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人类不断对审美和艺术进行哲学思考,由此发展出美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不仅包括对自然、哲学规律的探讨,而且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美学是一个民族审美素养的体现,也是对个人志趣的体现。儒家文化以“里仁为美”,其美学思想可分为艺术美、社会关系美、自然美三种类型;道家文化以“大道至上”为审美核心,蕴含着追求虚实结合、简淡至真的审美理想。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儒家; 道家; 美学;
一、美与美学
甲骨文中的“美”字由上半部分的“羊”和下半部分正立的“大”字组成。有人将其解释成“羊大为美”。如,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有云:“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美与善同意。”这是一种基于实用目的的对美的认知。也有人将“美”解释为“羊人为美”,认为“美”看起来像一个人头上戴了羊角,如同古代的人戴着羊角乞求风调雨顺。不论“羊大为美”还是“羊人为美”,都是出于实用目的的对美的认知,因此,审美的发生事实上经历了一个从实用到非实用、从功利到非功利、从粗到精、从物质到精神的过程。
从美的出现到美学学科的诞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18世纪“美学之父”鲍姆嘉通提出美学概念之前,人类在“知”方面有关于理性的逻辑学,在“意”方面有关于道德活动的伦理学,但没有在“情”方面研究人类的感性与情感的学科。在美学出现之后,人类的知识体系才出现了“知”“情”“意”的结合。美学发展到今天,大致形成了自然美、社会美、人格美、艺术美及科技美等类型。美学的发展使人们在追求理性的浪潮中开始关注感性,这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使人们不再把理性作为评判一切的标准,这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儒家文化及其美学思想
孔子是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被后人称为“圣人”,这与他治世的理想、实践以及对人类文化发展的巨大贡献密切相关。他抱定匡正人心与救世的志向,是一个有爱、有情怀的审美人。据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的统计,“美”字在儒家文化的经典《论语》中一共出现过14次,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内涵。第一个层次是好、好的。《学而篇》云:“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君王以礼治国、以和为贵就是好的。第二个层次表示美好的事。《颜渊篇》云:“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第三个层次指漂亮、美丽。这与现今美学意义上的美有许多共通之处。
孔子在《为政篇》中论及艺术审美理想:“《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作为一种评判标准,表现为《八佾篇》中所说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强调文学要追求中和之美。对于艺术的功用,孔子在《泰伯篇》中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又在《阳货篇》中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孔子认为,不学诗歌则无法交流,诗歌是人安身立命之本,同时指出艺术可以用于比兴;可以帮助人们观天下、观风俗;可以团结人们,可以帮助家人,还可助人增长见识。孔子的美学思想内核为善与美的结合,《八佾篇》云:“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由此可见,孔子认为《韶》乐相比于《武》乐更好,因为《韶》乐高度结合了美与善。
图1
图2
首先,儒家文化的美学思想追求人格美。人在日常生活中必然要认识自我,这个过程导向的美学是人格美。
其次,儒家文化的美学思想追求社会关系美,简言之就是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人格美是社会关系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认知儒家文化中的人格美,就需要把握好“君子”这一核心概念。《论语》中有很多关于君子的论述,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的概念与“小人”相对应,除了具有“有修养的人”这层含义,还有“出仕为官之人”的含义。“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的标准就是要将内在与外在高度统一,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同时,孔子又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这折射出一种刚健有为、自由潇洒的状态。因此,儒家文化追求的人格美其实就是这种刚健有为同时又不失潇洒自由的状态。
亚里士多德说过,人生来就是社会性动物。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孔子在论及社会关系之美时说“仁者无忧”。《说文解字》中对“仁”的解释为:“仁,亲也。从人从二。”也就是说在社会关系里,只有两人以上才能做到“仁人”。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即严格要求自己,践行古礼就是仁;同时,应做到“泛爱众而亲仁”,即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理性地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仁者无忧”即儒家美学思想在社会层面的体现。
最后,儒家文化的美学思想追求自然美。孔子在《雍也篇》中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仁者纵情于山水,热爱自然。人能够处理好与自然宇宙的关系即为自然美。
三、道家文化及其美学思想
