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厥是由于短暂的脑组织缺血导致的一过性意识丧失,以发生迅速、短暂、自限性和能够完全恢复为特点。晕厥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人群,关于其发病率的流行病学资料国外报道较多,但少见国内报道。本研究对一组高校体检师生进行晕厥发病率调查,从而初步了解该人群的晕厥发病率及其相关特点。
1、 对象与方法
1. 1 对象 2013 年 4~6 月进行健康体检的河北省某高校学生和教师共 1 060 例,男性 912 例,女性148 例。
1. 2 方法
1. 2. 1 问卷调查 对所有入选对象发放调查问卷,内容包括:①一般资料:年龄、性别、民族、既往疾病史;②有无晕厥;③晕厥发作特点:发作次数、诱发因素、发作时体位、先兆症状、伴随症状、持续时间、意识恢复后状态、缓解措施及就诊情况、有无类似家族史等。每张调查问卷均附有填写方法与要求,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发放。
1. 2. 2 资料收集 收集晕厥人群的全部体检资料,包括体格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血液生化、12 导联心电图,对 12 导联心电图检查有异常者行 24 h 动态心电图 (Holter) 检查。化验检查统一在本院化验室完成,心电图结果分析由 3 名医师共同完成,2 名以上结果一致认为可信。
1. 2. 3 晕厥诊断 参照 2009 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晕厥诊疗指南》
,晕厥诊断满足下列条件:意识丧失完全、快速发作且短暂、能自行恢复、完全恢复且没有后遗症状、伴有姿势性肌张力消失。
1. 2. 4 统计学处理 应用 SPSS 17.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 xˉ±s 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或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Pearson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 1 基本情况 本调查共发放问卷 1 060 份,剔除信息不完整的不合格问卷 42份,回收合格问卷 1 018份,有效率为 96.04%。其中男性 882 人,女性 136人;年龄 18~75 岁,平均 (28.23±14.75) 岁,其中<30 岁 814 例 (79.96% ), 30~59 岁 91 例(8.94%),≥60 岁 113 例 (11.10%)。有高血压病史38 例,高脂血症病史 29 例,糖尿病史 24 例,心律失常病史 12例,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史 9例,脑梗死病史2例,心肌炎病史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史各 1例。
2. 2 晕厥发病率 符合诊断标准的晕厥者 64 例,发病率为 6.29%。其中男性 50 例,女性 14 例,男性和女性晕厥发生率分别为 5.67%和 1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9)。64 例晕厥报告者年龄 18~72 岁,平均 (31.53 ± 15.00) 岁,其中<30 岁 48例,30~59 岁 7 例,≥60 岁 9 例,3 组年龄段人群的晕厥发病率分别为 5.90%、7.70%和 8.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59)。
2. 3 晕厥相关情况分析 64 例晕厥者中,发作前有诱因 53 例 (82.81%),男性 (42/50) 和女性 (11/14)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诱因包括体位改变 14 例,闷热环境 11 例,持久站立 8 例,运动 6例,抽血 5 例,肌肉注射 4 例,痛经 3 例,劳累 2例,腹泻 2 例,发热 2 例,排便 1 例。另有 1 例晕厥为心肌炎患病期间发作。仅有 1 次晕厥发作者 48例,≥2 次晕厥发作者 16 例。有晕厥家族史者 4 例(6.25%)。64 例晕厥中有晕厥前兆 42 例 (65.63%),男性 (35/50) 和女性 (7/14)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晕厥先兆表现为头晕 (30 例)、四肢无力(12 例)、黒曚 (10 例)、面色苍白 (9 例)、出汗 (9例)、心慌 (3 例)、胸闷 (2 例)。晕厥者中在晕厥发作后就诊 9 例(14.06%),但未有明确晕厥的病因。
