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美学论文 >

香港电影的人文性和社会性探讨

来源:文学教育(上), 作者:高煦堃.
发布于:2021-05-22 共3671字

  摘    要: 被誉为“东方好莱坞”的香港电影历史比较悠久,自1909年由美国人布拉斯基在香港投资拍摄第一部默片谐剧《偷烧鸭》至今已经走过了跌宕起伏的百年历程。作为大众娱乐艺术,香港电影承担着艺术和商业的双重使命,具有极强的社会性和人文性。香港电影是构建中国文化与地域电影的重要力量,本土特色是其文化身份表征,其本土化的空间再现方式浸渗与演绎出的“港味”营造出十足的“地方感”,内容、形式上多元文化的包容与吸纳,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元素的工业化制作,呈现出独特的本土特色。

  关键词: 香港电影; 经典类型片; 本土化; 港式美学; 人文理念;

  自1909年由美国人布拉斯基在香港投资拍摄第一部默片谐剧《偷烧鸭》开始,到1913年黎民伟导演的故事片《庄子试妻》在香港的公开上映,再到1931年之后有声电影的出现及60年代影片类型化的发展趋势,香港电影不断的绽放光彩。1977年,电影《画皮》在内地电影院正式放映推开了香港电影在内地的大门,至此港片传播开始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随后迎来香港本土电影的黄金时代。“20世纪中后期,蓬勃发展的香港电影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大放异彩,日益成熟的电影技术使本港的武侠片、枪战片、警匪片等大放异彩,甚至助推了一批优秀的导演、明星走上了国际化的道路。”1上世纪90年代,港产片票房年收入逾15亿港元的纪录,香港电影对香港社会和香港文化产生巨大影响。1997年后香港电影不断调整商业策略和产业思路,有效革新了香港电影的影像风格和技术手段,改变着香港主流商业电影的制片模式和美学手段,提升了香港电影的艺术水准和思想深度,至今日仍发挥着不可小觑的影响。

  香港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长达百余年的殖民历史和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合力织就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质的文化景观。香港电影经历了近一个多世纪的云蒸霞蔚,一批批杰出的电影人推进着香港电影的繁荣,香港电影元素被全世界所认识,在全球化时代依然具有着广泛的影响。香港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业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现模式,为中国电影注入了新鲜血液,刘德华曾说“我不敢放弃香港电影”。香港电影深植于香港身份认同与本土意识的觉醒,在确认当下与淡化历史的同时形成一种地方感指认,从内容到主题呈现出了愈发成熟的本土化认同感。
 

香港电影的人文性和社会性探讨
 

  1. 港式人文理念彰显香港精神

  作为中国电影乃至于亚洲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香港电影开启了亚洲现代电影发展的新时代。香港电影简单化的人物设置与复杂化的叙事方式、丰富多元的空间选择,带给受众酣畅淋漓、痛快爽利的观影体验。香港电影记录并参与了香港历史的变迁、发展,是无数香港人生活的缩影和社会背景下的映射,香港电影人秉持着敏锐独特的社会触觉直击社会万象、映照人文面貌,营造本土观众所熟识的地方感,恪守传承其本土文化血脉的“港味”美学,关注弱势社群于平淡之中饱含着对本土的浓厚人文关怀。

  电影《英雄本色》中浪荡不羁的小马哥在内心良知上有所坚守,匡扶正义、除暴安良,实现了正义和人性的宣扬,直观地反应香港人生存的真实状态和感受。影片最后激烈的枪战,宋子豪在弟弟宋子杰的帮助下开枪打死了当年那个背弃了兄弟情义、江湖道义的阿成使观众们心中大呼畅快,影片中充斥着彰显香港本土特色和文化身份的“香港精神”,贴近香港真正的现实体现其社会关怀,同时也暗示着香港人对殖民地生活状态的一种怀念。

  充满香港气息的“本土生活”是香港电影的重要特色,电影《岁月神偷》中带着普通平民的成长记忆和情感表征,影片中的小人物深处生活困境依然具有着乐观积极的精神,用小人物的理解、善良、体贴来涂抹生活中的悲伤,带动港人的集体情绪,影片再现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港人精神,为观众呈现极具本土化的狂欢的景观。影片中“呈现出了以个体关怀为主的港式人文理念,且关注当下香港社会中普通人的真实生活以及整个社会的真实心态,意图从生活方式或文化身份的角度观照香港社会及变迁历史,抒发本土情怀”。2

  电影是表达人性的艺术形式,具有本土意识的香港电影根植于民间市井的世俗性和商业性,钟情于展现大众的思想和情感,对底层生活、人性善恶进行残忍解剖,通过人文关怀的方式展示其本土特色衣食住行文化,以浓厚的人文色彩构筑起其不可磨灭的影史价值,是一种深富人文价值和美学含量的电影形态,独特的港式人文理念尽数“港人港态”,本土化介入到社会文化的形塑中呈现出迥异的人文涵养和人性价值,延宕至本土的现实创伤进而映射出典型香港人的缩影。

