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论文第五篇:美丽乡村视域下传统村落景观改造的策略和方法
摘要:在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传统村落迎来发展新机遇,景观改造是改善农村风貌的关键步骤,是农村新业态形成的基础.目前,现有传统村落的景观改造出现了乡土历史建筑毁损失修、风格混乱不一、丧失地域原真性、艺术介入成分较少等问题.本文以丰富的田野调查资料和美丽乡村实地项目为依托,总结出在传统村落景观改造中应遵循保护为主、整体协调、提升色彩、空间美学等原则范式.结合国内外的理论成果和成功案例,提出融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等理念的传统村落景观改造策略.对历史建筑进行功能置换延续传统文脉,系统规划各期改造项目保持风格协调,融合历史性和艺术性地域符号以保护原真性,增强村民村落保护开发参与能力以及改造中注重艺术体验和审美追求等,在改善传统村落物质空间环境的同时留住乡愁,实现传统村落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传统村落;历史建筑;景观改造;美丽乡村建设;
Abstract:In the backdrop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in China, traditional villages are facing new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Landscape reconstruction is the key step to renovate the rural styles and i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new rural business forms. However,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existing landscape re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such as the local historical buildings falling into disrepair, chaos in style and form, loss of regional authenticity, and insufficient artistic engagement. In the present paper, ground rules are worked out relying on rich field investigation data and many field projects in the rural areas as taking protection as first place, overall coordination, color enhancement and the concept of space from an aesthetic perspective. Integrating the concepts of industrial prosperity, ecological livability and rural civilization, the paper combines the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and successful case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offers tactics for the landscape reconstruction from the followingaspects: replacing the functions of the historical buildings, continuing the traditional context, coordinating different styles to maintain consistency in the whole process, compromising historical and artistic regional symbols to protect authenticity, enhancing the villagers' participation abilities, and pursuing artistic engagement and art appreciation, so as to improve the material space environment for villagers while retaining homesickness and realizing the comprehensiv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切实解决“三农”问题, 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是补足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短板之需. 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 是避免城市过度扩张和乡村严重凋敝, 形成城乡一体化和谐发展的关键举措. 十九大报告顶层设计了农业农村“产业兴旺、 生态宜居、 乡风文明、 治理有效、 生活富裕”的发展理念, 美丽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美好的物质空间, 为进一步引进优秀人才和优质产业提供良性土壤, 是产业生态形成的关键步骤.
1 研究综述
1.1 国外研究
国外对于传统村落景观方面的研究已有数十年的历史, 不同国家乡村景观演变及现状差异性显着, 因而产生了不同的研究成果. Torreggiani等[1]通过研究意大利的传统村落, 提出在发展新农村经济和新建乡村建筑的同时, 保护传统村落特色的路径和方法. Schiller [2]以加里曼丹为例, 指出在传统村落景观重塑和经济社会同步发展过程中, 本地人才的参与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托马斯·布特纳等[3]以德国罗恩生物圈保护地为例, 研究文化景观对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路径, 阐述文化景观分析的方法步骤, 探索出文化景观可衍生的发展项目. Vos等[4]以欧洲的传统村落为例, 提出若要调动当地居民对传统村落景观保护的积极性, 必须让其从中获益, 并应当下放政府权力, 发挥地方的主观能动性. Tsujl[5]通过研究认为村落景观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学效益方面远胜于城市景观, 并提出乡村景观规划的原则和方法.
1.2 国内研究
自1989年第一届景观生态学会议在沈阳召开之后[6],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传统村落景观. 徐红罡等[7]以我国世界遗产项目中唯一的村落型文化遗产安徽宏村为例, 贯穿建构主义理念, 提出对本土特色文化、 民族文化“原真性”的建构和调适. 丛昕等[8]以浙江省深澳村为例, 研究传统村落的空间组合关系, 并提出传统村落景观意象的框架构建原则. 李霄鹤等[9]运用K-modes方法, 研究福建省传统村落的景观分类方法, 并提出保护和利用传统村落景观的具体策略方法. 齐玉婷等[10]以四季田园生态农业园为例, 从微地形处理和植物配置等角度, 研究乡村小河流景观改造的设计方法. 李明珍等[11]分析土地流转背景下乡村景观的格局演变, 并研究其驱动因素对景观格局优化的意义. 李永帅[12]以地方认同理念为指导, 根据江苏蔚县上苏庄景观现状采用不同的设计手法, 对传统村落的重点景观进行改造提升.
