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超越性是一个古典美学的核心命题,也是一个历久弥新的永恒话题。同时,审美超越也一直是国内外争论不休的话题,在中西古典美学中有着很深的渊源,中西方先哲尽管存在文化、思维模式等差异性,但都对此话题不乏睿智之思。先哲们立根自己的文化,对审美超越从不同角度给予界定。
虽然在概念上,中西关于审美超越有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可能源自文化,中国古典审美超越是向内的自我消解,而西方的审美超越则突出了精神向外的对象化运动。虽然中西审美超越的方式、内涵上有差异,但他们在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上似乎都遵循着一些共同的原则,如对审美超越内涵的探讨几乎都是建立在哲学理论架构的基础上,在审美超越的本质问题上也能达成共同的共识。本文试图在哲学理论为架构的基础上,企图将审美超越定义为一种精神性体验和精神境界的升华,并融合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试图重新审视审美超越的内涵、本质和特征,在揭示审美超越本质的同时,也试图解答人为什么会有超越性存在这种涉及人生存之根本意义的问题。
一 审美超越的内涵
( 一) 西方文化体系中的审美超越
在美学理论研究中,关于审美超越的探讨,历史悠久而古老,但它又是一个常在常新的美学话题,无论是在西方文化还是在东方文化体系中,都有着非常丰富的理论探讨和研究。西方对审美超越的界定如果以哲学理论为基础进行划分,大致经过了二个阶段。第一个哲学基础就是将审美超越界定在人存在的本质是理性的基础之上。柏拉图认为人是具有理性的,人是理性的存在,这不仅是人的特质,同时也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而人所生活的全部世界都是感性的世界,感性世界的存在并不根源于自身,而根源于一种更高的存在---理念世界。所以,现实世界所有事物的美都依赖于美的理念,而美的理念是“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之永恒的东西。因此,柏拉图指出,人要达到对美的理念的认识和境界,就只能通过理性对美的理念凝神观照才能“孕育无量数的优美崇高的道理”.①进而,柏拉图指出,人只有通过理性对审美理念的追求才是人最值得过的,并最有意义的生活,这样也就达到了审美超越以及审美的更高境界。
普洛丁继承了柏拉图以理性认识理念的超越思想,并同时结合基督教的神学思想,将审美超越的内涵扩充为人对上帝的启示与圣灵的光照。后来的康德似乎并没有超出人的本质为理性的规定,只是融合了人的道德情感和境界而将审美超越定义为无利害的快感和单纯的自由之境。这是西方对审美超越发展的第一阶段。
然而,从叔本华开始,审美超越的哲学基础发生了改变,叔本华和尼采以“生命意志”代替理性,探寻个体生存超越的可能。叔本华认为,人的存在充满了痛苦和不幸,人只能通过排斥生命痛苦的意志来达到审美超越,从而得到生命解脱。而尼采则从肯定人的生命出发,认为人要从痛苦的命运中解脱出来就必须依赖人的强力意志,通过强力意志的丰盈来达到对痛苦生存的审美超越。叔本华和尼采的哲学为后来的存在主义开启了序幕,海德格尔对审美超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开始将审美与意义世界联系起来,并将审美看作是人的一种本真的生存方式,从此,超越便开始成为审美超越的本质,同时也成为了人的本质。这是西方对审美超越发展的第二阶段。将审美与意义世界联系起来,并从意义与价值的关联性中探讨审美超越,这是审美超越在认识上所发生的重大转变。
( 二) 中国文化体系中的审美超越
中国文化历经五千多年,有着非常深厚而独特的文化底蕴。中国文化的特质在于擅长内在超越,追求无限崇高的精神境界,涉及美学、伦理、宗教等高级情感,正如蒙培元教授曾指出:“中国传统哲学所提倡的,是美学的、伦理的、宗教的高级情操,决不是情绪反应之类;是理性化甚至超理性的精神情操、精神境界,决不是感性情感之类的某种快乐或享受。”境界产生美,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既是审美性的文化,也是艺术性的文化。境界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境界其中包括道德境界和精神境界,而天人合一则是中国哲学所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也是最高的精神本质,当然,天人合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高的审美境界。
