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中医内科学论文 >

自拟葛苓参术汤临床治疗MS的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王老师
发布于:2014-06-21 共3783字
论文摘要

  代谢综合征(MS)的发现与干预对于防治心脑血管病有着重大意义。临床中发现痰湿瘀阻证在 MS早中期尤为多见,笔者据此拟出葛苓参术汤,开展治疗MS 的临床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MS 诊断标准按照 2005 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公布的 MS 全球共识诊断标准。必须具备中心性肥胖:亚洲男性腰围>90 cm,亚洲女性腰围>80 cm。另加下述 4 项因素中任意 2 项:①甘油三酯(TG)水平升高>1.7 mmol/L,或已接受针对此脂质异常的治疗;②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水平降低:男性<1.03 mmol/L,女性<1.29 mmol/L,或已接受针对此脂质异常的治疗;③血压升高:收缩压>130 mmHg(1 mmHg=0.133 kPa)或舒张压>85 mmHg,或此前已被诊断为高血压并接受相应治疗;④空腹血糖升高:空腹血糖(FBG)>5.6 mmol/L,或已被诊断为 2 型糖尿病并接受相应治疗。中医证型诊断参照普通高等教育中医院类规划教材第6 版《中医内科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制定标准,并根据临床观察到青中年MS 患者中,痰湿阻遏和痰瘀交结证较多见,自拟痰湿瘀阻证。主症为:①形体肥胖;②头重昏蒙;③脘腹痞满;④胸胁刺痛;⑤多食多饮易饥。次症为:
  
  ①精神倦怠;②恶心嗳气;③心悸乏力,动则气短、汗出;④尿频量多;⑤舌淡胖大或黯、边齿痕、苔白厚腻,脉沉滑或弦涩。主症具备 3 项以上,加次症具备2 项以上即可诊断。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为痰湿瘀阻证者;②年龄 18~65 岁;③患者知情同意;④中药组患者均能够自愿并坚持服用中药。
  
  1.3 排除标准 ①年龄 18 岁以下或 65 岁以上者;②继发性肥胖,如继发于下丘脑 - 垂体的炎症、肿瘤等;③继发性高血压,如嗜铬细胞瘤、肾性高血压;④继发性血脂异常,如甲状腺功能减退、肾病综合征、胆道阻塞、口服避孕药、胰腺炎等;⑤1 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及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⑥合并严重肝肾脏器病变,或并发冠心病、脑卒中者;⑦糖尿病伴发严重并发症,如糖尿病足、眼病变、糖尿病肾病、神经病变、感染及酮症酸中毒;⑧哺乳期或妊娠期的妇女。
  
  1.4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选自2009年8月~2013年3月普宁市中医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共180例,男91例,女89例;年龄19~65岁。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中药组60例,男31例,女29例;平均年龄(38.24 ±10.56)岁;病程8月~7年,平均(22.4±10.8)月。
  
  西药组60例,男28例,女32例;平均年龄(39.63±9.78)岁;病程 5 月~8 年,平均(20.4±11.2)月。中西医结合组 60 例,男 32 例,女 28 例;平均年龄(39.05±8.87)岁;病程 7 月~8年,平均(23.4±9.8)月。3 组性别比例、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各组均以严格合理的健康饮食、运动指导为基础。
  
  2.1 中药组 应用葛苓术参汤按患者证型偏倚进行剂量酌情加减,处方:葛根、茯苓各 20~30 g,苍术、白术、丹参、玄参、莱菔子各 15~20 g。中药饮片由广东省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2.2 西药组 应用控制血糖(格列齐特,每次 40 ~80 mg,每天 3 次,山东力诺科峰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血压[硝苯地平控释片(Ⅱ)(伲福达),每次 20 mg,每天2 次,青岛黄海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降脂(阿托伐他汀钙片,每次 10 mg,每天 1 次,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等西药对症治疗。
  
  2.3 中西医结合组 应用葛苓术参汤联合西药治疗,用量、用法分别同中药组、西药组。
  
  每组以30 天为 1 疗程,共治疗 2 疗程。
  
  3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3.1观察指标 均于空腹状态下测量身高(cm)、体质量(kg)、腰围(cm)、体重指数(BMI)= 体质量(kg)/ 身高2(m2); 血压 (mmHg); FBG;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及 HDL- C、TC、TG 的测定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计算。中医证候积分参照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相关内容。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胃肠道症状(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上腹痛、便秘、腹泻等)、心脑血管症状(头晕、乏力、嗜睡、感觉异常、低血压、心动过速等)。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偏态分布时采用秩和检验,构成比采用χ2检验。
  
  4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 疗效标准 中医证候疗效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按尼莫地平法计算证候疗效率,通过证候疗效率进行判定。
  
  临床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疗效率≥95% ;显效:
  
  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疗效率≥70%;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疗效率≥30%;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疗效率<30%。
  
