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隐私权和知情权的定义与阐释
隐私权: 是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隐私权的主体是自然人,而法人或非法人组织不具有隐私权,也就是说公民无论身份、地位、财富差异均享有这项权利,这充分体现着法律赋予的人人平等原则。另外从定义上我们不难看出: 隐私权就是保护着人安宁平稳而不受外界干扰的权利; 保护着个人生活的隐私,为个人留有仅属于个人的秘密,不被他人获取。然而权利的背后必然是履行义务。隐私权赋予的同时要求其权利主体在发挥个人意志时不得违反法律、有悖社会公德和良好风尚。隐私权保护有直接保护和间接保护。我国对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属于间接保护。即法律不把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在隐私权被侵害时,必须以其他诉由提起诉讼。我国这种隐私权的保护依附于其他权利申诉上的这种法律规定,在个人看来是我国法律上的一些不严谨、不周密,不能充分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国家以人为本,尊重保护人权的基本原则,所以我国应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隐私权保护体制,为调节隐私权和知情权提供一定的法律依据。
知情权: 又称“知悉权”,其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我们一般认为知情权应当是广义知情权,即指从官方或非官方知悉、获取信息的自由与权利。将其内容分为执政权、社会知情权和自然人信息知情权三类:
知政权就是依法享有知悉国家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与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权利。社会知情权就是公民有权知道各种社会信息的权利。自然人信息的知情权就是公民有了解涉及本人和与本人有重大利益关系的其他自然人的相关信息的权利。其中知政权是公民了解国家大事、监督国家机关或相关领导系统的一种有效方式; 社会知情权势了解其他社会问题的权利; 信息知情权是可以增进双方了解,创建和谐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间接推动力。
二、剖析社会公众隐私权与社会大众知情权
本质上,隐私权是对信息的保护,而知情权则是信息的公开。社会公众人物是一个有着广泛社会知名度、相对神秘的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包括国家领导人、企业老板、组织负责人、体育娱乐影视明星、艺术家等等,相对于普通的自然人,这些公众人物经常出现在闪光灯下,但是社会大众却只能看到其展现给我们的那一个或一些方面、获取一些官方发出的信息。身为公众人物的他们被要求呈现给大众更多的信息,包括个人的、私人的、家庭等各个方面。社会大众是一种心态比较矛盾的群体,他们既想要更多得认识他们所喜欢的公众人物,又想保护公众人物在自己心中的美好想象,然而,遗憾的是他们的这种矛盾心理必然给喜欢的公众人物以更大的困扰。社会大众的好奇心是无法被满足的,知道百分之十,想知道百分之二十,好奇心是一个巨大无底的深渊,永远也无法将其填满。一方面社会大众享有知悉经济、政治、体育、文艺新闻的知情权,社会公众人物有着和大众分享信息的权利,当然也有着自己受法律保护的隐私权,所以社会公众人物的隐私权和社会大众的知情权产生了冲突。
隐私权是人格权,属于民事权利,知情权虽然也是保护人权的,但就其主要方面而言,应该属于宪法上面的。这种消极静态对战积极动态权利的冲突表现在众多方面: 各种明星的各种事情挖掘出来,摆在明面上,成为了更多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明星的私生活被曝光,明星恋情、婚姻生活、家庭背景、学历等无所不被揭露。多少明星的女友被挖学历、背景; 多少明星子女被挖照片; 多少公众人物的私生活被搬上报纸媒体。在大众充分满足了好奇心,取得了所谓的知情权后,你会考虑到公众人物煎熬痛苦的心情吗。越来越觉得社会大众就是一种猎奇动物,总是充满了好奇,可是殊不知,好奇别人的事情与自己有什么关系呢? 何必浪费大好的时间和精力在对于自己无意义对于他人有伤害的事情上呢? 社会公众人物也是血气方刚的人,应该享有隐私权,法律和社会大众应该更多地保护他们的隐私,为他们提供一个可以安宁平稳幸福生活的同等权利。
三、如何协调二者之间的冲突
既然社会公众的隐私权和社会大众的知情存在着这么多冲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协调呢? 一方面,国家政府应该积极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将隐私权纳入到法律的明确保护中,而不是作为其他权利申诉时的依附品,明确立法,完善《民法》,可以酌情将知情权从行政法中转移一部分概念加以科学的定义,将知情权与隐私权更好的界定,才是调节社会公众隐私权和社会大众知情权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社会大众应该学会宽容,知情权虽然是法律赋予的权利,但是权利是相对权利,在行使权利的同时,也应该充分考虑其他人或者权力行使的针对对象,把握一定的“度”。如果你行使的权利让别人受到了伤害,那么你权利行使的有意义吗? 宽容是一种博大而无私的爱,宽容要求将心比心,法律是对于社会公众人物的一种严肃保障,而大众的宽容对于公众人物的却是来自心灵的善意理解。
参考文献:
[1]李建华. 民法总则[M].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7.