1.3 研究述评
对传统村落景观改造的研究视角各异, 从强化村民参与、 保护乡土特色、 传承传统文化等方面对传统村落的景观保护和开发提出了不同的设计理念和路径框架. 以往的研究内容大多注重传统村落的整体物质空间形态, 较少以景观改造为直接切入点, 且缺乏对历史记忆等非物质文化的深入考量, 以美丽乡村建设为结合点的研究成果较少. 鉴于此, 本文以丰富的田野调查资料和美丽乡村实地项目为依托, 结合国内外的理论成果和成功案例, 研究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 如何融合具有本土文化符号的乡土景观元素于美丽乡村建设之中. 结合传统村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将古典造园手法和现代景观设计理念应用到乡土气息浓厚的聚落景观改造中, 探寻具有地标特质的个性设计手法, 以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实现传统村落重塑.
2 传统村落景观改造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 城市经济领跑速度加快, 就业缺口扩大, 农民向城市迁移, 乡村空心化逐渐加重, 传统民居及村落受到“局里人”和部分“局外人”的美学批判. “局里人”即本村村民无论从美学角度还是从功用和方便角度, 都会选择“辞旧革新”[13]. 由于世代居住的审美疲劳, 反而身在庐山而不识庐山真面目, 所以“局里人”会翻盖新房, 向城市看齐, 模仿城市. 而部分“局外人”建筑师或批评家信奉苏格拉底的美学观点, 认为凡是美的东西必是有用的, 但多数传统民居及村落已陈旧过时, 不能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 从功用和方便角度看是有严重缺陷的, 所以对其持否定态度. 鉴于此, 如果缺乏必要的外部干预, 全新的现代建筑势必会取代传统古建筑. 目前, 社会各方将传统风貌建筑和古建筑代替现代建筑为传统村落景观改造的首选, 最大限度地保留并延续村落建筑肌理以及其承载的文脉和传统[14]. 因此, 传统村落景观改造对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1 提升村民归属感
实施传统村落景观改造, 在生态基础上打造宜居美丽乡村, 有助于提高乡村吸引力, 提升村民归属感. 作为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多数传统村落在生态环境保护、 空间形态演化、 农耕文明传承和传统文化信仰等方面和一般的乡村相比, 建筑景观群落和历史文脉精髓保存得更为完善并得到了一定的发扬光大[15]. 但是, 随着城镇化推进和特色小镇的建设, 部分传统村落在转型中丧失了原汁原味的灵魂, 千村一面或变成了支离破碎的“拼贴村落”, 随之而来的是传统村落居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对基层社区的归属感亦日趋飘零, 更有甚者在长时间管理不力和转型失败的境况熏陶下, 邻里关系的疏离带来个体间信任淡漠而形成社会心理屏障. 实施传统村落景观改造, 积极修复历史建筑, 活化利用传统风貌建筑, 采用绿植柔化和旧建筑材料修饰与历史街区不协调的现代建筑, 因地制宜整饬农业景观, 更新改造乡土景观, 实现传统村落硬物质环境提升[16]. 传统村落景观的改造提升与更新重构, 需凸显其鲜明的地方特色与浓郁的乡土气息, 通过景观意象再现文化表征, 贴切地表达村民心之所属、 意之所向, 为村民留住乡愁, 提升村民的文化自豪感和心灵归属感.
