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道家美学的代表,他既是道家哲学的奠基者,也是道家美学的创始者,在整个中国美学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黑格尔是西方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美学思想影响了整个西方美学的发展。黑格尔在包括美学在内的“每一个领域中都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1](P225),这是恩格斯对黑格尔美学历史功绩做出的经典性概括。
中西方美学比较研究是中西方文化交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当代,这种研究的价值正日益凸显出来。从研究目的看,可以互为参照物来探究美学的发展历史,总结其规律并以此为现代美学的发展提供启示。从研究方法看,中西方美学研究中多以宏观视域来研究,鲜用微观个体,事实上,宏观研究可为微观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微观研究可为宏观研究提供实证依据。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我们承认人类具有某些相同或者相似的思维方式、审美心理和价值评判标准,这就为这种比较提供了现实可能性,而且由于中西方美学都是建立在哲学本体论的基础之上,因而,老子美学与黑格尔美学的比较探析不仅具备了现实可能,而且有深刻的哲学基础。
一、美的认识
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老子美学思想为基础的道家美学思想对整个中国美学的历史建构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体现了道家学派对美之认识的最高境界和思想成就。徐复观先生就认为,“老子以‘道’为核心的哲学思想,实际上包含着中国真正的最高的艺术精神”[2](P43)。
老子的美学思想和他的哲学思想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都可以从《老子》一书中寻根溯源。其中最高也是最原始的哲学范畴和美学范畴就是“道”。老子美学思想的具体内容在当前学术界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但从老子本身的志趣和对《老子》一书的考究来看,老子的美学思想有“涤除玄鉴”、“大象无形”、“道法自然”等,其外在表现特征有:味、色、声、清、静、朴、妙、柔、巧、拙、虚、实、淡等。“涤除玄鉴”观点见于《老子》第十章,老子说:“涤除玄鉴,能无疵乎?”“涤除”就是洗涤尘垢,说的是排除人们心中的各种杂念。“鉴”就是观照“,玄”是“道”,“玄鉴”就是对于道的观照。[3]
“涤除玄鉴”有哲学层次认识的最高目的,有现实层次美学的虚静以达人性之美的标准,意指擦亮眼睛,宁静心智,发现事物本质和运动之美。“大象无形”是老子美学思想当中重要的判定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第四十一章)“大象无形”可以这样理解:世界上宏伟壮丽的气派境界,往往不拘泥于一定的事物和格局,而是表现出“气象万千”的面貌和场景。观象论道是《老子》美学的出发点,而它的最终归宿在哪儿呢?“道法自然”是老子生命哲学关怀的主旨和核心,同样也是老子美学思想的终极归宿。其中关于“道”和“自然”的关系,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其意为“人应法地之不载,天之无不覆,道之无不成,而道本自然,法道者亦即法自然也”[4]。“道”唯有“自然”才可称之为“道”,“自然”呈天然、自然而非人为之态。王弼的《老子注》中说:“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怯,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与自然无所违也。”这也就是说,顺应自然的“道”才是真正的“道”,也才具有真正的“美”,所谓大美无言。老子的这个观点从根本上影响了中国的美学发展,不论从古代中国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生活态度,还是从中国美学的现代应用,处处都能体现出中华民族对“道法自然”的热衷。
短短五千字的《老子》,奠定了中国美学的基础和根基。西方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对“美”的理解和阐释却是另一番镜像。
黑格尔是近代德国最伟大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美学家。其思想受到柏拉图、荷马、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的深刻影响,一生沉浸于思考与写作。他的辩证法思想是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重要源头。黑格尔不仅开创了辩证法,还创立了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不朽人物。黑格尔一生着作丰厚,主要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法学原理》、《历史哲学演讲录》、《哲学史演讲录》、《美学》。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都展现在他的着作《美学》中,《美学》是整个黑格尔哲学体系和美学思想的集中诠释,也是黑格尔哲学体系和美学思想完美融合的典范,以至于有学者直言:“缺少了《美学》,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就崩塌了一角;缺少了黑格尔,美学就不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5]”黑格尔对“美”的阐释与老子对“美”的理解存在着巨大区别,可以说走的是截然不同的路线。老子的美学思想完全浸渍于《老子》五千字中,言简意赅但思想深邃、博大精深、深蕴哲理,充满智慧,并且还不是刻意为阐述“美”而为之。与老子迥然相异,黑格尔的《美学》则是洋洋洒洒百万字,其中对“美”的论述更是“面面俱到”,有时甚至有点反复罗嗦、自相矛盾之处。可以说老子对美的理解重“意”,含蓄、内敛而深邃,意境美代表着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乃至性格,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最高艺术标准。而黑格尔对美的理解则侧重于“形”,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理念是理性精神和最高的哲学本体,彰显着欧美西方人追求科学精神和审美旨趣的思维模式,是近现代西方文化的不二抉择。