儒家重视伦理道德,并以修身为起点,最后达到“内圣外王”而平天下。“儒家思想始终不倦地在探求着如何达到一个高度完善的道德境界,当这种道德境界感性现实显现出来,成为直观和情感体验对象的时候,在儒家看来就是一种审美的境界,审美境界就是高度完善地实现道德境界。”①道家奉行自然无为,追求“人法道”,所以道家奉行循道而行、顺物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的人生哲学。“道家的无为泛指无心之为,无目的之为,超越功利性之为,顺其自然之为。道家人生哲学的无为'倾向,表现了对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的追求以及对人生困境的超越,与无为审美的目的性不谋而合,使道家的人生哲学带有鲜明的美学色彩。在道家看来,自然本原之道,也是美的本原,体验自然之道(道境)既是道家审美的自觉追求,也是审美的终极追求。”②与艺术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佛教同样强调审美意境。依附于佛教的佛教艺术同样强调审美超越和境界,佛教艺术基本的审美形式及其对美感的要求,虽然要符合宗教的需要,但这并没有减损艺术的审美性。佛教思想虽然在内容上对艺术表现的形式有一定影响,佛教艺术家们也依此原则来创造具有美感的形象和境界,但这并不减损佛教艺术本身所特有的美学价值,相反,佛教艺术反而形成一种风格突出、极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佛教在审美上,融合了佛教的心学境界,追求佛境和意境的统一,形成了一种出世的、不同于一般世俗的特有审美超越。
总之,审美超越的概念众多,侧重点不一,并且审美超越又会依据个人的体会而有所差异,因此,审美超越的内涵很难有统一的标准。但需要说明的是,对审美超越内涵的把握在于怎么样去理解而不是怎么样去达到。审美超越的内涵不是告诉人们怎样去刻意追求或达到的意境,我们不能从工具或手段价值去认识审美超越。单单就审美超越概念而言,审美究竟是超越的目标还是超越的手段,这是没有必要讨论的话题。因为审美超越是人在特定环境下产生的合一感觉,是一种客观而非普遍存在的审美活动和精神活动,它不仅涉及到审美,还与人的精神健康状态、意识境界、心理与精神状况等等一些基本条件息息相关。
审美超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体会到的,即使试图通过某种方式或理性的认识也不一定能达到审美超越之境。所以,审美超越的内涵不是要告诉我们怎么去达到这种境界,而是要去如何把握和理解。作为人的精神意境的自我表达,审美超越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抽象性,仅仅站在美学的角度或哲学的角度来定义审美超越,可能都不完整。至少,心理学的角度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所以,探讨审美超越的内涵,可能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审美以及审美超越与人的精神状况、人的意识以及生存境界之间的关系,这可能将帮助我们更加深入的理解审美超越的本质内涵。所以,在理解审美超越的内涵前,我们必须对审美超越的本质要有深刻的理解。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看来,人不仅具有生理、情绪、理性三种层次,同时人还具有另一个层次,精神。人本主义心理学将其定义为灵性,并认为这是人最终能超越前三个层次而达到更高意识境界所产生出来的一种精神境界,它超越理性、情感,因此,又被称之为“超越性”层次。人所具有的这个层次是让人不仅变得高尚,同时产生出强烈的审美意识与审美境界,并最终实现审美超越。然而,这种审美超越也是与价值、意义联系在一起,或是说,虽然这是心理层面的问题,但更是价值与意义层面上的问题。
审美超越作为人的崇高的价值与意义世界的反映,其本质必然是超越的,而崇高的价值与意义世界是将人的本质真正地展现出来,所以,超越不仅是审美超越的本质,同时也是人存在的本质意义,但更是人的意识对生命存在价值的瞬间激发。“超越就是人的本质。因此,进一步就审美超越来说,就是创造一种理想的境界,即自由的境界,美就是自由的境界.自由的境界是一种意义与价值境界,所以审美超越并不是超越某个终极实体---理念或者上帝,而是一种意义的生发。”①
二 审美超越的本质与特征
从以上论述,可以基本了解审美超越,顾名思义,其本质特征就在于超越二字上。审美超越是对人追求的理想、价值、崇高以及意义世界的反映,因此,审美超越不是说超越美,而是在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所产生出来的一种与价值、意义联系在一起所引起的主体审美体验与感悟,审美超越的本质也是人的本质。在理解审美超越的本质前,我们先来理解人的本质是什么?
