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民间文学论文 >

蒲松龄传说的主题与形象建设

来源:文化学刊 作者:张书一
发布于:2020-10-20 共4818字

  摘    要: 蒲松龄传说植根于他的生平经历,在文人传说典型主题的基础上,根据蒲松龄的个性品格,结合他所创作的《聊斋志异》,按照民众的期许对他的形象进行了加工与创造。本文将从蒲松龄的生平、蒲松龄传说的主题和蒲松龄传说与形象的构建三个方面对蒲松龄传说进行阐述。

  关键词: 蒲松龄传说; 文人传说; 民间传说;

  “民间传说是劳动人民创作的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地方古迹、自然风物、社会习俗有关的故事。”[1]其中一个重要部分就是人物传说,它是人民群众根据自己的理解,摄取某一人物的部分生活侧面,结合有关传闻,再根据对其人物形象的期许进行加工与创造,大多都是片段性的故事。

  古往今来,我国涌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作家,这些文人为发展中华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一直受到人民的怀念和敬仰。以他们为中心的文人传说深受人们喜爱,流传至今。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文学作品的生命力同样会滋养其作者的民间传说,这也是文人传说始终受到欢迎的原因之一。其中,文学作品创作者的传说同时受到其文学作品内容的影响,是其文学作品的一种投射。蒲松龄相关的民间传说就是一个例子,是人民创作文人传说的一个典型例证。

  一、蒲松龄的生平

  文人传说创作的基础是文人的生平经历,就此进行艺术加工、幻想虚构,形成生动有趣的故事。民间流传的蒲松龄的民间传说,也都是植根于他的人生经历。

  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人。他出生在明末清初社会动乱时期,当时多地爆发农民起义,民不聊生,淄川一带也陷于战乱。蒲松龄的父亲蒲磐弃儒从商,一生乐善好施,父亲对百姓的关爱对蒲松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蒲松龄十九岁参加童子试,他的文章虽然格式不符合要求,但因为才思非凡,被考官破格给予佳批,县、府、道三试均位列第一。他和当时结识的五名考生结成“郢中诗社”,虽然诗社聚会次数不多,但青年时结交的好友在蒲松龄往后潦倒的人生中给了他帮助。

  蒲松龄娶妻刘氏,分家时只分得了微末的家产,家中贫寒却始终坚持参加科考的他不得不在私塾教书来维持生计。后又前往宝应为知县孙蕙做幕僚,以不同于普通百姓的视角体会到了官场黑暗和百姓疾苦。第二年,蒲松龄辞幕归家,继续准备科举考试。依旧以失败告终,适逢淄川大旱,为了全家的生计,蒲松龄前往王观正家做馆。后两次的乡试依旧是名落孙山,科考失败的蒲松龄开始整理素材,编撰文本,将之前二十年搜集、撰写的文本结集成册,定名为《聊斋志异》。其中多为狐鬼志怪,揭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抨击了科举制度的腐朽,展现了百姓生活的疾苦。
 

蒲松龄传说的主题与形象建设
 

  此后三十年,蒲松龄一直在毕际有家做馆,毕际有非常赏识蒲松龄的才华,为他的学习和创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康熙二十三年(1684),蒲松龄为孙蕙族人欺凌压迫百姓一事上书孙蕙,他这一不徇私情的做法赢得了百姓的敬爱。然而接连两次的乡试,一次因“越幅”逐出考场,一次犯规被取消资格。他始终没有放弃,直到古稀之时才终于援例出贡。这期间蒲松龄的创作主要为方便民生的通俗读物和为民请命的文章,挺身而出为百姓与灾荒时期的贪官污吏作斗争。

  随着年纪的增长,蒲松龄的健康状态每况愈下,妻子和亲人的接连离世给他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两个孙子先后夭折更是雪上加霜。弟弟的去世是压弯他的最后一根稻草,在弟弟去世的第二天,蒲松龄也离开了人间,享年七十五岁。

  蒲松龄为民书写的一生是困窘而又悲痛的。他饱览百姓的悲惨遭遇,深恨贪官污吏对百姓的压迫,挺身而出用纸笔为百姓抗争。他用瑰丽的想象和凌厉的笔锋留下了不朽的着作,入木三分地刻画了明末清初社会的境况。后世流传的蒲松龄传说,也都是依据他的生平经历和性格品性进行加工和创作,构建了一个传奇的文学艺术家形象。

  二、蒲松龄传说的主题

  大多人文人传说的主题都离不开出生离世、求学生涯、创作经历等主题,又根据每个人的特点有所偏重。如李白的民间传说很多都与修仙问道相关,屈原的民间传说则很大一部分与他汨罗江怀石自杀相关。纵观蒲松龄的一生,他慷慨陈词为百姓诉求,刺贪刺腐嘲讽朝堂,创作狐鬼志怪的奇幻故事,都是百姓心中他的特点。由此蒲松龄的民间传说大概可以分为三个主题,分别是《聊斋志异》的创作故事、智对贪官污吏与权贵、蒲松龄与鬼狐的故事。

