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文题目: 城市空巢老人精神关爱缺失原因及对策探析
摘要:我国老年人数字庞大, 老龄化形势严峻, 空巢老人已经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特殊群体.他们除了要承受独居带来的精神健康问题, 还要面临自己的生老病死以及养老困难等一系列现实的处境.做好精神关爱工作, 提高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势在必行.在概述我国城市空巢老人现状、精神关爱的内涵和意义基础上, 分析了其精神关爱缺失的困境及原因, 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有效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空巢老人; 城市; 精神关爱;
一、我国城市空巢老人现状
2016年1月20日公布的2014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一系列宏观数据显示, 2014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1242万人, 占总人口的15.5%, 高出2013年0.6个百分点, 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1%.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 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根据全国老龄办公布的数字, 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 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里指出:预计到2020年, 高龄老人将达到2900万人左右, 独居和空巢老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
空巢老人是指年纪在60岁以上并且跟子女分开居住的老年人.调查显示, "到2013年年底, 中国独居和空巢老人家庭已经超过1亿户, 占全国家庭总数4.3亿户的四分之一.预计到2050年, 独居和空巢老人家庭将增加到近2亿户"[2].联合国国际老龄研究所所长约瑟夫特鲁伊斯说过:"世界老年人口正以每个月100万的速度递增."[3]虽然城市社区在医疗保障服务方面做得较好, 并且城市老人基本都有退休金, 整体状况比较好.但是精神关爱方面存在严重缺失.
二、空巢老人及其精神关爱的内涵和意义
(一) 空巢老人的内涵
学术界对空巢老人的界定基本认为是:无子女或有子女但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开老人另立门户, 剩下老人独自居住的纯老年人家庭, 生活在这样家庭的老人就称为空巢老人[4].本文所提出的空巢老人为年满60周岁且无子女一起居住生活, 独自居住或夫妻二人生活的老人.根据翻阅相关文献资料与数据的调查研究, 空巢老人应该是如下三种情况:一是无后代的老人, 包括未婚或未生养老人, 以及失独老人;二是因子女各种因素导致与父母不在同一城市, 留守在家的老人;三是与子女分开居住, 子女因距离无法正常照顾的老人.
(二) 空巢老人精神关爱及其重要意义
精神关爱的含义就是在精神方面的关注、关怀、爱护他人[5].对空巢老人精神上的关爱有很多的形式, 比如一个暖心的拥抱, 一个灿烂的笑容, 一句贴心的问候等等.精神关爱对于一个空巢老人来说非常重要, 能够切实增加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1. 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健全法制体系;2.有利于弘扬传统美德, 践行核心价值观;3.有利于丰富精神生活, 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对于空巢老人来说, 他们的心理基本上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的状态, 随着与孩子的分开, 长期的孤独感和压抑感使他们心态消极.我们强调的健康, 不仅仅是身体上, 还有心理上的健康.所以, 空巢老人不仅仅要得到子女的关爱, 社会各界人士也要努力参与其中, 真正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这样才能保障空巢老人身心健康.
三、城市空巢老人精神关爱缺失的困境及原因
(一) 精神关爱缺失的困境
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指出:空巢老人的主要问题是"空心".老人一般自立能力不强, 内心脆弱如孩童如果是空巢状态, 孤独感和寂寞感的产生使他们对生活更加消极.加上老人本身身体素质日益低下, 免疫力减弱, 各种老年疾病已经携带在身.更有的老人, 总是担心自己的孩子在外会不会发生各种事, 以至于寝食难安, 引发一系列负面的心态.特别是不愿意与人沟通交流, 不愿意参加文艺集体活动的老人, 更是在精神生活方面极度欠缺安全感与归属感.其实老人们对生活的要求并不多, 他们也是从苦难中成长过来的, 他们需要的可能是生活的存在感, 而不是悲伤地觉得自己老了无所事事, 无人关心.
对于一部分具有躲避心理的空巢老人, 他们无法让自己调整到最佳状态, 他们把自己的晚年养老放在子女身上, 而当子女因为各种原因不能陪其左右, 无法重视老人的精神需求, 就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引导和帮助, 更需要的是子女的常回家看看和嘘寒问暖.但是有些子女因为自身处境不好, 本身生活压力比较大, 所以无法很好地给予老人应有的关爱.谁都有一颗孝心,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 这种孝顺有时是有心无力的.有些子女内心记挂着父母, 但是面对现实世界带来的生活压力, 他们把一切隐藏在心里, 甚至羞愧于自己无法做到完美.
