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世界国旗图集,我们会发现伊斯兰国家的国旗上多半以绿色和“弯月”作为标志。伊斯兰国家的人民为什么崇尚绿色,并以绿色作为国旗的标志呢?这当然与穆斯林的先辈们多生活在沙漠中,绿色代表着沙漠中的绿洲,象征着生命有关。对弯月的崇拜,也与穆斯林先辈生活的环境有关,因为“弯月”是新月的标志,穆斯林对月亮的特殊感情,不仅激发了他们的艺术灵感,而且由此折射出伊斯兰文明之光。
穆斯林崇拜月亮的原因
穆斯林崇尚月亮,与早期的贝都因人长期生活在阿拉伯沙漠之中密切相关。沙漠里的白天烈日炙烤,大地如焚,人畜几乎无法外出活动。沙漠的夜晚,凉风送爽、皓月当空。美丽的明月发出纯净的光芒,使天宇和大地万物都染上一片银白。明月的光芒不仅纯净,给人们带来惬意的光明,还能使沙漠中行进的人准确定位自己所处的位置。贝都因人大多在月色下从事各种活动,所以,生活在沙漠中的贝都因人崇拜月亮,把月亮比喻为美丽、神圣的对象。《古兰经》上说,造月为明。(10∶5)信奉伊斯兰教的鲁伟来部族的贝都因人认为:“他们的生活是受月亮支配的,月亮使水蒸气凝结为慈爱的露水,滴在牧场上,使植物有生长的可能。”
美国中东学者希提认为,月亮崇拜是游牧社会的象征,而太阳崇拜是农业社会的象征。(希提着《阿拉伯国家通史》114页)“弯月”被用作伊斯兰教的标志沿用下来,是出于对新月的崇拜,新月不仅是长达1个月之久的穆斯林斋月始末的信号,也是整个伊斯兰教历法规律的标记。
穆斯林遵从先知穆罕默德的训导和《古兰经》的训示,按月球循环安排其生活。《古兰经》说:“他(真主)曾以太阳为发光的、以月亮为光明的,并为月亮而定列宿,以便你们知道历算。”(10∶5)《古兰经》又说:“依真主的判断,月数确是十二个月。”(9∶36)所以穆斯林历法,每年有12个太阴月,每月轮流为29天或30天。为使月份与月球循环同步行进,每年第12月的长短须作调整以纠正微差。每30个穆斯林历年被定为一个周期,其中第19年的最后1个月是29天,其余最后1个月都是30 天。由于穆斯林历法每年只有354 天或355天,因此月份与季节之间不存在固定的关系。由此可见,月亮对伊斯兰教国家天文历法的影响有多么深远。
月亮折射出的伊斯兰文明之光
沙漠的月色能够促使人感悟。埃及文化史家艾哈迈德·爱敏指出:“沙漠地方的人,面对大自然,目无所障;烈日当空,则脑髓如焚;明月悠悠,则心花怒放;星光灿烂,则心旷神怡;狂飙袭来,则所当立摧。这或许可以解释世界上大多数人信仰的三大宗教都产生于沙漠地区的秘密:犹太教产生于西奈沙漠,基督教产生于巴勒斯坦沙漠,伊斯兰教产生于阿拉伯沙漠。”
沙漠中的月亮,还激发了穆斯林的艺术灵感,使穆斯林创造出动人的诗歌和音乐。“沙漠中的烈日照射出永远的单调; 沙漠的夜晚,只有夜空中的繁星和皓月,伴随着一种单调而凄美的风声……沙漠中很少有形象,只有延展的空间,从而激发人们对‘无限’的感知并创造出了简明的艺术形式。”
月亮还影响到穆斯林的审美心理。凡是高尚美好的人或事物常被比喻、形容为月亮,这从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中可见一斑。
月亮还常常被穆斯林用来形容和比喻女人的婀娜多姿、美丽绝伦。
如在《沙赫亚尔和他的兄弟的故事》中,这样描写美女:“一个白皮肤、美丽绝伦的女子,身材窈窕,面如朗月,光彩照人,如太阳温暖的阳光一样。一首诗写得好:‘她的到来,如同明月当头,迷人的眼光点石成金,她的光辉赛过太阳,月亮也羞怯地遮住脸庞’。”在《巴格达的脚夫与三个神秘女郎》中,这样描写少女的美丽:“开门少女前额亮如梨花,面颊粉如银莲,双目带着几分野性,眉毛如弯月……”在《巴格达渔夫哈利法的故事》中用月亮形容新娘的美丽:“顿娅札德(Dunyazade)也穿着蓝色服装出来了,如新月一般光彩夺目……她穿着蓝色马夹走来,就像一望无垠的蓝天,我的眼前一闪,仿佛冬夜里的明月。”
有时月亮也用来描写男性的风采。如在《第三个流浪汉的故事》中这样写道:“他合上《古兰经》,装进一个缎袋中,又让我坐到他旁边,我仔细地看了看他,只见少年的脸光润滑得如满月,五官清秀,身材不高不矮,脸上光泽动人。”
可见,由于早期贝都因人地处沙漠环境,对月亮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情。随着岁月的推移,这种情感逐渐浸透到伊斯兰文化当中,成为伊斯兰文化的因子。新月由此逐渐成为伊斯兰教的象征,为世界各地穆斯林所钟爱。
《穆斯林的葬礼》这部小说题目就为全文唱响了悲伤地歌曲,在书里可以看到两代人的凄美爱情,看到爱情中的无奈和悲哀。其人物的命运、性格、爱情都具有悲剧美。一、悲情咏叹坎坷命运在小说中,女主人公韩新月是作者精心塑造的一个单纯、聪敏的回族少女形象;楚...
在传统文化中,月亮多与女性相关同为阴性,表征内守、寒冷以及阴暗。在《穆斯林的葬礼》中,反复出现的新月意象与主人公新月构成了一种隐喻关系,其明净、清秀和凄楚与新月的聪慧、美丽与不幸异质同构。喻体、喻指浑然一体,成为联结人与物、感性和理性的桥...
回族女子霍达在新时期创作的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建构了一个回族人民的艺术世界,成为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小说描写了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一个北京回...
羌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这个民族因为没有文字,其历史文化主要靠口耳传承。关于这个民族的信仰崇拜,许多学者进行过研究,提出了许多有益的看法。...
玉是一个古老的意象,在新石器时代从我们日用器皿制出玉器,作为我们政治上、社会上以及精神上人格上美丽的象征物。玉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国更有源远流长的玉文化,所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所谓君子比德于玉,所谓古之君子必佩...
羌族文化;民间文学;英雄崇拜;民族自信心; 羌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这个民族因为没有文字,其历史文化主要靠口耳传承。关于这个民族的信仰崇拜,许多学者进行过研究,提出了许多有益的看法。...
霍达以宗教口吻描述了一个大家庭的凄美动人的故事,回族玉器匠人梁亦清的玉器作坊奇珍斋的沉浮和兴衰,梁家三代人不同的命运变迁使得这部小说充满沉重的悲伤之感。书中的主要人物韩子奇生活在一个巨大的宗教背景中,即回族的穆斯林家族中,人物生活的环境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