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中医内科学论文 >

研究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效果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 作者:张卫东.
发布于:2018-12-14 共2875字

  摘要:目的 研究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94例中医内科收治的患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各4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 研究组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95.7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34%, 不良反应发生率4.2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9.1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中医内科疾病进行活血化瘀法治疗, 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 且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值得应用。

  关键词:活血化瘀法; 中医内科; 不良反应;

中医内科

  中医内科疾病患者大多数是难以治愈的慢性病, 多次治疗效果不佳, 且病情易反复发作, 对患者身体以及心理均造成严重影响, 随着中医学的发展, 临床发现活血化瘀法在治疗中医内科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效果, 现已得到临床的高度认可和赞同[1,2,3]。为此, 本文分析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4月~2018年1月本院中医内科收治的9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各47例。纳入标准: (1) 病情稳定者; (2) 自愿参加本次研究者; (3) 家属、患者于研究前均知情, 并对《知情同意书》阅读签字者。排除标准: (1) 肝、肾功能不健全者; (2) 哺乳期、妊娠期的女性; (3) 研究前接受过其他治疗者; (4) 合并肿瘤、心力衰竭 (心衰) 者; (5) 临床资料不完整者。研究组女20例, 男27例;年龄42~78岁, 平均年龄 (60.06±7.26) 岁;病程3~12年, 平均病程 (7.52±3.26) 年;痛经9例, 偏头痛10例, 慢性支气管炎12例, 慢性盆腔炎8例, 腰椎骨质增生症8例。对照组女21例, 男26例;年龄43~75岁, 平均年龄 (59.96±7.01) 岁;病程3~11年, 平均病程 (7.47±3.17) 年;其中痛经8例, 偏头痛10例, 慢性支气管炎13例, 慢性盆腔炎7例, 腰椎骨质增生症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1) 痛经者:给予布洛芬缓释胶囊 (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0900089, 规格:0.3 g×20粒) 0.3 g/次, 2次/d, 口服。 (2) 偏头痛者:给予麦角胺咖啡因 (河南中杰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9994002, 规格:1 mg×12 s) 1 mg/次, 3次/d, 口服。 (3) 慢性支气管炎者:给予盐酸氨溴索 (天津药物研究院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51604, 规格:4 ml:30 mg) 15 mg, 将上述药物放置雾化吸入器中, 雾化吸入20 min, 2次/d。 (4) 慢性盆腔炎者:给予妇科千金胶囊 (株洲千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Z20020024, 规格:0.4 g×12粒) 0.8 g/次, 3次/d, 口服。 (5) 腰椎骨质增生症者:给予腰痛宁胶囊 (颈复康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Z13020898, 规格:0.3 g×20 s) 0.9 g/次, 1次/d, 口服。

  1.2.2 研究组

  予以活血化瘀中药自拟方 (药物剂量随症加减) 。 (1) 痛经者:红花12 g、当归12 g、附子12 g、川芎10 g、牛膝10 g、香附10 g、桃仁9 g、桔梗6 g、枳壳6 g、甘草3 g、炮姜3 g、柴胡3 g, 水煎服, 1剂/d, 疗程为2个月。 (2) 偏头痛者:益母草30 g、川芎15 g、红花12 g、薤白12 g、当归12 g、瓜蒌12 g、生地黄12 g、白芷10 g、桃仁9 g、柴胡6 g、蜈蚣2条、细辛3 g、甘草3 g, 水煎服, 1剂/d, 疗程为2个月。 (3) 慢性支气管炎者:肉桂10 g、黄芪30 g、制附子12 g、桃仁12 g、红花10 g、当归10 g、生地10 g、川芎10 g、赤芍10 g、牛膝10 g、枳壳6 g、桔梗6 g、细辛3 g、柴胡2 g、甘草2 g, 水煎服, 1剂/d, 疗程为2个月。 (4) 慢性盆腔炎者:柴胡15 g、丹参15 g、白芍12 g、赤芍12 g、川断12 g、香附12 g、桃仁9 g、当归9 g、川楝子9 g、延胡索9 g、红花9 g、川芎9 g、甘草6 g, 水煎服, 1剂/d, 疗程为2个月。 (5) 腰椎骨质增生症者:熟地30 g、鸡血藤30 g、白芍15 g、威灵仙15 g、延胡索12 g、杜仲12 g、川牛膝12 g、川芎12 g、骨碎补10 g、狗脊10 g、肉苁蓉10 g、当归9 g、黄芪9 g、甘草6 g, 水煎服, 1剂/d, 疗程为2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呕吐、乏力、恶心) 发生情况。疗效判定标准[4]:显效:临床症状消失, 病情3个月内无复发;有效:临床症状可见显著好转, 病情3个月内偶有发作;无效:临床症状变化不明显, 甚有加重迹象, 3个月内频频发作。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74%,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3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n (%) ]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6%,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9.1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 ]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活血化瘀法是中医内科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具有消瘀散结、活血通络的功效, 中医认为, 血瘀主要是由于血离静脉、血运受阻所致, 是病理变化的一种产物, 多在患者脏腑器官、组织细胞中体现, 影响脏腑器官、组织细胞的正常功能, 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5,6,7]。长期的瘀血极易导致头痛、痛经等疾病, 瘀血虽然病变部位不同, 但均可以活血化瘀法为主要治则[8,9,10]。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总有效率95.7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3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2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9.1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证实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疾病治疗中的可行性、有效性, 值得作为中医内科疾病首选的治疗方法, 在临床中参考、借鉴价值较高。结合实践经验认为, 以活血化瘀法治疗中医内科疾病过程中, 应注意辨证施治, 例如由于寒凝所致的血瘀, 应以温阳散寒为主, 对于气血虚弱者, 应注重补血补气, 身体虚弱者, 避免过度活血化瘀, 防止损伤患者正气, 其次要严格把握活血化瘀的禁忌证, 例如对于孕妇, 切不可采取活血化瘀法治疗。

  综上所述, 中医内科疾病患者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 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 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安全性更高, 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周松.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中的临床应用分析.中医临床研究, 2016, 8 (21) :7-8.
  [2]李正大, 袁程霞.浅谈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价值.医药, 2015, 28 (11) :227.
  [3]方春凤.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中国社区医师, 2016, 32 (16) :89.
  [4]仲静静.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治疗中的应用.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6, 1 (3) :68.
  [5]郑春艳.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的临床治疗体会.临床研究, 2016, 24 (6) :157.
  [6]王双娜, 袁小辉.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研究.亚太传统医药, 2015, 11 (10) :92-93.
  [7]何红.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临床的运用.大家健康 (学术版) , 2015 (9) :32.
  [8]苟建祥.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中的临床应用分析.医药卫生 (全文版) , 2016 (10) :00179.
  [9]马正统.浅谈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价值.医学信息, 2015, 28 (46) :227.
  [10]刘爱霞.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的临床应用.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6, 3 (6) :1117-1118.

作者单位:
原文出处:张卫东.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32):149-150.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中医内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