2.2 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美丽乡村视域下的传统村落景观改造, 可以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提升生活品质, 实现乡村振兴. 传统村落景观改造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关键内容, 是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第一步. 传统村落建筑是农耕文化和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其文化内涵的资源开发仅限于举办民俗活动等层面, 所体现的礼制信仰和家国思想等深层次元素未得到有效提取. 在传统村落物质景观显性基因改造的基础上, 修复其隐性文化基因[15], 利用高科技手段将传统村落的历史典故、 个性图腾符号与标志性特色建筑相结合, 展示在传统村落的公共空间, 彰显其文化软实力和艺术渗透力, 提升游客的文化认同感和体验效果. 在此基础上, 利用传统村落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文化创意产业, 提升传统村落的文化韵味和审美品味, 实现文旅融合发展、 绿色协调发展和特色个性化发展[17]. 融合传统村落的建筑景观和隐性文化基因, 建立一个特色的传统村落主体, 打造不可模仿和复制的旅游品牌, 将传统村落的显性和隐性基因与文创产业发展、 生态休闲旅游、 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 打造成促进“三产” 融合发展、 推动产业兴旺、 提升农民收入、 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物质空间.
2.3 实现乡风文明
改造传统村落的文化景观, 保护民间文化及传统技艺, 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 提高村民文化素质, 实现乡风文明. 传统村落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人类聚集而居、 集群而住形成村落. 传统村落随人类活动的多样化而愈发具有生命力, 古建民居是村民活动演化和文化传承进步的刻录者[18]. 改造传统村落的文化景观, 需在文化景观中凸显本土文化并保护传统文化的原真性, 运用旅游形式显现原汁原味的村落传统文化. 强化村民参与, 将社区营造理念与旅游开发融合, 以由下而上的方式来凝聚群体意识, 培育传统村落的内部生长力并加强传统村落的文化保护, 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目标. 通过精心的环境艺术设计, 赋予特定建筑以文化内涵, 发挥文明教化作用, 给当地村民以舒适的精神享受, 营造因地制宜的乡风文明[19]. 传统村落景观改造给村民以美的享受, 并潜移默化地提高其审美水平, 而审美的发散与传播会自发地形成集体发现美、 欣赏美、 创造美、 歌颂美的文明秩序, 使传统村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齐头并进, 实现整体的乡风文明[20].
3 传统村落景观改造存在的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启动美丽乡村建设活动, 包括传统村落在内的乡村开展了旧村改造、 特色小镇建设、 新型农村社区改造、 合村并镇等活动. 传统村落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大都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开放, 但不可否认的是还有一部分传统村落遭遇了破坏性建设, 风格单一雷同缺乏韵味或混乱嘈杂不伦不类. 有些传统村落的自有景观和建筑空间出现了毁损、 破旧、 凋敝甚至颓废的现象, 未得到应有的保护和及时修缮. 传统村落景观改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乡土民居建筑毁损
历史悠久的乡土民居建筑未得到整饬修葺, 独具韵味的地方乡土文化正逐渐丧失载体. 传统建筑的通风、 采光、 排水条件较差(图1), 大部分闲置多时, 无人居住. 由于年久失修, 且缺乏古建筑缮治的专业技术工匠, 这些具有文化和艺术价值的乡土建筑未得到及时的保护和修复, 出现了坍塌、 倾斜、 混乱以至杂草丛生的脏乱差状况(图2). 不仅如此, 很多具有本土特色、 独特韵味的建筑装饰和景观作品正在不断消失. 由于缺乏系统性的宣传教育, 传统村落居民和游客未意识到传统村落景观环境的重要性, 对这些装饰和作品的历史文化价值及稀缺不可再生性认识不够, 缺乏保护意识, 有意无意地进行了破坏、 损毁甚至偷窃, 致使乡土民居建筑正逐渐消失, 传统村落的景观改造失去灵魂支撑.
