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美学论文 >

生态审美教育的内涵、特征及启示

来源:美与时代 作者:虞卓
发布于:2019-01-11 共3995字

  摘    要: 当前,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 生态审美教育被提上议程, 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美好和谐发展已是当前生态问题的主要目标。生态审美教育力求从培养生态审美的人才这方面出发, 通过对人类审美意识的提高, 加强对生态环境的重视, 而为实现人与生态的美好生活状态作出努力。

  关键词: 生态美育; 审美教育; 生态美育启示;

  随着当前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而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 生态问题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 但是其问题的根源已经上升至人们的精神方面, 要解决这些问题, 也需要做好审美理念的培育, 发挥审美教育在陶冶情操、升华理想等方面的作用, 为最终实现生态审美世界奠定基础。

  一、生态审美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一) 生态审美教育的内涵

  所谓生态美育, 就是将局限于科学领域的生态问题上升为审美领域, 从人的角度, 注重对人类心灵以及精神的培育, 提升生态问题在人们头脑中的意识, 从而培养人的生态审美情感, 提高人们创造生态美的能力。生态审美主要涉及生态学以及美学领域, 将生态问题以及美学思想相融合, 其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 既与生态教育有着联系和区别, 又与普通美育有着联系和区别。
 

生态审美教育的内涵、特征及启示
 

  就生态美育与生态教育来讲, 二者是有着密切联系的。生态教育可谓是生态美育在生态问题方面的基础。生态美育所涉及的基础就是生态规律与生态问题, 研究的问题主体并没有发生改变。并且就二者研究的目标来讲, 也都是实现人与自然的良好发展。因此, 二者具有统一性, 但是二者也有着重要区别。首先, 二者的侧重点不同。生态教育注重从科学领域为人们普及自然知识, 指导人类掌握自然规律, 进而在经济发展中实现对生态环境的维护[1];而生态美育更侧重对人类的心灵以及生态的美感培育, 通过审美教育培养人们的生态观念, 指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相比于生态教育, 生态美育更凸显了对人类生存的关注。其次, 二者在教育方式上也有不同。生态教育通过较为理性的方式, 利用相关的生态自然事实对人们进行科学知识的教育, 追求自然环境的美好发展;而生态美育则是利用美学知识的传播, 从人类美好的生态环境教育入手, 从而激起人们对美好环境的追求。就这一方面而言, 在生态美育教育的过程中, 应该侧重于对美好环境的引导, 由此打动受教育者的心灵。

  就生态教育与普通美育的关系来讲, 二者也有着一定的联系。从隶属关系来看, 生态美育是隶属于美育中的, 美育包含生态美育, 二者在目标等方面有着一致性, 都是通过对受教育者情操的培育, 增强其审美意识与审美境界。但二者也有很大的区别, 其最大的不同是生态美育在美育中增加了生态观念, 将生态观念与美育教育相融合, 强调的是生态方面的问题。相较于普通美育来说, 其侧重点更加深刻。普通美育强调美的教育, 但并没有侧重于生态方面, 而是从人类整体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出发。普通美育强调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指自然从属于并且服从于人, 人对自然的欣赏是俯视的, 人是可以改造自然的, 二者并不处于平等的基础上。而生态审美则是从人对自然的尊重角度进行的审美教育, 强调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 对于自然生态规律, 要采取尊重的态度, 并且人要通过审美教育以及审美意识的提高, 认识自然的本质。

  (二) 生态审美教育的特征

  审美教育是要通过对人这一主体的精神塑造, 实现主体精神的升华。在当前对生态环境的重视下, 生态美育也在不断地秉持这一思想, 并在人类的生态实践中与时俱进, 不断拓展属于自己的领域, 实现新的发展。就其特征来讲, 生态审美教育有着明显的综合与统一的特征。

  首先, 生态审美实现了人类长久生存与美学的统一。生态美育的关注点是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的长久生存与发展, 通过对人类传播生存认知, 提升人类对自然生态圈的了解, 培养人类的生态理性, 树立公正客观的自然观、生态观, 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利互惠。相较于传统美学观念来讲, 生态审美以人类肉体生存为着力点, 凸显人文关怀的意识。同时, 生态审美教育并不注重以理论的方式进行教育, 其提倡利用感性的方式感化人类心灵, 由此深入人们心灵的深处, 通过未来美好自然生态的感化引导人们心甘情愿地将自身力量贡献于生态环境美的建设。审美与自然生态的融合, 实现了生存与审美再次辩证统一的升华。

  其次是规范与自由的统一。不同于传统的美育, 生态美育自潜移默化中熏陶人类的生态意识。传统美育没有与人类的生存发展相关联, 其对人类的倡导是本着自愿的原则进行, 难以让所有人都了解到美学的观念, 并领会美学的精神。而生态美育从人类的整体生存出发, 让每个人都意识到生态环境与自身生存的关系, 就会自觉地进入到美学领域的学习, 在不带有人生的强制性的基础上, 达到了规范与自由的统一, 从人类生存着手, 成为人类社会个体所必须通过不同层次来完成的美感教育[2]。这是其自由方面。而就规范方面而言, 我们所学的任何科目都包含自己的规律与范式, 生态美育则是秉持对生态环境规律尊重的基础上进行的, 人类任何一个个体都必须遵循这一规律与法则, 然后在进行教育时注重运用感性的手段, 从心灵感化人们。在人们进行生态美育的目的方面, 除了维护生态环境之外, 人类的最终目的是维护自身的发展, 生态美育并不否认这一目的, 而是力求将人类目的与生态目的相融合。人与自然本身就是统一的, 人类要实现自身的解放, 只有先解放自然, 才能实现人类自身的解放, 达到人与自然的统一。