2. 4 晕厥人群临床检查资料 64 例晕厥者体格检查、血常规和血液生化等化验检查未发现可能导致晕厥的异常结果。12 导联心电图检查发现心律失常 7例,包括窦性心律不齐 3 例、窦性心动过缓 1 例、右束支传导阻滞 1 例、室性早搏二联律 1 例、窦性心动过缓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 1 例。对上述 7 例进一步行Holter 检查,结果除与 12 导联心电图检查结果一致外,发现合并房性早搏 2 例,2 例窦性心动过缓者24 h 中最慢心率分别为 50 次/min 和 46 次/min。7例心电图异常者中有 6 例晕厥发作前有诱因。
3、 讨 论
随着人们对晕厥关注的增加,关于晕厥的研究也不断涌现,但有关其发病率的研究结果不尽一致。
早期的 Framingham 研究中,对 5 209 例研究对象随访 26 年发现,3%的男性和 3.5%的女性至少出现过 1次晕厥,10 余年后的后续研究则发现晕厥发病率明显升高,7 814 例研究对象中至少 10%发生过 1 次晕厥。国内对长沙市中学生和高等院校女性研究报告的晕厥发病率分别为 28.9%和 29.1%。本研究中晕厥的人群发病率为 6.29%,男性和女性的发病率分别为 5.67%和 10.29%。本研究的晕厥发病率与Framingham 研究接近,与国内报告有明显差异,可能与设计方法、研究对象等因素不同有关。本研究中女性发病率约为男性的 2 倍,Ganze-boom 等对一组青少年进行的晕厥研究有类似发现。本研究还发现,年龄<30 岁、30~59 岁和≥60岁三组人群的晕厥发生率分别为 5.90%、7.70%和8.00%,显示随年龄的增加,晕厥发病率似有增高的趋势,但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3 组年龄段人群晕厥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晕厥既可见于健康人群,也可见于器质性疾病患者。了解晕厥的诱因,有助于对其病因进行鉴别。
本研究中,晕厥发作前有诱因的比例为 82.81%。诱因包括体位改变、闷热环境、持久站立、运动、抽血、肌肉注射、痛经等。诱因种类与国内其他研究基本相似,但各诱因所占比例不同可能与其他研究入选对象的年龄、性别分布不同有关。研究显示,反射性晕厥是晕厥最常见的原因,情绪变化 (疼痛、器械操作、晕血) 和体位改变可引起血管迷走性晕厥,胃肠道刺激 (腹痛、排便)、运动可引起情景性晕厥,而血容量不足 (腹泻、发热) 可引起直立性晕厥。分析本研究中的晕厥诱因,考虑这部分人群为反射性晕厥的可能性大。本研究中少数人群晕厥发作 (9.38%) 存在 2 项诱因,部分人群晕厥发作(25.00%)≥2 次,因本研究未进行随访,因此实际发生率可能更高。此外,本研究中有 1 例晕厥为心肌炎患病期间发作,不除外心源性晕厥的可能。
晕厥前兆是晕厥意识丧失前出现的症状和体征。本研究中,65.63%的晕厥发作前有晕厥前兆,包括头晕、四肢无力、黒曚、面色苍白、出汗、心慌、胸闷。提示患者可在出现上述症状时及时采取保护措施以避免晕厥的发作。本研究还显示,晕厥发作后就诊率并不高 (14.06%),可能同晕厥发作并未引起严重后果,以及大部分晕厥预后良好有关。
本研究中部分晕厥发作时没有明确的诱因,而对所有晕厥人群的体检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尽管部分心电图检查提示心律失常,但进一步 Holter 检查未发现可引起晕厥的严重心律失常,因此常规体检未能解释无明确诱因晕厥的病因,提示常规体检对分析晕厥病因的作用有限。而本研究中既往曾在晕厥发作后就诊的病例,也未能在急诊或门诊的诊治中对晕厥的病因获得明确诊断,提示临床工作中熟悉晕厥的诊断流程以及建立有效的晕厥诊疗中心非常必要。
本研究对一组高校体检师生进行晕厥发病率调查,初步反映了晕厥发病见于各个年龄段人群,发作有诱因、前兆和可复发的特点。未来研究中,仍需要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更深入地了解晕厥在我国的流行病学情况,从而更有效地对患者进行诊治。
随着医学的发展,我国危重病医学近十年来得到了长足的提升,重症监护病房在诊治危重病患者方面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因为监护病房收治的患者病情危重,多采用各种有创性检查治疗及长期使用抗生素,使得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机会增加,因此,如何降低院内...
低血糖指空腹血浆葡萄糖水平低于2.8 mmol/L,其临床表现主要有头晕、心慌、烦躁、出汗、面色苍白等,严重者可发生低血糖昏迷。低血糖在临床工作中较为常见,若未及时纠正,可导致心律失常、心肌梗死、不可逆的脑损伤等,甚至可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