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法学论文 > 法律论文 > 民事诉讼法论文 >

我国民诉答辩失权制度构建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5-27 共3411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我国民诉答辩失权制度构建分析
  【引言  第一章】答辩失权制度的概述
  【第二章】两大法系答辩失权制度的比较分析
  【第三章】我国答辩失权制度缺失的现状分析
  【第四章】我国构建答辩失权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第五章】我国答辩失权制度的具体构建
  【结语/参考文献】民事诉讼法中答辩失权问题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摘要
  
  随着司法改革的推进,民事诉讼法的修改重点逐渐由开庭审理阶段转向了审前准备阶段,尽快构建合理完善的审前程序已经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共识。整理争点和固定证据是审前程序的两大重要功能,与此相对的分别是答辩失权制度和举证时限制度。2001 年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1引入举证时限制度,2012年新《民事诉讼法》2对此修正,但是两个法律文件均未涉及答辩失权制度。在答辩问题上,我国一直实行“随时提出主义”,即被告收到起诉状副本后,不管是否答辩、何时答辩,都不会影响法官的继续审理,也不会对后续程序产生制约。伴随着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答辩任意主义的弊端也日益凸显,其中最大的问题是被告利用法律漏洞故意不按时答辩,反而在庭审中突然袭击,以出其不意获得胜诉,严重地降低了庭审效率,浪费了司法资源。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许多国家构建了答辩失权制度,虽然两大法系有关答辩后果的细节规定有所不同,但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被告任意答辩的现象。我国是否需要引进该项制度,尚存在较大争议,本人立足基本国情,结合司法现状,进行学术探讨,为我国构建答辩失权制度提供理论、实务等全方位支持。
  
  本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答辩失权制度的概述。首先,答辩的概念包括广义和狭义,本文将讨论限定在狭义的范围内。其次,答辩的性质,有权利说、义务说和新权利说三种观点,在逐一剖析批判后,肯定了“新权利说”的合理性。最后,介绍了答辩失权的概念及其四个构成要件。
  
  第二章,两大法系答辩失权制度的比较分析。英美法系以英国和美国为代表,大陆法系以德国和日本为代表,分别考察了各个国家答辩失权制度的具体规定。然后,进行对比,发现两大法系之间的异同及其产生原因,为我国构建答辩失权制度提供域外参考。
  
  第三章,我国答辩失权制度缺失的现状分析。我国民事诉讼立法没有规定答辩失权制度,被告是否答辩不影响案件继续审理。“攻击防御方法随时提出主义”的盛行,在司法实践中产生了一系列不良后果,违背诉讼公正、降低庭审效率。这些恶果的出现主要归咎于诉讼模式、正义观念和权利认识等深层次的原因,厘清了这些,弥补我国的立法缺陷才能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第四章,我国构建答辩失权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首先,对目前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评析,并得出自己的观点:引进答辩失权是必然趋势。然后,分析了该制度对实现程序公正和提高诉讼效率的重要作用,为具体构建提供必要性支持。最后,导致我国答辩失权缺失的三个因素已经发生改变,那么,建立该项制度就有了现实的可行性。
  
  第五章,我国答辩失权制度的具体构建。借鉴域外规定并结合我国相关制度,从被告答辩的内容、方式、期间、后果和例外五个方面,对答辩失权制度进行具体的程序设计。同时,还需要建立相应的配套制度促进答辩失权的顺利实施,包括法官释明制度和民事制裁制度。
  
  关键词:答辩失权 随时提出主义 不应诉判决 抗辩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judicial reforms, people attach more andmore  importance  to  the  procedure  of  pretrial  provision.  It  contains  thesystem of answer irritancy and the system of evidence irritancy. The formeris  used  for  cleaning  up  the  controversy,  and  the  latter  is  applied  to  fixingthe evidence. After receiving the indictment, whether the defendant submitshis  pleadings  or  not  will  not  produce  any  effect  of  the  proceduralconstraints.  This  set  a  series  of  bad  influence  in  practice,  and  the  biggestproblem is that the defendant will use the hole in legislation to swoop downthe  plaintiff  in  order  to  win  the  lawsuit.  A  lot  of  countries  have  set  up  thesystem of answer irritancy directly and indirectly, but our academicians arestill arguing whether we should import this institution. My paper consists of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tries to summarize the whole system. Firstly, we make thenarrow  sense  of  the  answer.  Secondly,  submitting  the  pleadings  on  time  isthe  defendant's  important  right.  Thirdly,  the  answer  irritancy  make  up  offour inscapes. Lastly, this system commits itself to achieving the proceduraljustice and increasing the suit efficiency.
  