二、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是什么?一直是美学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传统哲学尤其是西方哲学思维偏向于对理性、理念的研究,而对美学这样的感性之学忽略。但是随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哲学体系的日益补充和完善,美学这颗宝石发出的光辉日益璀璨。
老子在其着作中没有专门描述“美”,或者说《老子》本身是一部哲学着作,而非美学着作,但其哲学观点中所包含的对美的认识是卓越的。这个贡献是其道家学派创立美学的一个前提和基础,其对中国美学的发展也是功不可没的。老子的美学思想完全体现在其哲学思想中,有时我们很难区分他的哪句话具体是谈论的哲学的,还是美学的。但是“道”却是一以贯之的主线,它既是老子美学思想内涵的核心,也是老子哲学的根本。
对于美的本质内涵,老子并没有给予直接回答,但《老子》五千言的字里行间却一直在向世人宣告着什么是“美”,一言以蔽之,那就是“道”,“道”即是“美”的本质。那么“,道”又是什么呢?《老子》对此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了解读:“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第一章),老子“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老子》第二十一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老子》第二十五章),这是就宇宙生成的本源本体而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这是就宇宙创生的动力而言。万物的产生是“道”从无形转化到有形转化的具体过程。在此之前“道”是无形、无象、无法感知的,“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老子》第十二章)。正是“道”的这种独立、自主、自由、永恒,才成为世界的本源,哲学的本源,当然也是美学的本源,“美”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产生了。“道是至高的哲学兼美学范畴,‘一’是美的整体‘,二’是美的二元素:阴、阳‘,三’是美之二元素交合状态,‘万物’是各种具体美的产生”[6]。
由此,可看出万物的美的本源就是“道”。
不仅“美”的创生来源于道,而且二者有着同样的运行规律,“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老子》第五十一章)。
同时,二者也是人类行为应当普遍遵循的准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是故,道是老子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博大精深的道不仅要从哲学本体、万物创生和运行规律、人类行为准则上去把握,也应当在美的本体论和辩证法上去认识。换句话说“,道”不仅是老子的哲学本体和万物创生的源头动力,同时也是“美”的本质和“美之为美”的辩证法的源泉。
黑格尔没有这么的含蓄,而是直接在其着作中给出“美”的定义。他说:“真,就它是真来说,也存在着。当真在它的这种外在存在中是直接呈现于意识,而且它的概念是直接和它的外在现象处于统一体是,理念就不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了。
美因此可以下这样的定义: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7](P142)同样在其《美学》的第一卷最后,黑格尔又指出,美“是在感性的现实事物中实现了的理念”。[7](P361)如果我们单从对美概念而言,以现代哲学的评判标准,黑格尔的定义更富于哲学和现实意义。
但我们以历史的角度和当时的哲学成就来看,老子对美本质的理解毫不逊色于黑格尔。相比较来说,老子对“美”的认识就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虽未精致雕琢却价值连城,给后世留下了发挥无穷想象力的机会。而黑格尔对美的界定则像修建精美的建筑,可以做艺术品玩味,也具有现实的实用价值,但无法超越。
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核心———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命题是黑格尔《美学》百万字阐述的最核心、最根本的命题,也是他对美的本源本体问题的一个最简练的回答。黑格尔没有停留在对美的本源的回答上,而是更进一步将其演绎到哲学的层面。黑格尔作为一名哲学家,其思想主要体现在哲学着作中,但他的美学有其相对独立性,既是其哲学的组成部分也可从逻辑性上推导出其哲学体系的中心范畴———理念。“黑格尔把理念视为无限的、绝对的、自由的、独立自在的”。[8](P473)他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整个世界是理念在自身运动过程中生成的,从这个意义看,黑格尔和老子有共同性和相似性。老子的道的转化过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黑格尔理念的转化为外在感性化具体事物的过程是一样的。但是过程转化的具体形式和经历的历史阶段却是多样的,尤其是黑格尔的理念在通过中介转化到具体艺术的过程中,艺术和美的展现层次也是不一样的。为了使抽象命题“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获得丰富的规定性,黑格尔《美学》从象征型艺术到古典艺术再到浪漫型艺术,跨度几千年的距离,都做了详尽的阐释,从而显示出美的积淀厚度和历史深度。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黑格尔和老子对美的态度截然相反。老子崇尚的是自然之美、天然之美、“无为”之美,道的“美”是自然之美,是“道法自然”的完美展现,“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第五十一章)“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老子》第七十三章)这就是老子所祈求的“美”,自然、纯朴、不加修饰。
