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美学论文 >

基于亚里士多德悲剧论述悲剧更能净化人的内心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12-22 共2502字
论文摘要

  一、悲剧的净化定义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六章提到:“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可见他对悲剧本质的一个提炼精髓,强调了悲剧摹仿的是人的行动,被摹仿的行动也要单一而完整。亚里士多德认为一部出色的悲剧除了遭遇不幸、流血流泪、或者是死亡带来的痛苦等更多重在“严肃性”。如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选材颇为严肃性,它的整个剧情处于一个严肃的氛围。首先悲剧的主人公一定要比一般人好、高尚,哈姆雷特就是一位品格优秀的正义人物。其次他为了杀死叔父替父亲报仇并没有鲁莽行事,而是见机行事,利用理性来指导行动慢慢揭露新王的暴政。主人翁的不屈不饶的斗争精神就不仅仅只是怜悯和恐惧之情,还有对遭受苦难的哈姆雷特的一种崇敬精神。

  所以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功能在于净化人的怜悯和恐惧。什么是净化?国内学者纷纷争执不休,以朱光潜为代表的“宣泄派”。朱光潜《西方美学史》第三章提出净化是可以借助艺术使过于负面的情绪得以宣泄出来,得到一种释放的快感。

  二、悲剧里引发净化的因素

  引发悲剧的原因,在亚里士多德《诗学》第十三章中指出,悲剧不应写好人由顺达之境转入败逆之境,这样既不能引发恐惧和怜悯之情。其次,也不应该写坏人由败逆之境转入顺达之境,这与悲剧背道而驰也不能引起怜悯或恐惧。他认为“不具十分的美德,也不是十分公正”的人,之所以遭受不幸跟自身的罪恶或犯错有着密切的联系。决定悲剧的性质有:性格、情节、言语、思想、戏景和唱段。其中情节是悲剧的发展的灵魂,一部感人的悲剧往往都是它的情节打动人心。如威廉·莎士比亚著名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在舞会一见钟情后两人坠入了爱河,剧中情节朱丽叶先服假毒,醒来发现罗密欧自尽,朱丽叶也相继自尽。从以上可以看出,情节能更深层次地思考社会和道德。还有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同时也是我国十大悲剧之一的传统杂剧。故事剧情取材于“东海孝妇”的民间传奇故事。窦娥当时处于一个父权制社会,当时的性别角色:男性总是占主导地位、控制欲强、理性主义者;相比之下女性较偏向感性主义、温柔细心、情绪化的波动比较大。男性在经济上及社会关系上占支配地位,由于男性所从事的畜牧业和农业在生活中逐渐起决定作用,造成男性地位的上升与女子地位的下降、男尊女卑就形成了以男性为中心社会,对于当时的女性是毫不公平的。起初,窦娥只是一个发誓信守孝顺、贞节等封建伦理纲常的妇女,但残酷的现实把她推向深渊。先是被流氓逼婚,后是遭受腐败官府的酷刑,最后血溅刑场。正是因为一个安分守己的妇人遭受到各种陷害,这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自身也有同样的经历、受尽人间苦难引起了怜悯和恐惧之情。再或者就是看了悲剧情节联想到自身的幸福也开始产生了不安。观众之所以感到怜悯和恐惧其实是自身的情感体现,通过怜悯和恐惧更能达到净化人的内心。

  悲剧哲学家尼采提出“悲剧比其它艺术形式都更加突出地提出有关人的处境的种种问题”。通过窦娥的不幸遭遇,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但也表现了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下,从而达到净化人内心的枢纽。悲剧更多的是一种带入性的思想,并能引导你对悲剧能净化怜悯和恐惧之情的深度思考。

  三、净化在悲剧里的体现

  “净化”的说法其实并非是亚里士多德的独创。据考察净化一词原是宗教术语,把灵魂从肉体从禁锢中解脱出来,后来用于科学和音乐净化灵魂以摆脱肉欲。“净化说”主要体现在悲剧所对观众激起“清心”的作用。人在日常生活中因失败遭遇的不测、心情低落而发生矛盾、各种心情沮丧再加上遇人不淑等负面情绪需要找机会释放出来。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净化清心有利于心理素质的提高。如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当巨大的瀑布对于我们来说就是显得渺小而微不足道。但是我们自己觉得安全,它们的形状愈可怕,对于我们来说愈有吸引力。那么怜悯和恐惧之后也能够产生快感。也就是说悲剧是引发怜悯和恐惧之后,把这样积极高涨的情绪宣泄出来。其实宣泄就是“净化说”的其中一层含义。所以悲剧就是教导人们在遇到不幸或者苦难时懂得利用净化来调节情绪,以免发生不该发生的事,将精神损失降到最低。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不但有净化怜悯和恐惧之情,而且对艺术方面也有净化的作用。他在《政治学》谈到音乐的净化:指出音乐的音调能净化人们疯狂的情绪。据考察当人们心情浮躁时,一听到宗教的音乐由疯狂状态转入平静,且恢复保持人们心里的平衡,从而产生一种快感和美感。这种对迷狂情绪的净化是有利于培养人们就有适度的情绪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四、净化在悲剧里的运用

  悲剧是人类丰富的情感的产物,它不仅能再短短的时间内呈现出来,而且这种强烈的情绪远远超越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积累的负面情绪。以《俄狄浦斯王》例子,曾被亚里士多德称为“十全十美的悲剧”,在其著作《诗学》中称赞此剧为“古往今来悲剧的最高杰作”。俄狄浦斯管治下的底比斯不断遭受灾祸与瘟疫之苦,于是请托克瑞翁前往德尔菲神殿向阿波罗请示神谕,问道为何会降下灾祸。最后在先知提瑞西阿斯的揭示下,俄狄浦斯透过伊俄卡斯忒和前王拉伊俄斯的牧人所提供的线索,如侦探般逐渐地追问,俄狄浦斯才发现他真正的身分是拉伊俄斯的儿子,最终也应验了他杀父娶母的不幸命运。拿起伊俄卡斯忒胸口上的胸针,刺瞎自己的双眼,给予自己比死还要痛苦的惩罚。主人公俄狄浦斯不是一个极好的人,因为好人遭报应没新鲜感。但也不是一个极恶的人,坏人遭厄运是自然规律。这样既不能引起观众的怜悯和恐惧之情。悲剧里富裕俄狄浦斯比极好的人坏一点比极坏的人一般好,这样与人因自身的某些过失或弱点反遭厄运。悲剧的重点就是通过怜悯和恐惧之情来净化人的内心。

  从上述探究得知亚里士多德悲剧“净化说”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相对于喜剧来说悲剧更能净化人的内心,观众在欣赏悲剧的同时,把人生中最痛苦的情绪得以升华和净化。相对于现实生活中更能自我控制、自我激发、自我调整使感情达到适当高度,这就是悲剧净化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陈中梅译.诗学[M].商务印书管,1996年版.
  [2]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M]第一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
  [3]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4]朱立元,袁晓琳.《亚里士多德悲剧净化说的现代解读》,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版.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