不管国家和社会是否把空巢老人现状制度化、合理化, 也不能把这个现状成为冰冷的条文, 我们需要结合人文关怀.不是因为它是一种制度, 我们才去关心空巢老人, 而是在能够主动去帮助空巢老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制度只是一种行为的标准.而不是为了完成某项任务才去实施进行的.如若对于这样的关爱只是取决于制度的需要, 那样实施起来效果并不明显, 可能又归于形式主义.
(二) 精神关爱缺失的原因
1. 重物质供养, 轻精神关爱.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 满足生理需要就是当下最有效的激励因素[6].所以, 在这种意识的带领下, 许多家庭子女或社会团体对老人的物质供养比较重视, 反而却轻视了对空巢老人精神上的关爱.
2. 重子女发展, 轻自我养心.
由于计划生育使城市家庭基本是一户一个孩子, 所以, 独生子女由于打工或外出求学等长期离家在外, 只剩下老人独自生活.有些独生子女能够在经济上给予老人需要的支撑, 但还是弥补不了生活方面的照顾和精神方面的慰藉.
3. 重口号宣传, 轻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今天,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南漂北往, 背井离乡出去闯荡, 留下老人独居.目前, 国家的建设重点仍然停留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 而忽视了建立一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的空巢老人保障制度.
4. 重计划生育, 轻家庭结构.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改变了中国传统大家族的家庭模式, 变成了"4 (祖父母) -2 (父母) -1 (当代) "的家庭结构.严格的一胎化生育政策使当代一个年轻人要负担起六个中老年人的生活.现在我国放开了二胎政策, 相信对空巢老人的危机会有所缓解.
四、提高城市空巢老人精神生活质量的实践路径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因此, 我们分析一些措施来提高空巢老人精神生活.
(一) 党和政府需健全权益保障机制, 弘扬敬老社会风尚
老百姓的事就是天大地大的事.政府要为人民做事, 老年人的事是大事, 但政府部门对老年人的缺失是最大的, 没有专职的部门处理发生在老年人身上的各种事件.老年人心理不舒服, 甚至老年人挨打, 受到人格尊严不平等待遇投诉无门.这都是需要被重视的老年人问题.在整个国家氛围充满关爱之下, 每个人都心存助人的善念, 面对空巢老人, 大家都主动与之交流, 才能推动社会积极老龄化.
(二) 相关部门建立老人绿色通道, 给予有效帮助
相关部门协调各自职责.如养老机构, 社区居委会, 老年协会, 敬老院, 医护人员, 公共文化服务提供者, 民间组织参与, 服务体系, 绩效评价等需要科学协调帮助老年人建立专门的服务通道, 建立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 完善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政策.对老年人进行社会救治, 依法保护老年人.
社区可以提供些对策, 举办一些活动, 鼓励空巢老人参加集体活动, 或者开设一些老人活动室, 定期把空巢老人聚在一起谈天说地或者发挥他们的兴趣爱好, 使他们的精神有所追求, 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寻找到个人存在的价值, 增加对空巢老人积极的引导和影响, 使他们的消极观念被个人价值所取代.
相关部门要做好协调工作, 合理开展老年心理健康服务试点, 开展关爱活动.相信重视老年人的工作, 老年人目前所处的困境会得以缓解和摆脱, 使他们真正进入"积极老龄化"时代.
(三) 民间团体需发展志愿服务, 繁荣老年文化
在国家和社会各项政策的制度和落实之下, 需要负责此事的工作人员或者志愿者带着人文关怀之情, 内心真正愿意并懂得如何去帮助这些老人.引导空巢老人对人生有目标, 激发或培养他们各种兴趣爱好, 帮助他们去克服消极的心态, 最终达到健康老龄化, 乐观空巢化的目标.
"良好的道德风尚, 不是法律制约的结果, 而是德性教育的结果."首先得教育不孝顺的少数人, 他们应该懂得什么是心灵的高尚和德性, 卢梭的这句话强调德性教育和道德风尚.尊老爱幼, 老人受到别人尊重, 搀扶或让座等, 会让老人感觉社会温暖, 这也是全社会对老年人的一种精神赡养.如果风气不好, 大家你推我搡, 最后谁来赡养?
