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基础科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农学论文 > 农业基础科学论文 >

人工调节农田小气候方法

来源:未知 作者:7号编辑
发布于:2014-05-20 共1756字
论文摘要

  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直接受田间小气候的影响农田小气候不同作物生长条件以至产量和收益可以大相径庭。即使在同一块地由于耕作万式、播种时间、密度、作物种类等的差异也能造成较大的农田小气候差异。因此在农业生产活动中通过人工调节农田小气候使农业生产适合有于个别地区的小气候特点可以实现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达到增加农业收益的目的。

  1 耕翻松土的小汽候效应

  1.1 耕翻松土

  耕翻一万面可以使土壤松喧地表粗糙减少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增加土壤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另一万面也可以使土壤中空气含量增多土壤热容量和导热率变小因此耕翻松土的小气候效应不仅随昼夜和季节变化而且在耕翻层和其下也有所不同。高温时间有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能有效促进根系发育和植株的健壮生长。生产中早春或秋冬保护地栽培多采用耕翻松土的小气候效应以利于根系发育、提高移栽成活率促进壮苗早发。

  1.2 中耕松土

  中耕切断或减弱了上下层土壤毛细管的联系使下层毛管水只能上升到中耕层底部减少了下层土壤水分的损失另外中耕后的土壤表层经蒸发而很快形成干土层对下层土壤水分的蒸发起到了保护作用。所以中耕松土对表层土壤具有散湿作用而对深层土壤则有保墒效果。生产中的’旱锄地、涝中耕”就是对中耕松土创造的小气候效应的具体应用。夏玉米苗期中耕对破除土壤板结促进根系下扎及对深层水分的利用有较好效果能明显减轻苗期病害的发生促进壮苗早发。(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玉米苗期中耕不管土壤墒情好坏均有明显效果特别是干旱或多雨年份更应该强调苗期中耕。

  2 垄作栽培的小气候效应

  垄作栽培的小气候效应主要是白天比平作土壤多吸收的热量大于夜间放出的热量其一天的增温效应大于降温效应日平均温度也比平作高。所以生产上春秋露地菜(如甘蓝、西红柿、秋罗卜等)多采用垄作栽培。(见表2)。

  垄作栽培一般可缩短缓苗期3一5天商品菜提前上市5-7天甘蓝和西红柿分别增产10.2%和12.3%每公顷收入分别增加2310元和10500元。

  另外垄作栽培由于垄高低参差排列既有利于排水防涝又有利于小水渗灌和田间通风透光使农田中光、热、水、气的交换加快极大的改善了农田小气候。大生产田中对垄作栽培小气候效应的应用主要是干旱季节增温保墒多雨季节排水防涝。

论文摘要

  3 地表覆盖的小气候效应

  3.1 地膜覆盖

  地膜覆盖的小气候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万面:一是提高土壤温度。二是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状。三是改善了光照条件。四是减少了土壤水分的蒸发损失。五是覆盖减少了土壤表面蒸发降低了田间空气相对湿度对抑制某些作物病害的发生减轻其为害程度也有一足作用。

  3.2 作物行间秸秆覆盖

  作物行间秸秆覆盖多在7-8月份进行其农田小气候效应主要表现为:秸秆覆盖隔离了阳光对土壤的直射对土体和地表温热的交换起到了调节作用。这对促进作物健壮生长避免或减某些作物病害的发生作用明显对抑制杂草为害也有一足作用。据多年多点调查作物行间秸秆覆盖的当季增产率为玉米5.7%-11.3%,棉花9.8-15.1%。

  4 农田防护林网的小气候效应农田防护林网一般是纵横交错的网状万格。栽植的林木可以高矮搭配也可以是经济林农田防护林网有防风.防沙.调节土壤水分、减少无效蒸发、保持土壤肥力、防御灭害性天气等多种功效。林带保护下的小麦干热风的发生频率和为害程度明显减弱作物产量比旷野地有较大提高。

  5 种植行向的小气候效应

  作物不同的种植行向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结果的影响不太明显。生产实践中多注意使作物的种植行向与其生长发育关键期的盛行风向相接近以有利于群体内部通风透光减轻大风对作物折茎或倒伏的为害程度。

  6 讨论

  (1)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以及最终产量受农田小气候的直接影响创造适宜的农田小气候可以使作物健壮生长减轻病虫杂草及灭害性天气的为害最终实现高产高效增加农业收益。(2)农田小气候可以通过耕作、覆盖、栽植防护林网等措施加以调节使其形成适合于不同作物、不同生长发育期的农田小气候以利于农业目标的实现。(3)农田小气候的人工调节采用的措施不同产生的效应各异生产中要根据实际需要创造适宜的农田小气候。(4)人工调节农田小气候属传统农业范畴但对研究、探讨环境友好型农业也有一足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跃文主编,山东粮棉持续增产理论与技术,中国农业出版社.
  [2]曾木祥整理,土壤肥料“制定秸秆直接还田技术规程的研究”,1995.4。
  [3]王法宏、王旭清,作物节水抗旱生产技术,山东科技报,2001.6.22。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农业基础科学论文