图1 民居排水图
图2 老屋外立面图
3.2 规划不够科学合理
传统村落景观改造整体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 改造项目没有风格或风格混乱不一, 缺乏建筑美学的整体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城市居住环境繁杂, 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乡村旅游等休闲经济项目中去, 很多传统村落开发了采摘园、 垂钓区和农家乐等乡村旅游服务和特色观光农业. 为了吸引游客目光, 这些传统村落对旅游集散区和观光景点进行了现代化的改造, 引入了城市文明元素和西方建筑符号. 随后, 传统村落又加入到了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队伍中去, 进行了旧村改造、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等来自不同方面的景观改造. 由于缺乏长期的整体规划, 有些传统村落每进行一次景观改造就招标一次, 导致1期、 2期甚至3期、 4期的各个景观改造实施方缺乏沟通, 各自使用不同风格甚至大相径庭的改造方案. 不同节点的乡土建筑被加以现代都市风格、 工业文明风格、 朴实乡土风格等五花八门的元素符号形成了风格迥异、 对比鲜明的建筑景观板块, 使整个传统村落变成了“拼贴村落”, 缺乏整体美的韵味.
3.3 地域特色不鲜明
传统村落的景观改造未能尊重原有乡村肌理, 没有做到因地制宜体现乡村地域特色, 村民的归属感和获得感较差. 传统村落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民俗风情、 历史传统和特色技艺等(图3和图4), 而且完整保留了原生态的农耕文化, 这些都是当地居住者的精神财富, 是他们文化自信的坚实后盾. 但在传统村落的景观改造中, 对乡土元素和本土符号挖掘不深、 利用不足. 当地的观赏植物和竹林石材等绿色生态材料未能在景观改造上发挥提升立意的作用. 当地的民俗风情、 传统典故未能以雕塑、 作品等形式融入到建筑空间之中发挥画龙点睛之效. 在此情形下, 虽然传统村落的物质空间环境这一“硬件”有所改善, 但是其中的乡土文化这一“软件”未能进行有效驱动, 所改造的景观流于形式, 坠入庸俗化窠臼, 未能体现应有的审美价值并引起情感共鸣, 不能唤起村民的乡愁情结, 无法安放村民回归之心意.
3.4 居住空间未整治
传统村落的景观改造多着眼于点和线, 未能全面整治村民的居住空间, 影响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体效果. 传统村落的景观改造多以项目形式呈现, 地方政府和实施方签订合同, 改造内容以合同条款形式进行预定, 属于定制化改造. 为了达到验收标准, 实施方多选取关键节点和重要沿线进行改造, 而忽视了其他方面, 如对乡村结构肌理分析不够深入, 不能有效利用农田作为景观基质面, 未能充分发挥原有地貌风水、 河流、 青山、 田园、 街道的作用, 不能将乡村景观地标纳入传统村落景观改造的规划中来等, 使改造方案成为了面子工程. 改造后临街沿道景观焕然一新, 传统村落内部却依然维持原状, 甚至做不到干净整洁, 传统村落居民的住所和环境空间未能受益于景观改造, 未能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
图3 雕花图
图4 彩绘图
3.5 艺术介入较少
传统村落的景观改造多停留在修复、 整饬和重建层次, 艺术介入成分较少, 未充分发挥艺术资源的教化功能. 由于城市和乡村二元结构的客观现实, 乡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艺术长期不被重视, 乡土文化一度被当做乡村经济的附属品而被边缘化. 但近年来,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物质财富增加, 人们对精神文化和艺术品鉴的需求日益增长, 对传统村落景观改造中的艺术成分投以期待的目光. 但是, 现有传统村落的景观改造未能充分挖掘地域文化中的艺术符号, 未充分发挥艺术的道德教化和品格塑造的作用.
4 传统村落景观改造的原则范式
传统村落的景观改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应从历史学、 文学、 社会心理学、 建筑学、 城乡规划学、 风景园林学和艺术学等多个学科角度着手研究其正确的做法. 鉴于上述传统村落景观改造中出现的问题, 本文提出以下原则:
4.1 保护为主, 规划为辅
传统村落的景观改造应遵循保护为主, 规划为辅的原则. 传统村落多以农业为主, 本身包括了稻田、 麦地、 油菜花地等农作物生长景观, 还有河流、 湿地、 植被、 绿地、 防护林等生态景观, 在景观改造时应把保护放在首位. 可以将水系进行重新布局和规划, 设计灵动跳跃的水体景观, 将植被、 绿地与自然融合开创适宜的农家庭院、 活动广场、 街心公园和文化设施等共享空间. 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前提, 禁止滥砍滥伐、 围湖造田、 焚火开荒等破坏行为, 对传统村落的自然资源进行可持续开发和使用, 维持传统村落整体生态系统平衡, 营造出绿色、 生态、 美好、 宜居的居住环境与发展空间. 同时, 不能简单地将传统村落的景观改造视同城市化改造, 杜绝一味简单附庸城市景观建设现象, 保持其固有的农耕文明、 生态文明和传统历史文化风貌.
