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杜鹃鸟以及“望帝啼鹃”的神话故事,历来广为流传,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学不可或缺的创作题材。而其故事本来面目及流变过程,很典型地展现了古人对社会现实的认知与诊释,并体现了传统社会政治以及文学艺术的发展规律,同样值得研究。
关于杜鹃,一般认为它是蜀国望帝杜宇的化身—望帝生性仁厚,关心百姓疾苦,带头耕田植桑,使蜀地日渐富足。然而,每年都有大水祸害百姓,望帝忧心忡忡却无能为力,后宰相鳖灵治水有功,杜宇便将王位让出,自己独居西山……望帝死后,魂魄化为杜鹃鸟,日夜悲啼,“杜鹃”便成了杜宇的代表。这是中国人对于杜鹃最具诗意的认知和解释。
对于其传说,有两个截然不同的版本:一说望帝归隐,鳖灵即位后极尽骄奢淫逸,甚至霸占了望帝的妻子,百姓受尽压迫,望帝得悉后悲愤而死,蜀地百姓每每听到杜鹃鸟那凄凉哀婉的叫声,便想起故去的帝王杜宇,这一说法以《太平寰宇记》的记载为代表:“望帝自逃之后,欲复位不得,死化为鹃。每春月间,尽夜悲鸣。蜀人闻之曰:我望帝魂也”。
另一说,杜宇在鳖灵治水之时同鳖灵之妻产生了一段“恋情”,事后悔恨不已,便将国君之位传给鳖灵,自己悄悄躲到西山隐居起来,鳖灵即位以后也颇有作为,使蜀地国泰民安,而其子孙却一代不如一代,昏庸贪婪,最终被秦惠王灭掉(这时候,杜鹃鸟的叫声越来越凄婉,百姓闻之无不落泪),这一说法以《蜀王本纪》《华阳国志蜀志》等为代表。
就上述分歧而言,笔者比较倾向于前者:神话是先民对生活和自然现象的理解和认知,相比较而言,前者似乎更有生活和现实基础一一蜀地洪水泛滥,宰相治水有功,帝王便通过禅让制把王位让出,而这位宰相独揽大权后专制武断,百姓民不聊生,便怀念起退位后故去的望帝,恰巧杜鹃鸣声哀婉,与百姓此时的心境正好相合,反抗暴君无望的平民很自然地把帝王同杜鹃鸟联系起来,认为杜鹃鸟的叫声是帝王在抒发心中的悲愤,又像在督促子民不要误了农时,从而在无道的统治下寻得精神上的依靠—中国向来重视农业,或许这便是“望帝啼鹃”最初的素材。而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上古极有可能洪水泛滥频繁,所谓大禹治水的传说必定有现实的基础,那么,蜀地洪水或许与大禹治理的洪水存在某种联系,而大禹治水有功,虞舜将帝位禅让与之,这与杜宇让位于宰相鳖灵同样存在相似性。
与前者相比,后一种说法既没有符合逻辑的现实依据,有许多不合情理之处:首先,望帝温良仁厚,爱护百姓(若非如此,便不会有后来杜鹃哀国悲鸣的说法),怎么会不顾分寸霸占正在治水的宰相的妻子呢?其次,如果望帝真的做出荒唐事,为什么死了以后又变成杜鹃不住啼叫呢?再次,鳖灵的后人昏庸无道,鳖灵却是有为之君,为什么百姓单单怀念杜宇而不理会鳖灵呢?杜宇可以变成杜鹃鸟,鳖灵为何不可?另外,如果望帝贪恋美色,会得到百姓拥护,死后受人怀念吗?从这一点判断,后一种说法其实是偏离了现实,远离了“望帝啼鹃”故事的本来面目。
第二种版本不合情理,第一种版本接近实际,那么第二种版本又是如何出现的呢?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一方面,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以口耳相传为主,包括“望帝啼鹃”的故事在内,并没有专门记述的书籍,只不过散见于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而“望帝啼鹃”所出的《华阳国志》《太平寰宇记》等典籍,其实是地理类书籍而记载了一些当地的神话传说。后人进行文学创作及“借古讽今”时,往往要根据自己的用意对所引典故进行侧重点不同的叙述,因而在流传中出现分歧,而且越来越大(这在劳动人民的口耳相传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这也就颇类似“以讹传讹”的演变规律。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社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相当严格,对当权者不利的言行决不允许其存在(少数王朝除外),在“以臣就君”之后,新的帝王要想使自己“即位”符合道义,最巧妙的理由无非有二:一,先帝主动让权,承先帝之命掌控国家;二,先王无道,顺天意民心而夺之。二者在“望帝啼鹃”第二种版本里似乎得到了极贴切的印证:望帝夺臣妻,“无道”;望帝修书给鳖灵,“主动让位”一一一箭双雕,既平息了民间舆论,有稳固了自己的统治。这种贴切,无法用简单的巧合来描述。新帝登基,在法律上宣布自己合法的同时,手下的御用文人又不失时机地“改动”传说,从道德层面上稳固了统治,不失为良策。