  2. 多元文化融合呈现出港味美学

  香港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使其具有着消费社会、后现代社会的集合体,是个多元文化交汇的国际都市。香港本土文化是中原文化、西方文化及岭南文化的复合文化体,夹在文化母国和殖民国的香港电影长期以来缺乏恒定有效的文化原则主导,具有着多变性、多元化导致的文化含混性,以多元化的姿态昭示着多样化的类型电影的出现:无厘头、功夫片、黑帮片、警匪片、僵尸片、爱情片、喜剧片、历史片、色情片等等,香港电影与港人情绪在探寻香港本土的地域感中达成了某种契合和共鸣。

  例如港式无厘头就有很鲜明的本土化特征及个性化元素,以周星驰为代表的《整蛊专家》、《百变星君》、《唐伯虎点秋香》、《喜剧之王》、《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等无厘头影片创造出了独特的喜剧效果,从不同视角展现出香港社会的不同方面,反映了香港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其采用神经质的幽默表演方式,以交错的情节呈现出非理性的结构,具有着解构喜剧和颠覆传统与经典的惯性特征,增强了影片中幽默、个性的个我色彩,孕育着独具香港特色的市井文化而达到港式草根味十足的集体狂欢,饱含出色的创意与匠心独运的技艺,其语言或行为有着深刻的社会内涵,在荒诞不经和不可理喻的社会书写中抚慰着荒诞现实下的人性与人情,凸显价值观的差异和极致的本土情怀抒发,不少噱头和桥段成为港味电影的“标签式”存在,以兼具本土化和现代化的特质增加公众审美意识的现代性气息,持续推动香港电影类型的拓展。

  香港电影具有着独特的地缘优势和文化特色,在极具商业色彩的香港社会背景下,用视觉奇观迎合大众审美的仪式化冲动架构起香港电影的繁荣景观,娴熟巧妙的镜头语言和剪辑技巧将香港电影工业中的诸多元素收编、整合,以商业为导向、注入娱乐性元素,注重对都市人群精神气质的把握,融入更多具有民族精神与文化想象的现代观念,具有着无法替代的文化表征与民族个性。香港电影一直进行着文化保育的努力,作为区域文化产物的本土电影肩负着文化寻根的重要任务,以不同类型片带给观众层出不穷的惊喜,在不断摸索中实现多元发展,努力恪守着能够传承其本土文化血脉的“港味”美学观念。

  3. 市井文化展现香港社会价值观

  香港电影是香港人探寻自我价值身份的文化方式,用影像来参与和表达对香港文化身份的塑造,注入香港工业化、现代化的时代气息,关注和反思现代人生存境遇和情感状态,在喧嚣热闹中纾解香港人所承受的重压,表现港人独特的生活处境和社会状况,更加关注最底层人群社会生活和社会交流的方式,强调情感、梦想、奋斗等通俗元素,对本土生活的凝视是对本土文化身份的认同,贴近香港现实的过程中表现出一种浓重的社会关怀。

  电影《可爱的你》是一部基于真实事件改编的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通过四个贫困家庭真实反映围村底层人民的四种生活形态,抨击当代社会幼儿教育的功利性。其影片关注与现实相关的社会题材,注重表现当下港人的生存状态,刻画着香港资本主义社会下的人情暖流,表现出的十分强烈的本土意识赋予了香港电影特定的情感诉求,将香港电影始终关注市民社会生活,对“港味”的坚守张扬着香港电影的本土性特征。

  王家卫立足于香港本土,敏锐地捕捉着不同历史时期香港人不同的心理状态,其执导的《阿飞正传》于1990年上映,影片展现了上世纪60年代香港都市人群对于自身身份的追寻,镜头下始终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以小人物的恩怨情仇、爱恨纠葛为主线关注香港本土的普通生活,表现小人物的生存境遇以及复杂的精神世界。影片中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草根群众保持着始终如一的信念与无处不在的真情乐观的对待着艰辛的生活,以平静客观的态度讲述着香港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对生活伦理体察入微、独具匠心,体现了香港本土文化以及港人的集体生存境遇。

  香港电影的发展相对于大陆有其独立性,它将触角伸至香港本土社会,扎根本土文化和价值观,其港味美学具备地域特色及岭南文化特征,形成了一种典型的港式文化情结,体现出一种对香港本土文化的自我思辨,体现出独特的经济和都市文化优越感,也为内地电影产业发展提供了有益参照。

  作为被文化和公众注意所决定的艺术,“香港电影的发展历程为中国电影史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本。”3其在国际影坛展现了华语电影的独特魅力和强大实力。香港电影是香港文化的标志性媒介,用影像形塑香港人的集体记忆,于港人身份追寻与主体性塑造中寻求香港身份表现香港精神,是香港文化产业中极有本土特色的艺术形式。

  注释

  1[1]向熠:从电影《志明与春娇》看香港电影的本土化策略。大众文艺2013(13):206
  2[2]赵卫防:香港电影艺术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7:431.
  3[3]江素珍:20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电影在内地的传播.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4):55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原文出处:高煦堃.香港电影的本土化情怀[J].文学教育(上),2021(05):154-155.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