间过渡色直接用红色,再用红色调上一点黑色形成暗红画到布褶的背光处,这样就可以形成布褶的由明到暗的转折。但是印象派的画家不是这么用颜色的,他们会在亮部画上红色、粉色,在中间的明暗交界线处加上些赭石的延伸,在布褶的暗部使用红色的补色--绿色加入其中,在各个颜色中还会有其他的环境色进入画面。这种转变一是受到光学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不得不说是受到了摄影的胁迫,虽然那时还没有彩色照片,但印象派的艺术家们已经早早地开始色彩的艺术实践了,这样他们才摆脱了摄影的束缚,走出自己平面化、抽象化的道路。

  四、现代主义绘画与摄影
  
  到 19 世纪末,再现的摄影已经占据了人物及景观的复制方式,摄影逼迫写实绘画的同时把绘画的发展驱赶到另一条路上。除了意识形态上的作用,抽象绘画确实是从再现的图像中解放出来,它们摆脱了真实世界的束缚。

  立体主义把拼贴带入了绘画中,他们寻找不同材料粘贴到画布上,然后再在画布上描绘。达达主义直接把工业产品带到艺术的领域,1917 年,杜尚把杂货店里购买来的小便器作为他艺术创作的材料拿到展览现场,用以考察展览是否具有真正的公平和自由。

  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走得更远,今天,我们可以从抽象表现主义的主要人物波洛克身上看到他们对写实的远离。从美国电影《波洛克》中,我们可以看到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波洛克是如何从架上绘画走到架下,从具象到有符号出现的抽象作品,再到完全摆脱形象获得极度自由的“行动绘画”(抽象表现主义也称为行动绘画,画家在作画的过程中把行动和无意识注入到作品中),实现了近百年的西方现代艺术的终极,之后的极少主义开始,西方艺术进入后现代。

  机器复制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继续改变着艺术的方式。1956 年,理查德·汉密尔顿用杂志上的图片拼贴制作了一幅作品《究竟是什么使我们今天的家庭的如此不同,如此吸引人呢?》(Just what is that makes today's homes so differ-ent,so appealing?)画面是由从杂志里剪下来的图像组成的,所有形象都来自于摄影作品,广告杂志里的图像基本已经被摄影所覆盖。在这幅画中有从杂志剪下来的肌肉发达的半裸男人,手里拿着如同网球拍一样大的棒棒糖,上面写着“POP”,这正好是英文“流行的”缩写;坐在沙发上半裸的性感女郎来自于色情杂志;室内的家具及摆设电视剧、录音机、吸尘器、台灯等家庭生活必须品都来自于杂志上的摄影。这样对绘画传统技术的取代用棒棒糖上的“POP”命名为“波普艺术”.

  结语

  纵观西方现代艺术的近百年历史,从某种程度上,摄影对绘画的胁迫促成了绘画向自己的本体回归。主要体现在摄影取代了绘画的真实,绘画不得不寻找一种表现自身的特有方式,绘画向形式、材料、观念的方向发展。今天,摄影已经是大众普及率很高的技术了,除了记录的功能也增加了娱乐性,对于我们普通人,手机的摄影功能就可以为我们提供比较高质量的照片,苹果公司还举办过手机摄影大赛,可以说,摄影已然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今天的画家已经很少直面对象写生了,多是拿着相机拍摄出照片再回到画室中对照片进行复制。摄影也从早期对绘画的模仿变成某些现当代绘画对摄影的模仿,但现代的摄影艺术依然离不开绘画中所规定的形式美。

  参考文献:
  [1](美)内奥米·罗森布拉姆著, 田彩霞译。 世界摄影史[M]. 北京: 中国摄影出版社, 2012.
  [2]易 英。 西方美术鉴赏语言[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3](英)伊安·杰夫里著, 晓征译。 摄影简史[M]. 北京: 三联书店, 2002.
  [4](美)弗雷德·S·克莱纳著, 诸迪译。 加德纳世界艺术史[M].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7.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美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