[2]刘凯湘. 民法总则[M]. 三版.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5.
[3]张晓玲. 人权理论基本问题[Z]. 中共中央党校,2006.
[4]许崇德. 宪法[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在现代社会中,新闻媒体发挥新闻监督职能、行使新闻自由权利在社会中影响日益扩大。然而新闻自由在日益彰显的同时,新闻侵权所带来的影响和危害也在逐渐扩大。由于新闻侵权对新闻事业的负面影响十分严重,已成为新闻界和法学界关注的焦点。一、新闻侵权及其...
第四章完善大学生隐私权法律保护体系的相关建议第一节完善大学生隐私权法律保护应遵循的原则。一、依《高等教育法》保护原则。在现有的我国隐私权的法律保护体系中,大学生的隐私权法律保护目前还只是建立在《侵权责任法》的笼统规定上,隐私权仅仅只是...
一、排污权的概念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着异常严峻的环境问题,集中表现为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问题的形成原因是环境、经济、法律三方面原因合力的结果,十分复杂,只有将上述三种原因综合考量,提出解决之道,才有可能从根本上缓解甚至解决这一问题...
第三章中美对大学生隐私权的法律保护规定的比较研究第一节我国关于大学生隐私权保护相关的法律规定的现状一、我国关于隐私权保护的立法进程。我国大陆对于隐私权的民事立法及学说落后。没有独立的隐私权概念,但对于隐私权的保护的规定散见于以下的一些...
第一章大学生隐私权的概述隐私成为一种意识与观念,是从人类与动物界脱离,初步萌发的羞耻心促使人类以兽皮或树叶遮蔽阴私部位而开始。原始社会的人类,逐渐开始进行秘密两性性行为,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身体秘密不被人所窥探,代表着隐私最初以观念的形式存...
引言马克思曾经说过:社会不是以法律为基础的。那是法学家们的幻想。相反地,法律应当以社会为基...
社会治理的逻辑起点和终极价值追求应是保护普通民众的人身安全和人身权利、财产安全和财产权利、人格尊严和人格自由、社会公共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
近日位于西部边陲的宁夏某高校突然引进大量摄像头,加强校园管理,特别是针对学生宿舍周围和宿舍内部的管理,加强管控,一时引起不少学生的新奇和担忧。他们担忧的是这样的设备监控什么才是界限?会侵犯到我们的隐私吗?会不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这一连串...
前言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本课题的理论意义:确立和保护隐私权标志着人类文明在持续发展,是促进个人与社会基本和谐,实现整个社会安定目的的必然要求。随着人权思想的深入人心,公民隐私权问题在我国逐步得到重视和追求,身处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们,作...
近年来,银行收费项目越来越多,银行卡手续费收入也大幅上涨。与收费的日益攀高相比,与之相配套的服务体系似乎离客户的期望尚有不小的差距,譬如储户质疑较多的金融隐私的保护问题。从屡屡曝出的客户金融资料泄露到最近湖南1500万存款丢失,[1]每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