  (一)《聊斋志异》的创作故事

  蒲松龄创造的《聊斋志异》,是我国短篇小说创作的一座高峰,围绕他创作《聊斋志异》的过程民间一直有很多传说。

  《聊斋志异》以传奇的方法来志怪,把各类花妖狐鬼描写得细致入微。民众认为《聊斋志异》揭示了各类精怪行骗诱惑世人的行径,自然就会有各种鬼怪前来阻挠他的创作。鬼怪以各种方式威逼利诱来阻止他,而蒲松龄不为所动。这是这类主题传说的主要模式,这种模式的传说有《蒲松龄月夜斗鬼狐》[2]。

  又因为《聊斋志异》描写了很多惹人怜爱的女妖形象,才子和美人的旖旎故事一向也是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内容,于是流传至今的相关《聊斋志异》的创作故事中也有不少是记叙蒲松龄和女妖之间的相处。如讲述女妖为了报答恩人,红袖添香陪伴创作的《蒲松龄和狐狸女》[3]。

  在人民流传的故事中,《聊斋志异》这样与官府对立的文学创作会引起官员的不满,自然有统治阶级变相地阻挠他创作。这类故事往往是以蒲松龄不畏强权,继续以辛辣凌厉的笔锋刻画统治阶级的腐朽和人民的艰难困苦为结局。如《逐鬼》[2],就是讲皇帝派人伪装成鬼怪吓唬蒲松龄,好让他不再继续写作,最后以失败告终。

  古往今来,人们都会对一部伟大作品的诞生原因产生无尽的好奇,关于《聊斋志异》的来源也流传着很多民间传说。《聊斋志异》究竟是受谁的启发进行创作,又是怎样进行创作的,有部分传说就讲述了这些问题。如《蒲松龄的狐狸情缘》[5]认为蒲松龄是受狐狸救助,日后才写了许多有关狐妖的动人故事;《蒲松龄和驼背老大爷》[6]则是说蒲松龄受了驼背老大爷的指点进行这样的写作。

  (二)智对贪官污吏和权贵

  蒲松龄一生关心百姓疾苦,从不徇私情上书孙蕙,再到为淄川漕粮挺身而出,始终都在和贪官污吏作斗争。他心系百姓,用智慧与统治阶级斗智斗勇,民间就流传着很多这一主题的传说。这一主题下主要有两类故事:一是智斗权贵,二是智戏权贵。

  智斗权贵的传说大多是蒲松龄运用自己的才智和权贵进行斗争,为百姓争取权益。《柳泉居士》讲述了蒲松龄为帮助百姓保住满井和村霸、县官进行斗争。《蒲松龄断案》则是讲蒲松龄为了保护良家女孩,用智慧瞒骗县官。这一类的传说还有很多,还有不少是根据蒲松龄为孙蕙做幕僚和他怒逐蠹吏康利贞这两件事为基础进行创作的,如《放生池》[7]《计惩歹徒》[5]都是在讲蒲松龄为孙蕙解决难题,《逐蠹吏》[7]则是讲蒲松龄用计赶走污吏康利贞。

  智戏权贵的主题在文人传说中大多是通过拆字、谐音、对联等文字游戏体现。通过对文字的巧妙运用,一语双关地戏弄嘲讽权贵是这一类型故事的主题,也是民间文人故事叙事传统在蒲松龄传说中的体现。《森森堂》即运用了拆字来对县官们进行嘲讽。《粜粮》则用谐音暗指地主们是跳蚤,《妙改对联》[10]运用对联戏弄当地村霸。作为文人传说的典型主题,这一类的故事还有很多。

  (三)蒲松龄与鬼狐的故事

  因为书写了如此多与鬼狐相关的故事,百姓认定蒲松龄是一定可以分辨并且和鬼狐沟通的,他的身份被认为有两种:一种是上天下凡的仙人,所以可以洞察精怪的真身;另一种是认为他是掌握仙法的道士,一路捉鬼捕妖。基于这两种身份的想象,也有很多和鬼狐有关的传说。如《蒲松龄与吕洞宾》[7]就讲述了蒲松龄斩妖除魔的传说。

  这三个主题是蒲松龄传说中极具个人特色的主要主题,蒲松龄传说中很多篇目主题也都是相互重叠的。通过这些传说的主题,我们可以推断出蒲松龄在广大人民心目中期许的形象,也反映了人民在创造加工文人传说时所倾注的自己的精神寄托。