而黑格尔的“美”则截然不同,他在其《美学》第一卷开篇就说:“自然美是无用的,艺术家是神的代言人”,可见对黑格尔来说,毕竟“理念”与“绝对精神”才是世界的本源,无论是自然之美还是现实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与“绝对精神”的充分展开而已。借用恩格式对黑格尔思想的评价:“形式尽管是那么抽象和唯心,他的思想发展总是与世界历史的发展紧紧地平行着”,“到处是历史地、在同历史的一定的(虽然是抽象地歪曲了的)联系中来处理材料的”[9](P121),用这段话不仅仅可以评论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同样适用于其美学思想。
老子的哲学体系是含有较多的唯物主义色彩,我们称之为朴素唯物主义,他的“道”虽然是超越具体事物之上的物质实体,却又和万事万物紧密联系,但“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他的理念是超越于物质世界之上的精神实体,物质世界是理念的外化,物质运动规律并非物质本身固有的规律,而是理念运动程序的一种外在表现”。[10]
同时,在认识和处理“道”、“理念”与现实社会的关系上,老子与和黑格尔也显现出差异性。老子的“道”是与现实社会对立的,“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义”(《老子》第十八章)“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后乱之首。”(《老子》第三十八章)这是老子对现实社会的基本否定态度,也是其崇尚“无为而治”的哲学根基。与老子相比,黑格尔没有反对现实社会,反而对现实社会做出了某种妥协。“凡是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就是他对现实社会持肯定态度的表现———虽然这一肯定中隐含着黑格尔式的某种否定。于是,人们就不难理解为何黑格尔哲学体系,“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被推崇为普鲁士王国的哲学”[11](P210),为何作为辩证法大师的他却把普鲁士君主专制看成是最完善、最合理的政治形式。其实,这正是黑格尔哲学、美学体系的必然逻辑展开,也是其致命客观唯心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当然,如果仅从辩证思维过程的三大发展阶段来看,那么黑格尔的美学思想确实层次要高,他的理念已经是感性具体阶段、理性抽象阶段和理性具体阶段中的理性具体阶段了,而老子的“道”还停留在理性抽象阶段,这是黑格尔高于老子之处。但这种比较显然不够公平,毕竟老子所处的时代和黑格尔所处的时代相比较,已经无法同日而语了。
三、美的统一
如上所述,尽管老子美学和黑格尔各有其鲜明的特征,但作为哲学桂冠上的“宝石”,美学在不同哲人身上却有着共通之处,那就是老子关于美的相反相成,黑格尔关于美的对立统一思想。
老子的美统一于“道”,相反相成是“道”的特性,“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第二章)早在老子之前,“美”和“丑”就已经被发现存在于甲骨文中,而老子的伟大之处在于把对照、比较应用到其美学思想中,发现美丑的相互依存、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不仅如此,老子还认识到它们可以向其对立面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老子》第五十八章)老子是怎么认识到的呢?这要归根于其对道的转化过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即是“一”“,一”即是道,道转化为万物的过程反转过来即是老子关于美的统一。
黑格尔的美则统一于“理念”,其“理念”的哲学范畴是对立统一。黑格尔的《美学》三卷总则是对“美”进行了详尽的阐释、陈述,全书的中心论点就是“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论点本身就包含对立统一的内涵:理念和感性、内容与形式、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相较于老子的相反相成,黑格尔的对立统一在辩证思想发展史上是层次更高的。对立统一是矛盾双方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综合状态,黑格尔能达到这样一个程度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他的伟大之处是第一次成功的把辩证法引入了美学研究。正如恩格斯说的:“它的最大功绩,就是恢复了辩证法这一最高的思维形式。
[11](P63)”但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与唯心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他的哲学和美学都存在着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和辩证法之间的矛盾”[12]
。这就决定了黑格尔的美学思想和哲学思想是“首足倒置”的,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在黑格尔那里,“一切真实的联系都是颠倒的”[13](P32)。
概言之,老子是中国传统哲学与美学的奠基者,作为一个美的发现者、探索者,他的“道法自然”、“涤除玄鉴”、“大象无形”等充满玄妙深邃的自然美学思想,与中国儒家主张“中和之美”、“协调之美”、“和善之美”、“和合之美”的社会美学理论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共同开启和推动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发展,对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审美标准、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审美观等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而黑格尔则是站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巨人肩膀之上,经过对德国古典美学和古典哲学的传承创新,成为西方哲学与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再造了西方哲学与美学思想史上一个难于逾越的巅峰时代。老子和黑格尔都是推动美学发展的哲人,考究其美学思想,寻找美学的本源,发现美的价值,从而推动美学理论与实践的大发展,这是每一个美学和哲学工作者光荣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2012.