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两种“版本”虽然有很大差异,但其共同点也是很明显的,集中体现在其精神内涵上:版本一中的望帝及版本二中的鳖灵(开明帝)都是极有作为的君王,这在怀念望帝的基础上又多了一层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渴望,这种情感是真挚而美好的,在传统社会,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大多流于空想,然而也有将生活的富足寄意于帝王,盼望明主贤臣来匡扶社稠(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望帝无疑扮演了明主的角色,而治水有功的鳖灵,自然就是贤臣的代表。而望帝和鳖灵身上,又都体现了人性层面上不容忽视的弱点—欲望,贪婪,放纵,作为帝王、名臣,他们有治国理政的非凡能力,使百姓生活安乐富足,并以此获得了百姓的拥戴。
“望帝啼鹃”是中国极为重要的神话传说之一,其故事在流传过程中发生了较大变化,日渐偏离了其本来面目。然而起精神内涵没有改变,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人对于社会现实和个体命运的思考与认知,而其流变过程,又典型地诊释了中国传统社会政治与文化、艺术相互影响的微妙关系。
神话是关于世界和人怎样产生并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神圣的叙事性解释。在远古先民眼中,它是认识世界的工具,也是规约信仰与道德的宪章。但神话并不是丧失了社会与文化功能的历史遗留物,时至今日,它仍普遍存在于现实社会里。在一些社区中,神话在凝聚社群、承载民...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众所周知,学者们一般都将其视为神界正邪诸神争斗的神话,也有人将这个神话当成准历史或自然灾难神话去研究,得出的结论五花八门,但迄今所有成果,都未能窥破这个神话故事与远古夏人创世神话的关联。本文以此为目标,还原其在夏人创世神话中...
一、射日神话母题的概述神话是被赋予了宗教信仰色彩的史事,是高雅教训的寓言,是原始人思想生活的见解,但是在人们的流传中失去了其本身的含义.[1]神话在原始社会是不能讲给女人和孩子的,其具有一定的神秘功能,这与原始崇拜和原始祭典仪式有关.只有男孩子快...
神话反映仪式,水神巫术神话所反映的即是水神巫术仪式。水神巫术仪式是人们通过对水神施加影响而达到降雨止雨或控制水域的手段。张紫晨指出:巫术是人类企图对环境或外界作可能的控制的一种行为,它是建立在某种信仰或信奉基础上,出于控制事物的企图而采取...
盘古神话显存的最早记录见于三国时期吴人徐整的《三五历纪》,其中第一次出现了“盘古”这一名称,开天辟地的故事也基本完整,只是原书已经失传。...
在中国民间故事中,有一种着力塑造聪明机智、善于持家处事、敢于向封建礼教和伦理观念发起挑战、主张自主婚姻爱情的女性形象的故事,这类故事学术界称为巧女故事,它是以巧女形象为中心的民间叙事。《汉中地区民间故事集成》中收录的巧女故事同样具有以上共...
满族神话不仅是对满族先世---女真祖先所创造和流传下来的神话遗产的承继和延续,①它同时还是中华民族文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满族神话自新石器时代产生以来,由于满族萨满教的禁忌与民族文字的匮乏,满族神话经历了绵延漫长的口传演变时期,迄今为...
20世纪初,随着域外神话的大规模输入,许多学者开始在汉语典籍中寻找相应的神话。不过,令这些学者备感受挫的是,见载于《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书中的神话资料,呈现出与希腊、北欧诸国神话截然不同的面貌。面对残存于汉语古籍中的神话碎片,如...
《天问》中保存了大量的古代神话,是了解中国神话体系的重要文献,但由于《天问》文本的特殊性,对它的释读历来歧义丛生。《天问》之难解,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者不了解《天问》产生和流传的语境,想当然地以其为屈原个人的文学创作,甚至将其中所涉的神话历...
自20世纪80年代诞生以来,电子游戏日益成为大众娱乐方式,在极大改变人类游戏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同时,逐步发展为一种全新的文化生产方式,成为第九艺术.[1]在电子游戏这一自由的虚拟世界里,人类创作的各种艺术形式和文化类型都可能成为文化资源被吸收和再造.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