4.2 整体协调, 特色突出
传统村落的景观改造应遵循整体协调、 特色突出的原则. 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 传统村落的景观改造应该整体风格协调, 并且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 根据居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 对景观进行适宜性改造, 既注重整体布局, 又确保景观与自然之间的有机联系, 塑造人与自然、 景观与自然、 景观与景观恰当融合的整体. 在整体协调的基础上, 发挥本土地域特色, 研究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习俗, 将景观与本地文化相结合, 提升景观的内涵品质. 充分发挥乡土资源的作用, 如就地取材利用毛竹建造竹屋、 竹篱笆等, 确保改造后的景观从材质、 纹理、 风格等方面都具有本土特色, 增强其辨识度, 既能传承和保护本土文化, 又能吸引游客观光(图5).
4.3 色彩提升, 空间透视
传统村落的景观改造应遵循既有色彩活力, 又符合空间透视审美的原则. 在传统村落景观改造的色彩塑造方面, 主基调应从实际出发, 以稻田、 竹林为基准定为绿色, 凸显乡村景观的自然本真和生态之美. 在绿色主调的基础上应搭配黄色、 蓝色等点缀色, 可以通过美女樱、 素馨花、 满天星、 绣球花等彩色系植物和彩色铺装等, 创造灵动活泼的艺术空间(图6). 同时, 应注重层次感, 设计参差错落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以借景、 框景等方式将景观由低到高、 由近及远展现给观光者. 通过石阶路、 木栈道等从心理上引导游客游玩顺序和欣赏路线, 营造出步移景异和豁然开朗的观感.
图5 乡土特色的景观改造
图6 色彩提升的景观改造
5 传统村落景观改造的策略和方法
通过对传统村落景观改造存在问题的分析及传统村落景观改造的原则范式, 结合传统村落景观改造的现状, 笔者认为传统村落的历史建筑保护及景观环境的改善和提升是一项复杂而重大的工作, 应该进行全方位研究并多角度采取对策, 通过科学合理的保护和改造, 改善传统村落景观环境和村民居住空间, 为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 繁荣区域经济做出贡献.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本文提出以下传统村落景观改造的策略和方法:
5.1 历史建筑功能置换
对传统村落的历史建筑进行功能置换, 一方面可以改善原有房屋的采光、 透风和其他居住条件, 另一方面又可以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 提高村民收入[21]. 对于核心区的传统民居可以通过景观改造成为集民宿、 传统服饰展销、 特产售卖和餐饮服务于一体的主体功能区, 不但使建筑空间重新焕发活力, 而且使历史建筑所承载的习俗文化风情得以活态保护和传承. 对于结构简单或者位置偏僻的历史建筑, 可以通过修复门窗部件和增加卫浴功能将其置换为一般功能的民宿旅馆. 对于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历史建筑, 辅以复古品茗屋、 公共卫生间和加修楼梯的方式对其进行植入性改造, 以完善其接待游客、 满足游客驻足休憩的功能需求. 对于功能本已齐全的公共空间, 则根据实际情况对历史建筑进行复原性景观修缮. 如此一来, 不但原有的传统元素和艺术符号得以保留, 而且盘活并有效利用了建筑遗产, 让历史建筑重新焕发魅力的同时成为传统村落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5.2 合理规划科学管理
合理规划和科学管理是传统村落景观改造的前提和关键. 在进行传统村落景观改造的实际操作中, 要做大量详实的前期调研工作. 不但要调研当地的地形、 水系、 植被、 土壤和气候等自然生态环境, 还要摸清村落人口分布、 影响力大和传播久远的历史典故、 民间传说、 人情习俗等社会文化因素. 在此基础上, 结合村民的审美需求, 将村落原有设施如田埂、 道路和电线杆等与改造景观进行有序优美的排列组合, 在保护农业生产生活环境的同时形成田园风格的美丽景色. 传统村落景观改造应在政府主导下聘请专业团队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 分期实施的景观改造规划方案应该前后期整体协调、 风格统一. 方案实施和后期养护应有专业机构进行监督管理, 保障传统村落景观改造效果的美学价值和持久性效益.
