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美学论文 >

美学视角下的中国茶文化翻译研究的重要性

来源:福建茶叶 作者:朱亚辉.
发布于:2021-03-03 共2975字

  摘要: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 到现在为止也有将近五千年的历史了。这几千年以来, 中国的“茶之道”不仅仅局限于茶的种植、生产等方面, 更是与诗词歌赋、书法绘画、宗教、医学、天文地理甚至与市井小民的生活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本文主要是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 站在接受美学的立场上分析中国茶文化。通过美学翻译对中国茶文化的核心价值以及“茶之道”所蕴含的中国人的审美理念进行剖析, 从而进一步提升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的美学意义, 提高个体对于中国茶文化的审美意趣, 推动中国茶文化对外的传播与交流。所以,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中国茶文化翻译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关键词:美学视角; 中国茶文化; 翻译;

美学

  经过历史千年的沉淀, 中国的茶文化渗透着中国人对于雅致清尚生活的向往, 也是中国精神文化的一种体现。中国古代的文人、智者认为一杯清茶寄托的不仅仅所谓的物质表面, 更多是寄托自身所向往的天、地、山、水、仁、智以及自身品质。这也是中国茶文化区别于外国茶文化的关键之处。

  丝绸之路的开通、郑和的七次下西洋在极大的程度上传播了中国的茶文化。在此之后的一段时间里, 丝绸、瓷器和茶一度是堪比黄金的存在, 中国的茶叶贸易逐渐开始扩大。到19世纪, 因西方列强积极对外扩张。外国传教士进入中国后, 在中国本土对中国茶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自此中国茶文化开始逐渐传入西方国家。这种极具东方文明特征的生活习俗受到了广大西方人的追捧。但是, 由于文化语言的不同, 导致喜爱中国茶文化的西方人无法理解和接受其精髓。

  随着当前中国茶文化的繁荣发展, 我们有必要积极地将中国茶文化所蕴含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底蕴对外传播, 以便于促进不同地区、不同肤色、不同社会经验的人们对中国茶文化的接受。而美学视角下的中国茶文化翻译研究对其就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针对翻译研究, 我们应在求实的基础上, 利用翻译美学的理论, 翻译出自己的文化特点。既要力求符合西方的表达, 又要寻求适应中国茶文化的意境。由此来提高西方对于中国茶文化的审美意趣, 排除文化交流障碍, 推动中国茶文化对外的传播与交流。

  中国有句成语叫做博大精深, 这四个字充分地表达出了中国文化的特点。所以, 作为一个译者, 首先要做到自身对所译物有所领悟。要正确把握茶文化所表达所蕴含的实质, 而不是仅仅做到字字对应, 逐字逐句的去翻译, 更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去运用删减翻译、改写翻译等技巧来创造合适的语境, 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以便于突出体现中国茶文化的意境美。

  中国人向往意境美, 西方人则更注重写实美。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中国茶文化时, 需要提高自身对于审美的掌控, 以便于用更贴切的语言排除文化交流障碍, 带给读者更直观的感受, 给世界呈现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的意境美。

  在当今世界上, 中国是当之无愧的茶的故乡。中国茶文化渗透于整个中国社会文明之中。流传近五千年的茶文化不仅仅局限于茶本身的物质层面, 还涉及了更深的精神文化价值层面。

  明代嘉靖年间, 有一位叫做唐寅 (字伯虎) 的诗人, 曾经写下过一首《除夕口占》。这首诗开头两句“柴米油盐酱醋茶, 般般都在别人家。”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茶已经和柴、米、油、盐、酱、醋六类并列成为古代寻常人家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了。

  而在此基础上, 也就盛产了许多与茶有关的文学作品。例:《三月三日花宴序》、《啜茶贴》、《斗茶图》、《萧翼赚兰亭图》等, 甚至于古代戏曲和小说中也有对于茶的细致描绘。

  1 戏曲和小说中的茶文化

  对于戏曲和小说中的茶文化体现的是中国古代作家的艺术追求和精神思想境界。译者对于茶文化的翻译就不能做到逐字逐句的去翻译。因为东西方的语言环境不同, 对于事物的理解方式也就不同。所以译者要根据自身对于文章所表达的意境的理解, 寄托自身审美观念于其中, 构建出一个文化大框架, 从而积极引导和促进中国茶文化的对外传播。

  例如:《西游记》中第二十回, 有一情节“只见那老儿引来个少年, 拿个板盘儿, 托三杯清茶来献。”

  逐字逐句的翻译为:I saw that the old child drew a young man, and he took a tray and offered three cups of green tea.