西方心理学在摒弃西方的机械主义思想后,重新倡导心理学向哲学复归,并促使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诞生,他们将人活着的价值与意义重新纳入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将人的发展、需求等进行综合评价,从而提出了一套新的理论学说---需求理论,并认为人的最高的价值需求是“自我实现”.但马斯洛在晚年时又增补了其理论系统,认为人的最高的需求应该是超越性需求而不是“自我实现”,并指出超越性需求才是人存在的真正本质。
从而,马斯洛在“X”理论和“Y”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Z”理论,即人的超越性需求(超越性需求又称之为精神需求或灵性需求)。马斯洛发现人除了生理和心理的两个层面外,还有精神的层面,并认为人的本性主要是精神。
(二)中西味觉审美差异成因尽管中西之味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形而上化的过程,然而中西味美其后的发展流变却截然不同。中国味美的内涵不断深化,已然成为我国古典美学世界里的一颗明珠,璀璨夺目。西方的趣味却因审美的内在官能化而逐渐脱离了原始意义的味觉...
现代性仍然是我们思考当代生活时必须关注的重要议题。所谓现代性,就是与传统社会足以形成分划的、现代社会独有的一系列特性和价值观念,比如理性至上、人类中心、文明进步、科技万能等。当我们讨论现代性时,从日常生活实践出发的经验分析,总是比概念推演更切...
一、生活花草树木,日月星辰构成了这个世界,宇宙苍茫,千万人中,每个人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但正是这样形形色色的人创造了他们属于自己的色彩斑斓,那便是生活。生活是美丽的,美的不仅是它多样的存在,还在于它的艺术性,它满足了人们的精神追求,激发了...
摘要风水文化是古人早期选择适宜居住地点的一门学问,这门学说具有中国文化特色。人类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形成统一,这是风水中所讲的核心。人们在生存的过程中,要顺应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过度开发大自然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都是违背了风水理论的核心。古人...
第三章、当代审美文化微现象中的审美嬗变当代审美文化中的微现象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经济技术条件以及特定社会文化心理的产物,也必然包含着审美上的种种嬗变。这是因为,审美尽管在上层建筑中仍属上层,但也最终将受到经济基础的影响以及其他社会变量的...
0引言审美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活动,通过这项活动,人类可以更好地感知世界。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主体发出信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客体的意象在主体那里形成映射,这个映射物是一个融合了客体意象与主体创造的新的意象,同样的客体会...
席勒是德国古典主义美学最重要的代表之一,其美学的原创性贡献对现代美学的发展有深刻影响。在被工具理性主宰的时代,席勒继承了卢梭等启蒙学派的思想传统,发展了康德的美学思想理念,将康德的形式美变为一种对现实的批判力量。通过对人性完善和社会改造的...
美,并不全是如柏拉图描述的那样,是纯粹的理性才配拥有的,但它确确实实是诗性的创造;审美活动也不是只能流变于纯粹精神世界当中的思想的活动,而是实实在在体现在我们的视域内的显现。也许它不够形象化,也许我们不能像摘一朵花一样摘走收藏,但自从人类...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城乡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城乡居民对优美生产生活环境的美好期望和诗意化生存诉求不断提升,美丽中国已经成为承载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在社会转型、文化多元的当下语境中,人们对于改造...
关于审美问题,马克思提出了一个令人向往的境界,这就是社会实践审美化,他通过对经济学和哲学问题进行比较、综合研究,认为人类应该把审美置于社会发展的宏大背景中去理解和把握.他的这一重要思想,深化了人类对社会生活及其本质的认识,进而通过人类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