  三、蒲松龄的传说及形象建构

  文人传说往往有着相对固定的模式,在固定模式上根据人物的特点进行加工。按照人民对于该文人的形象期许加以修饰,塑造出一个符合大众期待的人物形象,这是人物传说在人民群众中流传的基础。而和文人本人相契合是这些传说在流传中不丧失意义的保障。如果文人故事不能很好地和本人的生平、性格贴合,那么一定会在跨越时间和地域的流传中丧失特色和依据,最后会变成无根的故事。和文人创作的文本内容相互呼应是文人传说始终保持活力的最重要原因。文人创作的文学作品往往会在他的传说上形成一种投射,将其作品的特色与本人形象联合在一起,很多传说都是植根于文学作品的。只要文本的魅力没有消散,关于作者的传说就也不会消逝。观察蒲松龄传说,正因为这些传说兼顾了以上三个要点,才能始终受到人们的喜爱,保持活力。

  蒲松龄传说在文人传说常见主题的基础上,还根据他出生地的人文特色、所处时代特点、创作内容的特殊性进行改造。文人传说中文人往往是文曲星、文魁星一类与文学相关的仙人转世,在蒲松龄这里除了被认为是文魁星转世以外,还被认为是病僧转世[7]。僧人通常是妖魔鬼怪的对手,可以辨别并制服邪魔,在大众想象中,蒲松龄是拥有法力的降妖师,和僧人有着一定的统一性。病僧转世这一想象其实就是个人特点对传统主题的改造。

  描述勤奋刻苦的故事更是文人传说中的典型主题,蒲松龄传说中也有着《临摹崖和墨池》[7]这样凸显他刻苦学习的篇目。年幼就展现出惊人的才华这一典型主题在蒲松龄传说中则和他一生科考不顺,只有与青年童试时拔得头筹的人生经历相联系并进行改造。《险遭狐精》[5]中将童试之后屡试不中的原因归为得罪了狐精,《蒲松龄与驼背老大爷》认为并非他才学不精,而是因为皇帝的不公平。这体现了百姓对于一个伟大文人的期许,他的不被赏识都一定是受人迫害。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将文人神化,对他的经历进行美化,以符合百姓心中的期许形象,也利于百姓在流传文人传说时对世人进行教育。

  与权贵和贪官的智斗也是文人传说的典型主题。蒲松龄传说中他始终与各路官员权贵斗智斗勇。然而,反观蒲松龄的一生,他与统治阶级长期保持交往,并不像传说中那样始终蔑视权贵。但传说刻意回避了这些情节,塑造的是一个纯粹的为民请命、与权贵斗争的刚正形象。传说塑造的形象,是人民幻想加工的产物,人民渴望在艰苦的生活中有这样极具才华又大义凛然的勇敢文人为他们争取呐喊。这个完美的形象寄托着民众摆脱现实痛苦的渴望,传达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蒲松龄的形象满足了群众的这一需求,承担了这样的精神寄托,无论在哪一个朝代,或是哪一个地域,饱受权贵欺压的百姓都需要这样的伟人。于是蒲松龄的神话,才能在更广阔的时间和地域维度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代代相传。

  文人创作了伟大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又滋养了文人传说。蒲松龄的很大一部分神话都与狐鬼精怪相关,正是因为他创作的《聊斋志异》描写了大量的鬼狐。《聊斋志异》中的情节又在传说中形成了一种投射,魅惑人心的狐妖、谋害人命的恶鬼、身世可怜的妖女等形象都在蒲松龄传说中再现,甚至一部分传说的情节也与小说中情节有相似之处。《聊斋志异》赋予了蒲松龄传说最重要的特色,也因此在后来的流传中衍生出更多的内容。

  综上所述,蒲松龄传说主要围绕着“《聊斋志异》的创作故事”“智对贪官污吏和权贵”“蒲松龄与鬼狐的故事”三个主题,以他的人生经历为基础,根据文人传说的典型主题,结合他个人及创作的特色进行幻想和加工,是文人传说的一个典型例子。他的形象寄托了民众的希望,深受民众的怀念与敬仰,故其传说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83.
  [2][4]王一奇.中国文人传说故事[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2. 351. 349.
  [3]王一奇.中国古典小说家传说[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2. 245-247.
  [5][8][14]赵晓明,王聿发.淄川民间故事[M].济南:齐鲁书社,2009. 297-300. 301-303. 285-286.
  [6]祁连修.历代文学艺术家的传说[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210-211.
  [7][9][11][12][13]叶桂桐,叶蔚.《聊斋志异》的传说[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3. 64-69. 167-173.174-179. 1-3. 126-128.
  [10]杲红星.蒲松龄的故事[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 122-125.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原文出处:张书一.民间传说中的蒲松龄形象建构[J].文化学刊,2020(09):214-217.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民间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