  最后是个体与大众的统一。传统美育因其不能调动所有人们都进入美学范围而具有少数人所特有的专利性。生态美育改变了这一局限性, 实现了个体与大众的统一。生态美育通过关注人类个体的生存让每一个个体都主动参与到审美教育中, 认识到人类行为在整个自然环境中的作用与地位, 让每一个人都可以身体力行地加入到保护生态的实践活动中, 从自身做起, 将学到的每一个方面都贯彻于生态环境中。由此, 通过每个个体的身体力行, 最终会落实于整个人类群体, 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 也会让每个人都将从中获益。

  二、生态审美教育的启示分析

  生态问题是一个长久的问题, 其问题的解决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尤其是对人们进行生态美育的教育, 从意识形态领域着手, 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 从而实现整个社会重视生态的思想, 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任务。要最终解决生态问题, 完成生态美育的任务, 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努力。

  (一) 政府发挥倡导作用

  生态美育任务的完成, 依赖于我们在实践中进行多方面的努力。作为国家的领导者, 政府应该树立生态环境的观念, 意识到生态问题对人类造成的威胁, 进而发挥其引领作用。政府官员要改变对于生态漠不关心的态度, 利用其公信力发挥倡导作用, 积极宣传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危害, 还可以借助大众传媒的作用, 通过微博等多种媒体平台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关注生态问题、保护生态环境的风气, 生态美育就会很好地发展起来。此外, 政府还应主动与社会的景区进行合作, 设立专门的生态审美教育基地。自然生态的美是激发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最大动力, 通过在游览山水的过程中渗透审美教育, 激发人们对于美好环境的向往与追求, 从而带领群众自觉参与到美好生态环境的建设中来。当然, 光有政府的重视还不行, 生态美育还需要广大民众的广泛参与。因此, 做好生态美育的宣传教育工作, 引起整个社会的广泛重视非常重要。

  (二) 学校发挥教育作用

  生态审美教育要充分利用学校这一平台。学生在青少年时期能否树立保护生态的正确观念, 离不开学校的正确引导与教育。作为社会未来的接班人, 青少年的价值观尤为重要。因此, 青少年的生态审美教育是重点。学校管理者应该拥有生态美育意识, 并制定相关的管理规则与章程让学生自觉进行遵守。同时, 老师作为学生观念的直接影响者, 必须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 以身作则投入到生态保护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审美美育课进行高度重视, 摈弃忽视生态美育课程的观念, 要从为学生树立美好生态环境的理想信念出发, 使其自觉投入保护生态的实践中[3]。当前, 还有不少学校没有制定自己的生态教材, 编写适合各年龄段使用的生态美育教材, 是学校生态美育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尤其是生物、语文等学科, 它们本身与生态和审美密切相关, 将生态美育教育引入这些课程中,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家庭发挥示范作用

  家庭是生态美育的基本单位。审美教育不可忽视家庭的影响作用。尤其是青少年在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时期, 家庭的影响作用尤为重要。家庭的生态美育, 一方面依赖于家长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念, 另一方面来自于家庭环境和家庭的各种活动中。家长的观念正确与否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因此, 提高家长的生态美育观念是重要工作内容。同时, 家庭中的文化氛围、人际关系也对孩子有着一定的影响。孩子的生态审美活动在多数情况下取决于家庭的计划和家长的带领。因此, 家庭应该组织带领孩子共同参加保护环境的相关公益活动、政府倡导的旅游活动等, 这对孩子的成长大有裨益。因此, 家长的生态审美教育意识和家庭教育计划, 对青少年的生态审美教育有着非常关键的影响。青少年受到相应的观念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 因此, 家庭的生态美育应该作为一种有意识的、长期的活动来进行。

  三、结语

  综上所述, 生态美育教育已经渗入到我们身边, 人们要树立生态危机意识, 从人类的生存方面来看生态环境问题, 以此解决生态失衡。而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也就是促进人类的长久发展。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生存质量的提高, 需要大量懂得生态规律、热爱生态美、追求生态生存的“生态人”来共同实现。只有重视生态美育教育,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不断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与精神追求, 广泛开展生态美育, 才能做好生态工作。

  参考文献:

  [1]孔德宇, 刘增惠, 郭晨晨.浅谈生态审美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 2016 (11) :43-43.
  [2]龙艳.走进壮美荒野——美国生态文学对生态审美和生态旅游的启示[J].北京: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01) :33-39.
  [3]黄丹青, 常楠.生态美育视角下的艺术教育[J].北方文学, 2017 (3) :153-153.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原文出处:虞卓.生态审美教育及其带来的启示分析[J].美与时代(下),2018(11):66-67.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