5.3 凸显地域文化特色
现有的传统村落景观改造和提升多注重对文化遗址和文物等实体实物的修缮更新, 忽视了对地域传统文化和习俗风情的活态保护. 传统村落经过长期文化积淀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在传统村落景观改造过程中, 应以传统村落格局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为前提, 保护传统村落的传统历史文化, 杜绝过度旅游开发, 避免为城镇化而城镇化现象. 充分利用本地传统历史文化遗产与经济发展相融合, 以风格独特的历史建筑、 传统技艺和手工制品等吸引大批游客前来, 促进区域经济繁荣. 在景观改造过程中将历史性和文化性艺术符号融入景观作品、 建筑雕塑、 文化广场等公共空间中, 提升游客的情感性体验, 强化游客的乡愁情结和家国情怀, 在心灵共鸣的基础上吸引游客重游. 对传统村落的主体村民而言, 通过显性的景观感受感知到本地的厚重文化和悠久历史, 产生强大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帮助其树立文化自信, 引导其回归故里, 留在乡村, 为传统村落的发展提供人力人才支持, 避免传统村落空心化, 实现传统村落的长期稳定发展, 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促进乡村振兴.
5.4 强化社区参与力量
传统村落景观改造的内在动力是村民的广泛参与, 在进行改造方案设计的过程中应聆听村民生产生活需要和情感需求. 当前传统村落的景观改造外部力量过于强大, 本地居民相对处于弱势, 应建立平台让村民参与到传统村落环境整治和景观改造中来. 政府各方应广泛宣传, 鼓励引导村民对传统村落的景观改造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合理化建议. 鉴于传统村落村民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的现状, 应在历史建筑、 传统文化和乡村旅游方面对村民进行适当的业务知识培训和法规政策解读, 提高其参与能力. 村民参与意识提高和能力增强, 可以与强大的外部力量如资本力量进行较量, 避免出现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 使传统村落景观改造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前人栽树, 后人乘凉”, 福泽子孙后代. 增强村民的参与意识, 村民主动融合到传统村落景观改造和传统村落的经济发展中来, 村民与外来游客主动交流, 自发提供解说和导游服务, 不但能够增加村民收入, 还能提升游客的满意度和重游率.
5.5 激活建筑艺术价值
传统村落古建筑保护性修复应坚持就地取材, 采用当地传统工艺, 在建筑群的前后左右、 楼梯间、 转角处延续传统性并点缀镶嵌少许现代艺术元素, 营造处处皆为风景的效果[22]. 摒弃简单粗暴的旧房拆迁和建造洋楼等破坏性建设行为, 灵活使用古建筑的修缮技艺, 提升建筑艺术价值, 将一座座传统建筑打造成为集历史文化、 建筑美感、 天然野趣和人情味为一体的艺术品. 根据不同建筑的艺术风格, 将古建筑改造成生态博物馆、 公益艺术交流中心、 画廊、 书屋、 咖啡小站等现代感的特色文化艺术空间, 吸引文人墨客前来交流创作. 文创产业及其他文艺业态与传统村落和谐共生, 不但促进乡村经济的“三产”融合发展, 并且将外界新的理念价值、 文化潮流、 先锋思想带入乡村, 启迪当地村民的心智, 给当地村民注入更有质感的艺术体验力量. 在这样的激励与开化作用下, 村民打开了艺术审美的心灵之窗, 不但能够以细腻敏感的内心重新审视传统建筑的形式之美, 更能够领悟其承载的更为厚重博大的隐性文化艺术价值, 并萌生对其呵护、 传承和发扬光大的历史使命感, 进而躬身力行融入到美丽乡村建设的大潮中去.