  4.2 临床疗效标准 参照建议的 MS 各组成分理想的治疗目标及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相关内容,自拟评定标准。临床痊愈:临床症状消失,体重、BMI、FBG、餐后 2 h 血糖(P2hBG)、TC、TG、HDL- C 等基本恢复正常。显效:体重下降 5%以上或 BMI≤25,舒张压下降 10 mmHg 或以上,并达到正常范围(血压<125/75 mmHg);或舒张压下降20 mmHg 或以上;血糖水平:FBG<6.1 mmol/L,P2hBG<7.8 mmol/L;血脂检测达到以下任一项者:TC 下降≥20% ,TG 下降≥40% ,HDL- C 上升>0.26 mmol/L。
  
  有效:体重下降 5% 以下或 25 ≤BMI≤28,舒张压下降不及 10 mmHg,但达到正常范围;或下降10~19 mmHg,但未达到正常范围;血糖水平:
  
  FBG<7.8 mmol/L,P2hBG<8.4 mmol/L;血脂检测达到以下任一项者:TC 下降≥10% 但<20% , TG 下降 ≥20% 但 <40% , HDL- C 上升 ≥0.104 mmol/L 但<0.26 mmol/L。无效:未达到以上指标。
  
  4.3 3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见表 1。中药组总有效率为 95.0% ,西药组为 85.0% ,中西医结合组为98.3%,中西医结合组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中药组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论文摘要
  
  4.4 3组BMI、血压变化比较 见表2。3组治疗后BMI、血压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
  
  治疗后中药组、中西医结合组与西药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

论文摘要  
  4.5 3组血糖、血脂比较 见表 3。3 组治疗后血糖、血脂均有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0.05)。 治疗后中药组 TG、 LDL- C、HDL- C 及中西医结合组全部指标与西药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

论文摘要  
  4.6 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见表 4。治疗后中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11.7% ,西药组为 35.0% ,中西医结合组为 10.0%,3 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中药组、中西医结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西药组(P<0.05)。

论文摘要  
  5 讨论
  
  由于痰湿瘀阻证在早中期MS较为多见,笔者据此拟出葛苓参术汤,方药采取二君(葛根、茯苓)、二臣(炒苍术、炒白术)、二佐(丹参、玄参)、一使(莱菔子)。药方任葛根、茯苓为君药,味甘,性平。葛根轻扬升发,能解肌退热,生津止渴,滋润筋脉;通足太阳膀胱经的经气、改善脑血循环及外周血液循环;疏表透疹、升发清阳之气、引内陷之邪外出;鼓舞脾胃阳气上升,而升清止泻、生津止渴。
  
  茯苓甘淡而平,甘则能补、淡则能渗,能扶正祛邪,功专益心脾、利水湿,且补而不峻、利而不猛,为健脾渗湿之要药。苍术、白术为臣药,性温,炒后入药,为增强燥湿之力。苍术健脾平胃,燥湿化浊,升阳散郁,祛风湿;白术补脾燥湿,益气生血。苍术苦温辛烈,燥湿力胜,散多于补,偏于平胃燥湿;白术甘温性缓,健脾力强,补多于散,善于补脾益气,止汗。二药伍用,一散一补,一胃一脾,则中焦得健,脾胃纳运如常,水湿得以运化。玄参、丹参为佐药,味苦,性寒,可制臣药之燥性。玄参甘苦而寒,质润多液,功擅泻火滋阴,淸热凉血,养阴润燥,除烦止渴。丹参味苦色赤,性平而降,入走血分,能活血化瘀,行血止痛,去瘀生新,凉血清心、除烦安神。莱菔子为使药,味苦,性寒,长于顺气开郁,下气定喘,消食化痰,消胀除满,通调诸药之特性。该方药在中医理论中遵循君臣佐使、气血津液、五脏六腑相生互用,集活血化瘀祛瘀、益气养阴生津、健脾和胃消食、疏肝解郁除满为一体。
  
  笔者认为,在MS 辨证施治中,可拟定西医分期法(早期、中期、后期),在各期筛选出代表性方药。三期各自对应的中医证候可分别为早期脾虚不运证,胃失和降,痰湿内蕴,阻滞经脉,气化不利,血行不畅,气滞血瘀,瘀血内生;中期脾虚肝郁、气滞痰浊阻络,气血不和,痰湿、瘀血相互搏结而成痰瘀互阻证;后期痰瘀内停日久,郁而生热,暗耗津液而伤营阴,成气阴两伤,日久虚实夹杂而成阴阳两虚证,其中脾虚不运证,致使气血津液代谢障碍,是产生痰湿瘀血等恶性循环之根本。MS 治疗效果与患者病程长短、年龄、器官代偿性、合并症、并发症、健康饮食、运动方式、用药依从性等密切相关,在 MS早中期,合理应用有效方剂能够积极防治 MS 所引起的一系列疾病的发生;MS 中后期,筛选出有效方剂联合相关西药(降糖、降脂、降压、抗血小板等),可以延缓MS的进展和演变,减少西药的使用剂量和(或)次数、减少相关药物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纪立农.国际糖尿病联盟代谢综合征全球共识定义解读[J].中华糖尿病杂志,2005,13(3):175- 176.
  [2]王永炎.中医内科学[M].6 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3]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GB/T16751.2- 1997[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7.
  [4]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中医内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