[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3]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涤除玄鉴’[M].第一篇第一章第五节老子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4]靳青万,赵国乾.论老子“道法自然”说的美学内涵及意义[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5):32-38.
[5][德]黑格尔.薛富兴译《.美学》导读[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6-1.
[6]田建平.论老子的美学思想[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02):97-102.
幻象一词,可被用来发掘和阐释中国美学史的逻辑本质,美学幻象也是最具有中国本土性的、向现代理论开放的阐释性概念,它在世界其他美学理论系统中能找到对应物,是最切合于当代美学本体论的阐释与整合的美学范畴。幻象一词由幻与象组合而成,象作宾词,指具...
(二)诠释美学诠释美学是与本体美学不同类型的一种美学。与本体美学所体现的东方的思维方式--自本体诠释相反,诠释美学是本体诠释学体系中对本体诠释的美学体现。在诠释美学中,艺术作品当中并没有体现出本体,这就需要观赏者从本体的角度对作品进行解读,...
身为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美学家、艺术理论家以及社会批评家,约翰罗斯金(JohnRuskin)的成就跨越了艺术、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其观念对列夫托尔斯泰、普鲁斯特(MarcelProust)以及1过深刻的影响。但是,受到十九世纪自然主义、科学主义以及道德主义等...
生态美学是个包含存在论与价值论的美学范畴,肯定自然界的内在审美价值,倡导回归自然和亲近自然的审美趣味。根据生态美学的存在论构成和价值观指向,无论把自然生态视为审美对象,还是把生态维度纳入审美实践,生态美学的基本诉求始终明确和统一,即把自然...
汉末至魏晋是中国美术发展的重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不仅产生了前代所未有的新画风,产生了以绘画为职业的文人画家,而且形成了独立的审美意识和艺术精神,留下了我国美术史上第一批画论,无论是美术实践还是美学思想,都对后世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
文章通过对设计美学与室内设计关系的分析以及地中海风格的概念、具体实践案例,深入探讨地中海室内设计风格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在中国文化史上,自先秦以来,一直是以思想启蒙为主题的理学文化占据主流地位。到了明代,理学文化开始出现裂痕,并从中产生了阳明心学及异端李贽的童心哲学,促使明代价值观的更迭和审美观的新变。在文学创作方面,随着市民文化娱乐的要求日益增长,明代文学发生了...
休闲美学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目前,我国的休闲美学还处于理论建构阶段①.其建构也应该是一个沉下心来才能做好的休闲过程,一味追求快速立论或不加选择地追随西方休闲学、美学的构架,本身就违背了休闲美学的基本精神。能不能从反省自身、汲取中华文化一贯...
摘要风水文化是古人早期选择适宜居住地点的一门学问,这门学说具有中国文化特色。人类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形成统一,这是风水中所讲的核心。人们在生存的过程中,要顺应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过度开发大自然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都是违背了风水理论的核心。古人...
3林语堂生活美学思想的理论体系建构林语堂在创作中注重表现自我的个性与情感,以性灵为中心关照个性主体所特有的精神标记和情感活动。在东西文化传统的濡染中,形成了其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独特的文化情致,执着于对个体独立与自由的坚守,他始终坚持自由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