6 结 语
传统村落的历史建筑既是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 又是乡土地域文化、 民风习俗、 历史典故、 民间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 对其进行活态保护并以此为基础对传统村落进行景观改造具有多重价值.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大形势下, 研究传统村落景观改造存在的问题, 应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实际探索策略和方法, 在传统村落文脉连续的基础上, 确保传统村落的整体居住环境得以整治, 改善村民的生活空间, 促进传统村落全面发展, 实现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TORREGGIANI D,TASSINARI P.Landscape Quality of Farm Buildings:The Evolution of the Design Approach in Italy [J] 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2012, 13(1):59-68.
[2] SCHILLER A.Pampang Culture Village and International Tourism in East Kalimantan,Indonesian Borneo [J]. Human Organization,2001 ,60(4):414-422.
[3]托马斯布特纳,孔洞一文化景 观作为乡村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认知、方法与实践 [J]国际城市规划, 2020,35(5):45-52.
[4] VOS W,MEEKES H.Trends in European Cultural Landscape Development.Perspectives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 [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9,46(1/3):3-14.
[5] TSUJI M.Principal and Approach on Rural Planning,Rural Land Use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R]. Tokyo:APO, 1992.
[6]陈利顶,李秀诊,傅伯杰,等.中国景观生态学发展历程与未来研究重点[J].生态学报, 2014,34(12):3129-3141.
[7]徐红罡,万小娟,范晓君.从“原真性'实践反思中国遗产保护一-以宏村为例 [J].人文地理, 2012,27(1):107-112.
[8]丛昕,郭敏,陆婧, 等传统村落景观意象营造中空间形态的解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8(5)-:197-202.
[9]李霄鹤,兰思仁 基于K-modes的福建传统村落景观类型及其保护策略[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37(8):142-149.
[10]齐玉婷,龙岳林,孙虹,等 基于观光休闲需求的乡村小河流景观改造设计一以四季 田园生态农业园为例[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8
(S1):27-29.
[11]李明珍,李阳兵,冉彩虹.土地利用转型背景下的乡村景观格局演变响应-基于草堂溪流域的样带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 2020,35(9):2283-2298.
[12]李永帅基于地方认同理念的传统村落景观重塑设计研究一-以蔚县 上苏庄为例[D]张家口: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2020.
[13]彭-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M].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8.
[14]周坤,王进场域织补:旅游传统村落更新理论新议[J]人文地理, 2020,35(4):17-22.
[15]李伯华,珍,刘沛林,等聚落“双修视角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活化路径研究--以湖南 省张谷英村为例[J].地理研究, 2020,39(8): 1794-1806.
[16]叶建平,朱雪梅,林垚广,等.传统村落微更新与社区复兴:粤北石塘的乡村振兴实践[J]城市发展研究, 2018,25(7):41-45,73,161.
[17]陈栋,阎欣,丁成呈淮盐文化传统村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地域化路径一-以江苏盐城市草堰村为例 [J].规划师,2017,33(4):89-94.
[18]时少华,梁佳蕊传统村落与旅游:乡愁挽留与活化利用[J]长白学刊, 2018(4):142-149 .
[19]万然,朱华亮基于审美心理角度的我国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5(6):108-111.
[20]张元洁,田云刚乡风文明的谱系学分析与产业化重建[J]湖北社会科学, 2019(10):50-55.
[21]文剑钢,戴嘉瑜基于有机更新理论的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特色营造研究一-以湖州和孚镇荻港村为例 [J]生态经济, 2018,34(3):230-236.
[22]王孟图.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再思考一-基 于福建屏南古村落发展实践的启示[J]民族艺术研究, 2019,32(6):145-153.
2014年我国人口城市化率已经超过52%,在农村区域居住生活的人口逐步减少,这种趋势还将加速。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直接导致村落数量锐减,在2000-2010年的10年间,我国自然村的数量从363万个减少到271万个,平均每年减少量超过9万个[1].这种情况首先引起了文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