老子是道家文化的代表人物,也是道家美学思想的创始人。老子创作的《道德经》内涵丰富,为道家哲学、美学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道家美学思想的系统化是由庄子完成的。历史上有很多人评价过庄子:司马迁说“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白居易说庄子“遂性逍遥中一致”,认为他是一个逍遥自在的人;徐渭说“庄周轻生死,旷达古无比”。庄子这种淡泊名利、超脱生死的气质,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道家文化的美学思想,而这种美学思想对于中国人的审美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德经》云:“美言不信,信言不美。”这容易让人以为道家是反对美的。实际上,道家文化蕴含着深厚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道家文化的审美核心是“道”。《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家文化认为“道”衍生万物,“道”又要符合“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规律。这里的“自然”更多地体现为“自然而然”。因此,道家文化的美学思想主张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其次,道家文化重视虚静、玄鉴的审美心境,主张人应当改变心境,进入自然与逍遥的生活状态。这实际上体现了一种无功利性的审美情怀。
最后,道家文化主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这种虚实相生的审美形式,决定了道家文化中蕴含的审美理想为简淡、素朴。《道德经》云:“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此“无味”并非一点味道都没有,而是“以恬淡为味”。此外,道家文化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认为人只有素朴、寡欲,心才能安宁。这种妙味无穷、返璞归真的审美理想对后世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如,受到道家美学思想的影响,宋代的美学显示出极简的特征,这体现在宋代的瓷器、书法、绘画(图1、2)等领域。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追求审美情操和美学素养。中国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美学思想。儒家文化提出了“仁者”理念,将德行贯穿于自我、社会关系、自然三重审美;道家追求潇洒自在,遵循内心,具有简单自然的美学思想。以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发展,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丁徐清.融贯及其限度:太虚唯识思想探微.河北学刊,2018(4).
[2]于婉华.浅析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对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启示——基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分析.汉字文化,2019(12).
[3]马焕兰.新时代条件下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黄河之声,2018(21).
[4]于婉华.试论“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实现.汉字文化,2019(8).
[5]于婉华.试析生态美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今传媒,2018(12).
[6]杨广承,张美红.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影响的研究.汉字文化,2019(11).
[7]郭思路.卢卡奇美学对现代虚拟美学的启示.汉字文化,2019(24).
[8]高迪.“生态命运共同体”理论的价值诉求研究.汉字文化,2019(16).
[9]黄子萱,张美红.亚里士多德与中国儒家文化思想的异同.汉字文化,2019(12).
关于中华美学的历史,不能与西方美学史或现代美学史等同视之,因为它具有前历史的空间性,空间性构成了中华美学史的基本特性。...
宗白华与现代新儒家学者之间有很深的交往,在思想上彼此亦有交锋,关于这一点当代学者很少关注,目前仅见2篇论文对此有所阐述。从一定意义上说,正是在与现代新儒家的交往和相互影响下,宗白华的生命哲学思想和艺术理论才不断得以升华和发展,最终形成自己...
一《美学原理》①是国内高等院校面对文学、美学和艺术专业学生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对美、审美以及艺术的基本问题的介绍和阐述,具体教学内容一般包括美的本质(美的历史起源、美的形而上学本质)、美的存在(自然美、社会美、...
中国传统艺术的特征和特性就是精神性,不过,这种特征和特性是同西方艺术相比较而存在的。中国美学思想产生于奴隶社会,形成并发展于封建社会,从原始社会萌芽状态到周秦发展时代,一直到明清尾声,其中发展状况一波三折,但是,就是在这两千多年的时空里,...
老子是道家美学的代表,他既是道家哲学的奠基者,也是道家美学的创始者,在整个中国美学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黑格尔是西方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美学思想影响了整个西方美学的发展。黑格尔在包括美学在内的每一个领域中都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1](P225)...
摘要现代新儒家学者之一贺麟,学界对其学术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心学以及其返本开新的文化观中,美学领域一直是其思想研究中的非热点区域。贺麟虽然没有一本专门论述美学的着作,但其美学思想(指广义的美学,并非单指一门学科或狭义的为艺术所定义)始终...
1儒家美学思想及运用在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华夏文化的代表。儒家美学思想的精髓在于强调美与善的一致性,要求美善统一,高度重视美与艺术陶冶、协和、提高人们伦理道德情感,充分地、明确地、自觉地从人的内在要求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