  “我看见一个老儿带着一个年轻人, 拿着一个盘上面有三杯绿茶。”

  这样的直接翻译虽然与原文的大体意思相同, 但是却无法表达出“引”这个动作的谦卑执意和“献”这个词的恭敬之意。

  再者, 例如:《水浒传》第七十二回, “燕青先去李家买通妈妈, 李师师听说便道:请过寒舍拜茶。而后宋江才来, 丫鬟奉茶, 李师师亲手换盏, 茶罢, 收了盏托。”

  逐字逐句的翻译为:Yan Qing first went to the Li family to buy the mother, and Li Shishi heard the way:"please pass the tea in the cold house."Then Song Jiangcai came, the servant girl served tea, and Li Shishi changed the tea by hand, and he received the support.

  从这样的逐字逐句的直接翻译我们可以看出, “买通”翻译成了“buy”, 这就与原意产生了极大的差距。“寒舍”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寒冷的房屋, 而是古代人对自己的居所的一种谦称。“李师师亲手换盏”所表达的是主人对客人的尊敬之意, 但是译文“Li Shishi changed the tea by hand”表达的则是李师师用手换茶。这无法体现中国茶文化的敬客之意。

  这段翻译完全无法体现出中国古代对于饮茶的气场, 也妨碍了读者理解文中作者所构建的社会大环境。

  所以, 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

  2 中国古代的诗歌中的茶文化

  因古代的诗歌通常都会寄托诗人的情感, 如爱情、亲情、友情、悲痛、慷慨激昂等。对于中国古代的诗歌中的茶文化而言, 也不仅仅是表达了饮茶的好处, 更多的是体现古代诗人生活智慧与文化情趣。译者不仅仅要传递诗所透露出的茶的美好, 还要传递诗人所要表达的智慧和情趣。尤其是中国诗歌讲究押韵, 所以在翻译的同时还要注意体现诗歌的韵律美, 从而促进西方人对于中国诗歌音律美的领悟, 欣赏到来自中国茶文化的雅俗之美。

  例如:《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这首诗相对来说翻译起来比较容易押韵, 但是要注意词的运用, 避免导致译文的意思与原诗所要表达的意思相反。如“两碗破孤闷”意思是“两碗茶下肚, 也就不孤苦烦闷了。”但是直接翻译的“two bowls are lonely”就变成了“两碗茶下肚, 就孤独了”这就与原意相反了。本来是赞颂喝茶的好处, 现在变成喝茶的坏处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中国茶文化的对外传播。

  所以, 译者一定要注意传递诗所透露出的茶的美好, 兼顾者传递诗人所要表达的智慧和情趣, 在翻译的同时还要注意诗歌的押韵, 从而促进西方人对于中国诗歌音律美的领悟, 欣赏到来自中国茶文化的雅俗之美。

  以上主要列举了两种体现中国茶文化的文学艺术题材的翻译模式。希望广大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尽量保有原文的主要意思, 在此基础上进行灵活的处理。

  3 结束语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 想要更好更全面的对外宣传中国茶文化,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中国茶文化翻译研究就值得我们认真对待。译者通过接受美学的角度去翻译中国茶文化的核心价值以及“茶之道”所蕴含的中国人的审美理念, 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的美学意义, 提高个体对于中国茶文化的审美意趣, 推动中国茶文化对外的传播与交流。但是, 这对译者的要求很高。所以, 译者要积极提高自身素养, 拓阔自身视野, 提高自身对于审美的掌控, 以便于更好的传递中国茶文化的意境美。

  参考文献
  [1]黄丽奇.翻译美学视角下中国茶文化英译策略研究[J].福建茶业, 2016 (7) :114-115.
  [2]李彬.接受美学视角下中华传统文化典籍的翻译[J].海外英语, 2018 (19) :1-2.

作者单位:长沙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原文出处:朱亚辉.接受美学视角下的中国茶文化翻译研究[J].福建茶叶,2018(12):307.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