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工程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农学论文 > 农业工程论文 >

白水县水土流失状况及治理措施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发布于:2014-09-10 共2622字
论文摘要

  1 基本情况

  白水县位于东经 109°16′~109°45′,北纬 35°4′~35°27′,地处陕西关中东北部,北以黄龙山、雁门为界与黄龙、洛川、宜君三县相邻,东隔洛河与澄城县相望,西、南分别与铜川、蒲城相接,是渭南市唯一的山区县,也是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全县总面积 986km²,水土流失面积 843km²,占总面积的 85.5%.境内地形破碎,沟壑纵横,共有大小支毛沟 1178 条,沟壑密度 1.48km/km².直接汇入洛河的有 19条,其中有常流水的有 9 条.

  1.1 自然社经概况

  全县地处渭北黄土高原,黄龙山、雁门山位于西北、东北两角,五龙山独居东南,洛河横贯中部,主要支流白水河、孔走河在东、南两面沿界通过,西北高而东南低,由大杨、史官、尧禾、北井头、雷村等 5 个大小不规则的原区组成,沟壑遍布,沟多、山少,交通不便.辖区辖 10 镇 194 个村委会,总人口 30 万,其中农业人口 23 万.全县总土地面积 92000 公顷,人均耕地 2.5 亩,人均基本农田 1.38 亩.全县经济以农业为主,2011 年全县生产总值 45.5 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 14 亿元粮食总产 11.11 万吨,苹果总产 55 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5100 元.

  1.2 地质地貌

  全县地貌类型有中低山、黄土梁原、黄土台原、黄土沟谷等 4类.地质构造为一向西北倾斜的大单斜,褶皴不甚发育,自东南向西北依次出露奥陶系下、中统灰岩和上石统一、三叠系的砂泥岩层.由于流域土层质地疏松,抗蚀性差,易于冲刷侵蚀,经长期水力侵蚀及其它外力的剥蚀作用,形成了地形破碎、沟壑纵横、沟谷深切、基岩裸露的地貌特征.我县自然植被稀少,仅为部分天然林及多年生草本植物和灌木,人工种植的植被有用材林、季节性的农作物和以苹果为主的经济林,林草覆盖率仅为 18.8%,汛期林草农作物总覆盖度为 28.96%.

  1.3 水文、气候概况

  白水县位于中纬度半干旱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 11.4℃,年均降水量 577.8mm,且降水时空分布不均,57%集中在 7-9 月份,且多暴雨,破坏性大.光照充足,热量富余,日平均日照时数为 13.5 时/日,年平均日照时数为 2397.3 小时,无霜期 207天,年均蒸发量为 534.2mm.以干旱、洪水、冰雹、风沙为主要特征的自然灾害频繁.

  水资源缺乏,利用困难.白水县水资源总量 4956.82 万 mm³,可利用水量仅 2676.9 万 mm³,占 41.9%.全县有大小河流 49 条,均属洛河水系.在县境内洛河一级支流有白水河、铁牛河、孔走河等十一条;二级支流有白石河、林皋河等五条.其中洛河在我县王莽寨处的年平均径流总量为 7.29 亿 mm³,年平均输沙量 9213.5 万吨,含沙量高达126.3kg/mm³.

  2 水土流失现状

  2.1 水土流失现状

  全县水土流失面积 843km²,按地形及侵蚀程度分为两个不同区:一是西北浅山梁峁次强度流失区,水土流失面积 363km²,占总流失面积的 43%,侵蚀模数为 3829 吨/km²·年;二是东南台原沟壑中度流失区,水土流失面积为 480km²,占总流失面积的 57%,侵蚀模数为2825t/km²·a.按侵蚀强度分:轻度 226.42km²,占流失面积的 26.8%,中度 471.77km²,占 55.96%,强度 112.1km²,占 13.3%,极强度32.69km²,占 3.88%.全县平均侵蚀模数 3272t/km²·a,全县年流失总量为 318.4 万吨.泥沙主要来源于坡耕地、滑坡、泄溜及人们的生产建设活动.

  2.2 水土流失特点

  全县的水土流失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兼有重力侵蚀和风力侵蚀.水力侵蚀以溅蚀、面蚀和沟蚀为主;重力侵蚀以崩塌、滑坡和泄溜为主;风力侵蚀伴随着冬春的短期季风出现.另外,人为滥伐、滥牧、陡坡开垦、开矿、取石等人为水土流失现象时有发生,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人为新增水土流失.

  2.3 水土流失危害及其成因

  大量的水土流失,对全县的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危害.

  一是造成耕地减少,土地肥力降低.据测算,白水县每年因水土流失损失氮素 1360t,磷肥 4856t.二是造成库坝淤积,降低水利水保工程运用效益.如林皋镇武子村水库,建成短短十几年,即已淤满,失去水库功能.还有白水唯一的中型水库-林皋水库,设计年限为 50 年,仅用 12 年,300 万 mm³的死库容已全部淤满;三是毁坏农田房屋,造成人畜伤亡,中断交通,使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受到重大损失;四是沟头延伸与切割,迫使公路、电力通讯等工程改线也时有发生.造成大量水土流失的主要成因是: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活动,没有注意对水土资源的有效保护,是造成大量水土流失的因素之一;由于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加之工业生产占地和城乡居民住宅占地的增加,使耕地总面积不断减少,尤其是人均耕地面积减少速度更快,群众大量开垦荒山荒坡,破坏植被,使土地抗蚀力降低,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白水县地下煤炭资源经较丰富,国营、集体、民营、个体煤矿和小煤窖一度出现乱采,造成地貌破坏;公路、铁路等生产建设活动中不注意水土保持等;所有这些都使本就很薄弱的农业生产条件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加剧.

  3 水土流失防治对策

  3.1 切实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人民群众对人为水土流失的忧患意识.要加大宣传力度,尤其要加强对领导的宣传,使他们真正从经济建设的战略高度来重视人为水土流失,以提高领导层的水土保持决策水平,切实防止人为水土流失,使广大干部群众牢固树立起水土保持的国策意识.

  3.2 坚持依法行政,建立健全水土保持法规体系和水保执法体系.在坚决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同时,制定和完善地方性法规,使人为水土流失行为受到法律制裁.建立健全水保监督执法机构,配置监督执法人员,稳定执法队伍,规范监督执法体系,提高执法水平和执法人员素质.

  3.3 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以修建水平梯田和沟坝地等基本农田为突破口,综合运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治理水土流失.

  3.4 坚持以退耕还林还草为基础,着力建设区域生态农业,生态农业建设必须以林草建设为重点,抓住蓄水、节水这个关键,走综合治理的路子.一是因地制宜,抓好造林种草.要根据实际,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特别要引导群众发展适销对路的经济林果,让群众得到实惠.二是实施雨水集流工程.采取多种形式,蓄存降水,发展窖灌等节水农业,解决好农村饮水和基本农田的补水问题,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三是合理配置资源,调整农业结构,依靠科技进步,搞好产业开发.促进一批龙头企业和支柱产业的形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改变毁林开荒、广种薄收的耕作方式,改变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眼前经济效益的短期行为,加快恢复植被进程,使生态环境尽快向良性转变.

  3.5 坚持把治理开发和预防保护紧密结合起来,制止破坏林草植被的势头,依法保护水土和林草资源,把已建成的烂沙、治水工程管护好、经营好,使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参考文献

  [1]张有实.关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理论基础及方略的探讨[M].中国水土保持.

  [2]王礼先,朱金兆.水土保持学[M].

  [3]王礼先.关于进一步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对策[M].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农业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