因此, 搀扶摔倒老年人问题根本不值得探讨, 社会方面给予老年人的关怀, 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老年人精神赡养才有土壤和气候.社会各界都要关注老年人的健康养老问题, 因为每个家庭基本都有老人, 这不仅是家庭问题, 也是社会问题, 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出一份力, 一份心, 协调好与身边老人的关系, 相信老年人的世界将更加美好.
(四) 家庭成员需提供情感关怀, 鼓励回乡就业创业
老人最终是需要得到子女的关爱, 比如嘘寒问暖, 陪老人聊天, 经常来看望, 带着老人去旅行, 这是老年人生活的理想状态.子女是老年人进行精神依赖的主要载体, 对父母的精神赡养是子女应有的道德责任, "家有一老, 如有一宝"老人历经世事, 阅历较深, 对子孙后代有一定的影响.
国家制定相关政策, 使年轻人回归家乡就业或创业, 不仅能提高家乡的经济产业, 而且能够保障家庭老人精神生活的丰富与满足.无论何种形式, 子女仍是家庭最要的承担者, 应该努力自发地提高尊老的意识, 发挥中华传统美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除了制定相关政并实施外, 它也是有着饱满的情感, 相信通过国家、社会和个人的积极响应, 空巢老人这一严重事态会得到很好的缓解.
(五) 空巢老人需自我扩大社会参与, 培育积极老龄观
自我赡养是社会养老新理念, 无论是养老机制或者子女孝顺, 还是社会人士的关爱与帮助, 都只是一种外在的因素.精神赡养毕竟是精神满足和协调, 不能完全靠社会, 也不能完全寄托子女.社会在不断地发展, 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有很大的发展余地, 在经济条件允许之下, 可以开创一些老年人喜爱的事业, 使他们发现自身的价值, 满种马斯洛更层次的需求.
五、结语
我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的老龄化的时期, 各种原因导致家庭空巢老人的增多, 老人空巢化的形势越来越严重.宣传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提高子女爱老的意识, 加强孝道为先的宣传力度, 一定能有效改变空巢老人精关爱缺失问题.
参考文献
[1]党俊武.老龄社会的革命[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5.43.
[2]陈勃.对"老龄化是问题说不"[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1.
[3]万璐.空巢老人养老服务需求及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华东政法大学社会保障系, 2015.
[4]李晓兰.失独家庭精神关爱问题研究[D].黑龙江:东北林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系, 2015.
[5]陈光军.试析激励理论的研究及应用[J].大众科技, 2004 (07) .
一、问题的提出。根据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年)》显示,空巢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一半,其中独居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近10%,与配偶居住的老人仅占41.9%.[1]家庭结构的变化,引发老年人犯罪上升的趋势。据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提供的资料显...
在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政府、家庭、社会组织要构建尊老养老的环境,弘扬尊老尽孝的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文化。老年人要通过“精神自养”,用丰富的经验来发挥余热,用丰富的兴趣爱好来充实生活。...
空巢老人指的是没有子女、丧子女或者虽有子女但是没有居住在一起,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人,或者是那些没有子女照顾的单居或夫妻双居的老年人。...
随着老龄化速度加快,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下,空巢老人关爱体系建设越来越被重视.老人在年轻时为国和家付出了心血,国家与社会应该提供一些有利条件方便空巢老人生活,近年来所推行的"居家养老"体系越来越被受到关注,但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仍需相当长一段时...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老龄化问题加剧,家庭功能弱化,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近年来,社会和学者对"空巢老人"的关注力度加大.其中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是,大学生参与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研究也随之出现了....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深和空巢家庭的增多,"空巢老人"的生存困境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除了物质层面的匮乏以外,其精神层面的危机尤为突出,因此,根据社区思想教育的特点从思想观念入手,通过居委会等社区管理人员的实施,以社区居民为教育对象,动员集体...
空巢老人"的生活状态得到全国许多高校的关注,大学生志愿者开展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取得良好成效.笔者根据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分院的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活动情况,分析和总结了高校有效开展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的几种方式,这些方式将对其他院...
人口压力的剧增, 会加速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 长此以往, 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得不到保障。因此, 要切实保护好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杜绝胡乱开发, 盲目砍伐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