  The  second  part  focuses  on  comparing  the  two  law  systems.  Britishand  America  represent  Anglo-American  law  system,  at  the  same  time,Germany and Japan stand for Civil law system. By comparison, we find thesimilarities and dissimilarities, which will provide some reference materialsto our building.
  
  The  third  part  analyze  the  actuality  of  Chinese  answer  system.  If  thedefendant did not submit his pleadings in due course, he is not charged withsome disadvantage. This situation attributes to the lawsuit mode, the idea ofjustice,  the  cognition  of  right,  and  so  on.  These  reasons  help  us  tounderstand  the  answer  irritancy  system  more  profoundly  andcomprehensively.
  
  The  fourth  part  elaborates  the  necessity  and  the  feasibilit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nswer irritancy system. The scholars have different points,but  building  this  system  is  an  irresistible  general  trend.  The  time  limitsystem  of  evidence  production  and  the  supervising  and  urging  procedurecould not take the place of the answer irritancy system. What is more, thereality  condition  has  changed  a  lot,  so  we  have  also  get  ready  for  theconstruction.
  
  The  last  part  takes  up  with  the  specific  provisions.  For  example,  itinvolves in the content, the form, the time, the consequence, the exception,and so forth. At last, we should establish some affiliated equipment so as toguarantee  that  the  system  of  answer  irritancy  will  take  effect  without  ahitch, which includes the judge interpretation and the punitive measure.
  
  key words:answer irritancy    feel free to ask    default judgmentcontradi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答辩失权制度的概述
  一、答辩的概念
  二、答辩的性质
  (一)权利说
  (二)义务说
  (三)新权利说
  三、答辩失权的概念

  第二章 两大法系答辩失权制度的比较分析
  一、英美法系国家的答辩失权制度
  (一)英国的答辩失权制度
  (二)美国的答辩失权制度
  二、大陆法系国家的答辩失权制度
  (一)德国的答辩失权制度
  (二)日本的答辩失权制度
  三、两大法系国家答辩失权制度的比较分析
  (一)两大法系国家答辩失权制度的相同点
  (二)两大法系国家答辩失权制度的不同点
  四、两大法系国家答辩失权制度差异之原因分析
  (一)诉讼模式的影响
  (二)价值观念的影响

  第三章 我国答辩失权制度缺失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答辩失权制度缺失的现状
  二、我国答辩失权制度缺失的后果
  (一)信息不对等,违背诉讼公正
  (二)导致诉讼迟延,降低庭审效率
  三、我国答辩失权制度缺失的原因
  (一)我国的民事诉讼模式为亚职权主义
  (二)司法实践过分追求实体正义
  (三)对答辩权利性质的绝对化认识

  第四章 我国构建答辩失权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我国是否应该引进答辩失权制度的争议
  (一)否定说
  (二)谨慎引入说
  (三)肯定说
  二、我国构建答辩失权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一)答辩失权制度有助于实现程序公正
  (二)答辩失权制度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
  三、我国构建答辩失权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一)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的转变
  (二)我国公民正义理念的转变
  (三)我国公民权利观念的转变

  第五章 我国答辩失权制度的具体构建
  一、我国答辩失权制度的程序设计
  (一)答辩内容
  (二)答辩方式
  (三)答辩期限
  (四)答辩后果
  (五)例外规定
  二、建立答辩失权制度的配套制度
  (一)完善法官释明制度
  (二)建立民事制裁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民事诉讼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